APP下载

浅谈当今大城市人居环境发展与改善--基于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理论

2016-02-16易秋丽许可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中国房地产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大城市人居城市化

文/ 易秋丽、许可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0

浅谈当今大城市人居环境发展与改善--基于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理论

文/ 易秋丽、许可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着一种快速化的城市发展,而由此带来的种种诟病成为大家口诛笔伐的对象,城市在很多人眼里已不再是一处宜居之地。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腊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人类聚居学的概念,并针对城市建设设定其终极目标。本文试通过对道氏理论的解读来对当今中国的大城市人居环境提出些许建议或对策。

人居环境;道萨迪亚斯;大城市;快速发展

前言:

正如道氏所言,“城市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摇篮,而今天,城市却被极度地卷入了一场袭击整个人类的迄今为止最为深广的革命之中,而这场革命,就是城市化”。城市化是发展的结果,也常常是发展的负担。但是,它还应该成为良性发展的手段[ ]。

1、对道氏“人类聚居学”的解读

道氏认为的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建筑学中的建筑本身或者城市问题,而是将其延伸至聚居的概念。这就说明对人居环境的研究不再是指房子与房子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人们多种多样的生活和工作场所。从一栋房子到三家村到村镇到城市,以至到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一系列,都属于聚居的范畴[ ]。同时,人类聚居学作为这个术语即包含了以人和经济、社会、政治、管理、技术的关系为前提的所有与人类聚居有关的科学,是一门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科学。道氏通过其富有前瞻性的理解,由全球环境危机敏锐的看到城市化在国家发展中的全面作用,因此,基于道氏的人类聚居学理论,并对城市化进程引发的人类聚居问题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2、大城市的必然性阐述

2.1城市发展的探索

世界上对城市发展的系统性探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首先是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等人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和区域人本角度出发,认为城市和区域不仅是地域的范畴,而且是地理要素、经济要素、人文要素的综合体,提出要创造性地利用景观来使城市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而后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勒柯布西耶探讨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模式,伯吉斯提出同心环模式,霍伊特提出扇形模式及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多核心模式[ ],直至上世纪50年代,道氏人类聚居学理论的提出,才使得大家真正完整的以人类聚居为对象进行系统而科学的研究,真正注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人居环境看作一个整体,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

2.2大城市发展的压力与必然性

城市作为一种人居环境,早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城市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而城市问题亦成为全世界面对的难题。一方面,城市是人类聚居和创造财富的基地;另一方面,城市又是贫穷、社会分化、污染、交通堵塞等“城市病”爆发的地方。所有这些问题正在影响着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为城市的发展前景提出挑战。

城市化始终与一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相适应,根据城市化与其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城市化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2.2.1集中化阶段,此阶段出现于工业革命以后,或者说工业化的初、中期,生产方式主要为传统的效率相对较低的工业方式。而这种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与追求更高利益的矛盾必然会要求大量劳动力的集中,从而形成一股劳动力聚集的形态,伴随而来的劳动力快速而大规模的迁移必然会给原本的城市增添很大的压力;

2.2.2分散化阶段,此阶段出现于工业化的后期,此阶段传统的工业被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所替代,例如,高新技术产业,精密产业,文化产业等等,这些产业一般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生产原料或者传统机械设备,而是朝着集约化、小型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城市化的这一阶段所形成的城市形态趋向于分散型、多中心型的城市聚集区,多个中小型城市形成城市聚集区的多个中心,同时各个中心与城市边缘的界限概念逐渐模糊,传统的城市区域优越感被消除,城市成为一个无边界的综合聚居区。

上述两种城市化阶段所呈现的城市形态、城市面貌是全然不同的。我国大多数城市仍处在第一阶段,我们的产业基础、产业结构以及工业化的程度都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差甚远,因此城市规模及其相应的功能也必须扩张,这就必然会出现大城市优先发展或者发展水平远远超过中小城市的情况,而这些发展差异及城市化的进程都是不可避免的。

3、如何改善大城市的人居环境

“城市病”不仅出现在所谓的大城市中,在众多的中小城市更是屡见不鲜。大城市出现的问题或者说是影响大城市人居环境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在城市发展中没能处理好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的协调关系,只有从各个影响因素入手,大城市的人居环境才可能得到改善。

3.1科学规划

好的规划是一个城市良好发展的基础。然而,在中国的城市规划现状中,很多城市规划都是被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很多开发商一味地注重经济利益,而不在乎社会整体利益和城市的大环境,这就导致一些地区只顾着追求招商引资而引起城市土地利用的无序化,使得良好的城市秩序被打乱。这样一来,城市规划原有的长期性、权威性、科学性、计划性就完全被颠覆,城市规划变成某些商人谋取利益,某些官员宣扬政绩的工具。长此以往,城市的发展必定受到限制,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首要的策略便是以法律和群众为基础,专家学者为主体,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要求制定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科学严谨的态度,与政府部门积极配合,以制定出科学合理而又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

3.2庞大的人口压力

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及地区发展的差异导致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各大城市,以寻求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这就使得大城市的人口数量及其承载能力失去平衡,城市超负荷运转而产生一系列问题,使得城市居住环境质量急速下降,因此解决大量流动人口的问题成为解决城市病的首要任务。

要想解决好流动人口的问题,更多的是要求政府部门的积极探索和合理统筹。政府部门强化管理职能,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每一件事,制定积极有效的政策,解决流动人口的基本生活困难。同时要正确引导城市发展,在适当提高城市承载能力的同时也要多创造就业机会,保障外来务工的人员的生存。对于从事城镇及农村基础建设人员来说,从农村问题开始入手,减少外来农民工进城这一现象的发生显得尤其重要。

3.3老城区的日渐衰退

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许多城市试图通过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园、工业园区等大规模郊区化政策,将人口、工业、商业活动等转移到远离城市传统市中心的郊区,以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这一政策使得中高收入的群体及新兴产业也随之迁移到郊区,使得郊区成为更繁华、更具有吸引力的地区。相比较而言,传统的老市中心逐渐衰退。

以苏州为例,近几十年新区和工业园区的相继形成对于解决苏州的人口压力和社会压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对苏州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功不可没。然而,苏州这座水城最传统,也是曾经最核心的地区成为了现在苏州“城市病”最突出的地区,古城区的居住环境、基础设施、交通状况已经远远不及现在最有活力的工业园区。如桃花坞地区居住环境恶劣。超半数人口属于外来务工人员,而剩下的本地人多是无收入的老龄群体。曾经风景优美、尺度宜人的古城区已经成为一片活力欠缺的地区,大量的住房、交通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如何协调好新老城区的平衡,如何在良性互动中解决旧城改造,提高旧城基础设施便成为改善这一地区人居环境的关键。

结语:

道氏所倡导的人类聚居学,特别是系统地研究人类居住环境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道氏的理论依据主要还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现象与经验为主,对于战后第三世界人口稠密,资源紧张,环境恶劣,经济落后的国家来说,在这方面的借鉴稍显不足。因而如今我们在借鉴其理论基础的时候,必须充分结合我国的现状,从社会的整体为理论基础,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来解决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不可照搬、简单粗暴的复制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我相信,目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能在良好的协调和统筹下逐渐改善,大城市必将成为人们理想中的宜居和乐居之地。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韩升升.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分析.潍坊学院,2011.

[3]孟月玲.关于大城市发展问题的探讨.山西建筑.2008.

[4]熊薇,徐逸伦.基于公共设施角度的城市人居环境研究——以南京市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10.

[5]段小梅.我国大城市发展的必然性.重庆社会科学,2000.

[6]张文新,王蓉.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现状分析.人居环境,2007.

[7]刘滨谊.人类聚居环境学引论.城市规划,1996.

猜你喜欢

大城市人居城市化
一、二线大城市石材市场正在加速萎缩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大城市里的小象
北边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傲慢的中国大城市
世界人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