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散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言语审美能力

2016-02-15张斌

中学语文 2016年30期
关键词:形象性诗性言语

张斌

高中散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言语审美能力

张斌

散文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很大,语文教师通常认为散文教学具有“可讲性”,能够从中发掘出更多的“人文性”,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注重于 “形散而神不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及“托物言志”的套路教学模式中,无法提高学生散文方面的阅读审美能力。所以笔者在本文从散文言语审美能力方面着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言语等字里行间对散文进行审美。

一、注重散文“诗性”化语言教学,提高学生言语审美能力

“诗性”化语言具有音乐美、词藻美以及意境美等,诗性化的语言通常笔触细腻、质朴清丽,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美展现出来,正如王国维所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所以在语言层面上,要打破常规和逻辑模式化的语言习惯,从诗性化的角度出发,改变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增强散文教学的语言活力,使散文教学尽力向“诗性”化靠拢。诗性化语言通常具有隐喻性的特点,如果不从深层的角度挖掘语言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和味外之味”,则无法品味散文的诗性化语言,学生的言语审美能力也无法提高。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语言富有诗性化。“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一句中,两个动词“泻、浮”用得出神入化。“泻”字把“死”的东西写活了,赋予动态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月光的流动感;“浮”字以雾的迷蒙、柔和和朦胧感,使读者如入仙境,在月下的荷塘如痴如醉!

二、注重散文的语感教学,提高学生言语审美能力

章熊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应是“语言的运用”,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就是“言语”的运用能力。在高中散文教学中,如果想要提高学生言语审美的能力,就必须从言语教学的核心教学部位——语感教学出发。何为语感教学,通俗地说,就是挖掘出作品中的优秀言语来吸引学生,促使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以及思维方面的发展,辅以读、写、听、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散文阅读时增强语感,有效地和作者的思想形成共鸣,从而提高言语的审美能力。

在语感教学模式中,应该使用“解读者取向”,形成“读者——学生”的中心模式,使学生的语感能力能够与教材的言语统一化,与之适应,从而建立全新的语感模式,把别人的东西经过内化之后,形成自己的信息,通过言语把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在这种扩散性思维模式中,学生必然形成独特的言语审美理念,从而提高自己的言语审美能力。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中,对于“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此句,有些学生认为此句中的“叫”和“使”在搭配上不太恰当,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以及语法规定。“叫”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含义有二:1.表示“使,命令”的意思;2.表示“空话或听任”的意思,这两层意思无法和“使”的搭配协调。唯有把“使”改成“来”,“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来作陪衬。”一句才能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

三、注重散文形象性语言的教学,提高学生言语审美能力

孙绍振先生说:散文家最可贵的生命的深度和文化的浓度,在其深度和浓度中,文本的生命性通常以形象性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组织散文教学时,一定要实现形象性语言向听读主体“象”的转化,引导学生在形象性的语言中品味出“象”,才能准确地品味出作者感受客观事物的观察力和想像力,才能感悟出言语中的微妙差异,提高语感的品位,深入作者的思想深处,与其思想“共舞”,在欣赏作品时接受作品思想的熏陶,受其陶冶时,对于言语的审美能力必然会有所提高。例如执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教师有目的性地选择文本中一些形象化的语句,——“朝东细数这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这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语言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但可以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同时对文本言语的审美能力也得以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形象性诗性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诗性想象:英国当代女性小说之超验叙事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时代感·形象性·情感化——周克芹给予中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的启示
说理也需要“形象性”——以《我有一个梦想》教学为例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关于冬天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