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实录

2016-02-16执教胡礼仁点评

中学语文 2016年34期
关键词:种树文言文课文

执教/胡礼仁 点评/周 雄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实录

执教/胡礼仁 点评/周 雄

地点: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六班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下。

师: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东晋诗人陶渊明归隐后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世人称其为五柳先生。素有“柳痴”之称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也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对社会现实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在初中学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请简介一下你所知道的柳宗元。

生1:柳宗元(773年— 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后任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著有《柳河东集》。

师:好,这位同学了解的还比较全面。昨天同学们预习了《种树郭橐驼传》,《种树郭橐驼传》在语言上有一个特点,就是词性活用。下面老师就重点检测一下大家在这方面的掌握情况。

师:请一位同学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媒体显示)

词类活用

(一名学生逐一说出,教师跟着媒体显示,2分钟完成任务)

三、明确本堂课学习任务(媒体显示)

师:这节课,我想通过“朗读——细读——研读”三个步骤来完成本文的学习任务。

1.朗读,准确地读

师:我们先来朗读,准确地读好课文。请同学们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大约4分钟读完全文)

师:在朗读古文时,句读的准确停顿非常重要。只有准确地判断出句中的停顿,才能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大家看看以下句子该怎样停顿。先请一位同学试读。

(媒体显示)

①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②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③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④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教师先指名朗读,让学生暴露断句时的问题,教师指正)

(媒体显示)

①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②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③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④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师:断句时要注意句中的虚词,如②③④句中的“也”“而”“以”等词,它们是句中语气停顿的标志性词语。还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如第②句“既/然矣”不能读作“既然/矣”。既然,古义是两个词,“既”就是“已经”的意思,“然”就是“这样”的意思;今义只是一个词,作连词用,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常用“就”“也”“还”等配搭。还要看清词与词之间的界线,如“争/迎取/养”不能读作“争迎/取养”。请全班同学齐读屏幕上的四个文言句子。

(学生齐读以上4句话)

(教师指名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明确:(媒体显示)

第1段:介绍郭橐驼命名的由来。

第2段:介绍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第3段:写郭橐驼自述种树之法。

第4段:从郭橐驼之口发出治国安民的议论。

第5段:点明写作目的。

2.细读,理解文意

师:同学们细读课文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2: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师:“平凡”“朴实”两词用得好。柳宗元为什么要给一个平凡、朴实的郭橐驼——一个种树的人立传?是因为他“病偻,隆然伏行”,是个驼子吗?

生3:当然不是!

师:那是因为什么呢?根据课文回答。

生3:因为他善于养树。

生4:他养的树很有特点,成活率高,结的果又早又多。

生5:长安富家和卖果的人都“争迎取养”。

生6:同行们都很羡慕,却又学不来。

师:郭橐驼养树,莫非有高人一筹的秘诀吗?大家找到了郭橐驼的“种树经”了吗?

生(齐答):找到了。

师:请大家齐声读出相关的语句。

生(齐读):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师:大家觉得这段话中最关键的语句是什么?

生7: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师:还有吗?

生8: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师:这两句话连起来,正好能组成一句假设复句。大家连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重点指导学生比较“郭橐驼的种树经”和“他植者的种树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师:他植者种树与郭橐驼种树的区别显而易见。但大家有没有发现两者的共同之处?

生(纷纷答):他们都想把树种好。

师:对。其实他们都有着相同的“情感”和“欲望”。但为什么结果却截然相反呢?

生9:因为他们的方法不同。

师:好!郭橐驼总结出了哪些养树方法呢?

生9:有4点,“其本欲舒,其坑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师:难道其他种树的人都不愿意让树长好吗?为什么他们的树就长不好呢?

生10:他们种树的方法不得当。

师:怎么不得当法?请具体说说。

生10:他们把树根弄弯,把旧土换掉,培新土时不是多培就是少培。

生11:他们“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不给树以喘息的机会,树怎么能生长?

生12:更严重的是他们经常地“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完全不顾树木的生长规律。弄得“木之性日以离”,结果,树就死了。

师: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

生12: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他们和郭橐驼相比,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13:郭橐驼用的是养树法。他们用的是损树法。

生14:郭橐驼是顺之,他们是逆之。顺之则树之昌盛,逆之则树之枯萎。

师: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第3节,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可以相互交流。

(大约2分钟,生纷纷举手)

生15: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写郭橐驼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不害其长”,不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师:很好!这位同学不仅概括准确,而且尽量用课文中的原话来回答问题,说明这位同学读书非常细心。

3.研读,探究疑难

生16:老师,我觉得文章写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写后面两段呢?

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如果课文写到这里为止,行不行?

生17:到此结束,结构完整,完全可以。

生18:我不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最后一段是主题段,必须写。不然,仅仅局限在养树上,为一个种树的人作传,立意太浅,就没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师:这位同学思考得很深刻。如果文章到此为止,给郭橐驼立传就毫无意义了。所以,文章突然从养树转到了“官理”,提出了一个“养人术”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密切的联系。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具体说一说。

生19:作者认为养人和养树是一个道理。并且把某些官吏和某些种树人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结论,使文章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生20:作者呼吁为官者要像郭橐驼养树那样,善待老百姓,对老百姓做到真爱,多给他们提供些有利于他们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生21:作者强烈抨击了官吏那种骚扰百姓,损害百姓,“鸣鼓而聚之,击木而招之”的恶劣行为。指出这样做只能使老百姓“病且怠”。

生22:写郭橐驼养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表面上写养树实际上是为了写养人。这才是作者给郭橐驼立传的真正意图。这种写法出人意外,实在高明。

师:通过阅读和思考,大家理解了文章的写作目的。为了达到目的,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些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生23:我还有一个问题没有搞清楚,文章尾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是否多余?为什么?

师: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同学们想想看。

生24:我觉得不多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要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安定的生活。

师:“画龙点睛”这个词用得好。“质疑问难”是非常优秀的学习品质,刚才,有几位同学敢于提出疑问,是很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同学们今后学习多思考、多质疑,以求得彻底读懂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四、总结全文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三读”的形式,基本达到了本文的学习目的。本文是一篇兼有寓言性质的散文。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郭橐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其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师:人有了大境界才能成为大写的“人”,希望同学们做有大境界的人。这篇课文就学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再见!

【点 评】

主问题引领 板块化处理

“主问题”是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语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胡礼仁老师深得此中真意,这在讲授《种树郭橐驼传》一课中可见一斑。

整堂课中,胡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①感知本文的主要内容。②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③柳宗元为什么要给郭橐驼——一个种树的人立传?他的种树经是什么?④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⑤养树与“官理”有什么联系?

这些主问题的提出,显示出老师在把握教材上的水平之高和掌握课堂对话的能力之强。这些主问题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在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

如果说以上主问题的提出,是教师的“预设”,那么由以上主问题而形成的丰富课堂活动,则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生成”的结果。本堂课中,形成了三个教学板块:1.朗读,感知内容;2.细读,理解文意;3.研读,探究疑难。其中,第一个板块中,学生理清了文中的字音、断句、词类活用等基本的文言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形成语感,在此基础上逐段感知了文章主要内容,较顺利地解决了第①个主问题。重视并指导学生有效地“读”,是胡礼仁老师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也是他一贯坚持的教学理念。他在《例谈朗读教学与朗读教学创新》中曾说:“我们要用大量的时间引领学生无拘无束地去读书、去感受、去体悟。阅读教学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不好好读书的局面,就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教学。”不难看出,在这节课中,有全班同学自由大声的读,有个别同学的试读,有分角色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可以说一个“读”字贯穿课堂的始终。教者并非为了读而读,而是不断的给予指点和点拨。如,胡老师在指导学生如何断句时,非常细心。先由学生试读,然后逐一指正,最后给出方法:“断句时要注意句中的虚词,如②③④句中的‘也’‘而’‘以’等词,它们是句中语气停顿的标志性词语……”这些方法既是学生阅读文言文最需要的基本方法,又为学生应考做了一些技能上的铺垫,可见教者的良苦用心。

文言文教学应当“文”“言”并重,既要重视必要的文言知识教学,又要重视对文言文所蕴含的文化理解。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教文言文,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过去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关注的更多的是古代汉语知识,重“言”轻“文”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枯燥,学生的文言文水平普遍偏低。新课改以来,文言文教学也开始重视对“文”的教学。应该说,重视对文的教学,就是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牛鼻子。在第二个板块中,胡老师的这种做法体现了这一点。这个环节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者的意图非常明显,试图通过学生细心的读,去理解和把握课文所蕴含的深意。首先让学生明确郭橐驼是一个平凡、朴实、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接着教师提出:“柳宗元为什么要给一个平凡、朴实的郭橐驼——一个种树的人立传?”当教师问到作者刻画郭橐驼这个人物所用的手法时,学生很自然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正当课文前三段的学习将要结束时,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还要写后面两段呢?这一问可谓掷地有声,引出了对全文主旨问题的探讨。其中一位同学回答得十分精辟——作者呼吁为官者要像郭橐驼养树那样,善待老百姓,对老百姓做到真爱,多给他们提供些有利于他们生存、发展的环境。教师水到渠成的完成第二个教学环节。由此可见“文”的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多么重要。

“质疑问难”是胡老师语文课堂教学的又一特色。他在《我的“语文自读三步法”》明确表示:“用怀疑的目光审视课文,记下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发表与作者或别人不一致的看法。学生有了质疑问难的习惯,就具备了创造性学习的先决条件。”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教者设计了第三板块,学生探究了部分疑难,明白了作者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郭橐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其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休养生息,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从而解决了第⑤个主问题。三个教学板块结构清晰且逻辑层次分明,显示出胡老师对“板块式教学”理论的深度把握和灵活处理。

从学生活动的角度看,主问题在教学中表现出如下鲜明特点:在课文理解方面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深入品读的牵引力,在过程方面具有形成一个持续较长时间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师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教者始终是问题的引导者、平等的对话者,所有的问题基本上是由学生自主思考、探讨、交流得出来的,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得非常鲜明;同时,在教学节奏方面具有让学生安静下来思考问题、形成动静有致的课堂氛围的调节力。

从老师素养的角度看,主问题在教学中表现出了如下鲜明特点:在课堂结构方面有利于彰显老师板块化处理课堂的能力;在教学思路方面有利于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在文本解读方面有利于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整体阅读;从课型的角度看有利于老师高效地科学地打造整体感悟课型。

本堂课上,学生作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形成了多方向多层次的交流,对本文有了整体而又深刻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在对《种树郭橐驼传》的教学中,胡礼仁老师以主问题引领全篇,板块化处理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广大同仁参考借鉴。

[作者通联: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种树文言文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背课文的小偷
会背与会默写
种树
背课文
一起来种树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