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文化响应一般性分析

2016-02-15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经济区中原建设

付 华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文化响应一般性分析

付华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文化响应是特定文化对于相应文化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回应程度,体现为文化自觉、文化责任和文化引领。不同地域文化响应及其响应程度,深刻地影响着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就中原经济区而言,中原文化响应影响着中原经济区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增强中原经济区的文化自觉,提升中原经济区的文化责任,注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文化引领,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原经济区;文化响应;中原文化

DOI:10.13450/j.cnki.jzknu.2016.04.024

从理论上讲,经济与文化二者的紧密结合,不仅能够催生出新的经济形态,而且通过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促进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一种经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都要有一定的文化特质与之相适应,包括生活在这一经济形态区域内人们的精神气质、心理状态、知识能力等相关的心智模式。一般而言,构成经济的各要素往往随着经济活动呈现出自身的流动性、单体性和共有性,获取或配置这些经济要素的手段和方式往往是多维的、共性的。然而,特定的经济区内历史上所生成的特定文化则具有独享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替代性,挖掘这种文化资源并依此作为经济要素的手段和方式则往往是独特的、个性化的。任何一个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都依赖于与之相应的核心价值的确立、维护与发展,而核心价值又依赖于当地的文化传承与特质。中原文化之于中原经济区,二者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天然形成和耦合,注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文化引领,增强中原经济区的文化自觉,提升中原经济区的文化责任,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增强中原经济区的文化自觉

1.增强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存在感。文化存在是一种客观事实,无论是物质活动层面,还是精神活动层面,抑或是符号活动层面,中原文化都具有强大的凸显性和归根性。从三皇五帝到宋朝,每一个历史节点我们都可以感触到中原文化的历史发展痕迹。“河图洛书”证明了中原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偃师的古文化遗址证明其是夏朝的都城;郑州的古商城遗址使其是商朝的建都之地不言而喻;殷墟遗址说明安阳是殷商又一帝王所在之处;洛阳的周王城公园证明其是周朝帝都;许昌的春秋大楼,使其染上了浓郁的三国曹魏文化色彩;清明上河园使开封是宋朝古都不言自明。当然,伴随着各朝代的更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书籍更是浩渺如云。从远古时代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王朝,中原经济区内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址。

2.提升中原经济区的文化觉醒。文化觉醒是指对中原文化的理性认知,既能够认识到中原文化的历史性存在,又能认识到中原文化的现代性价值;既能够认识到中原文化的社会价值,又能够认识到中原文化的经济价值;既能够认识到中原文化落后的一面,又能够认识到中原文化创新的一面;既能够认识到中原文化的表象构成,又能够认识到中原文化的内在逻辑。只有文化上的觉醒,才能实现中原文化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支持力和穿透力。相比山东和陕西两省,一座孔庙和一座秦皇陵除了催生旅游产业的大发展之外,其文化影响力举世瞩目。而河南不仅有少林寺,还有甲骨文、白马寺、商城墙、函谷关等,任何一个历史遗迹和符号,其文化价值都不亚于孔庙和秦皇陵。但我们这些历史记忆要么未有效开发和利用,要么随着城市发展而销毁殆尽,剩下的只有现代版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

3.推动对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反思。用当代的眼光审视历史文化,任何一种历史形成的文化资源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中原文化也不例外。中原文化起源、发展并形成于农业文明,与今天的时代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用今天的眼光和需求去重新思考中原历史文化资源,从而找到这种资源在当今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准确定位。删除其不合时宜的文化资源,调整其需要改进的文化资源,弘扬其富有现代意义的文化资源。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对中原文化进行必要的反思。

4.提升对中原经济区的文化认同。进入现代以后,中原经济区无论是从地缘上,还是从超越行政区划上,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主要源自于对这一文化上的认同,其主要特征就是这一经济区仍然保留着相近或相似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系统。这一文化资源无疑是构建中原经济区“天然的”文化资源,为中原经济区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经济活力。单就姓氏文化资源而言,据统计,38%的汉族姓氏起源于中原,且这些姓氏所拥有的人口数占到汉族人口数的80%以上。其文化逻辑背后不仅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潜在经济和社会价值资源,而且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中原经济区内部的文化认同。

5.强化对中原经济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自信是对自我的一种坚守,也是对自身状态的一种超越。中原自夏朝至今的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3200年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中国精神的主脉,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科学家、诗人,他们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这种文化上的自信是我们构建中原经济区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这种精神资源可以毫无疑问地落实到对中原人们对现代化的追求、认可和期待,可以落实到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认可、追求和期待,增强中原人民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6.推动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努力。把中原经济区打造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传承区,已经成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任务之一。这就意味着文化努力的问题:一是要深入挖掘、科学保护、统筹规划、合理利用中原文化资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支撑;二是大力推动文化与创意、文化与科技、文化与资本、文化与旅游、文化与贸易的深度融合,边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动力支持;三是全面提升中原文化的整体实力,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变文化优势为发展优势,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二、提升中原经济区的文化责任

1.树立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文化使命。从理论上讲,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引领,其使命就是为追求并完成某一愿景而文化跟进和引领的过程。就中原经济区建设而言,“打造华夏文明的传承区”是构筑中原经济区的愿景和战略目标;就河南省而言,“文化强省”是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愿景和战略目标。要实现这种愿景和战略目标,就要提升中原人民的文化责任感,树立其文化使命。首先,要深入研究中原文化深厚的价值资源,推动中原文化的现代性转变,把潜在文化资源变为现实的资源。其次,要推动中原文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效结合,防止文化与经济两张皮现象,推动文化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深度耦合,探索中原经济区建设背后的文化逻辑。最后,要提升中原经济区的文化软实力。

2.坚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文化操守。文化可以分为积极文化和消极文化,前者是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现象,后者则是一种消极、落后、浮躁的文化现象。从文化的历史形成看,由于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传承下来的文化现象,既有精华的一面,又有糟粕的一面。这是一种文化的客观现实,中原文化也不例外。所谓文化操守,就是要坚守和弘扬优秀的中原文化,以其强大的思想性、艺术性、道德性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防止那种媚俗、浮躁、泡沫的文化泛滥现象。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中原人民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团结一心的精神风貌,理性、科学、实践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需的品质和风格,也是中原文化特有的优秀品格,因此,坚持以理性文化、科学文化、实践文化为操守,营造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精神氛围。

3.激发中原经济区的文化追求。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经济发展的追求往往伴随着与此相应的文化上的追去,不同的文化追求必然带来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一个追求创新文化的国家和地区,必然会形成以创新驱动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个追求消费文化的国家和地区,也必然会形成以消费拉动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个追求理性文化的国家和地区,同样会形成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式;一个追求科学文化的国家和地区,也同样会形成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模式。中原经济区有着丰富的中原文化滋养,推动和实现中原文化的现代性,就要明确其文化追求,依据中原经济区的发展阶段以及产业结构状况,确定现代主流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主流文化的有效结合,为中原经济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4.担负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文化义务。从学理上讲,文化义务是人类文化实践活动作为或不作为的必需。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而言,所谓文化义务,一是要根据打造“华夏文明的传承区”战略目标,力图描绘出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图景。那就是以“五都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图景,提升“有为”的文化义务感,激发文化活力,探索资本、技术、人才流动背后的文化逻辑和动因,增强“华夏文明传承区”强大的吸附力。二是要正视中原文化的历史地位,以及辉煌的科技、艺术、思想等历史成就。这种文化存在是中原经济区禀赋的历史文化资源,默认或维持这种文化存在感本身就是一种认同和自信,这种“无为”的文化义务,意味着中原或中原地区,就如同一枚钱币的两面,一面是“中原经济区”,一面是“中原文化区”。担负起中原经济区的文化义务是价值引领的重要内容。

5.推进中原经济区的文化传承。文化是中原经济区最宝贵的资源和优势,建设中原经济区,离不开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深、厚、重、实”中原文化。二者如何有效结合,就要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从理论上讲,文化传承与经济文明,二者虽然相互影响,却遵循着各自的规律,当文化传承与经济文明的张力保持一致时,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反之,当二者发生离变时,就会相互摩擦、相互掣肘。毫无疑问,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当代经济文明发展的标志,它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中原文化也蕴含着优秀的文化成分,传承中原文化就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把文化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三个匹配”,即使中原深厚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使深厚的文化资源与文化生产力相匹配、使文化生产力与中原文化软实力相匹配。用文化软实力打造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硬实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6.提升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境界。文化无形,但却是一种实际存在,且有着自身独有的发展规律和存在方式,它以独特的作用方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既有背景,并潜移默化地规定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高水平的价值观水准实现着对世界之真的无穷追问。具体到中原经济区,这种文化境界体现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水准、经济生态发展的价值观水准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水准。和谐、生态、人本等价值观追求,正是中原文化的本质特征,同样也可以构成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境界,中原经济区在人口状况、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方面具备极强的相似共融性。可以说,中原经济区的社会文化条件和特点是相融共生的,这就为实现中原经济区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引领。

三、注重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引领

1.以“中原为中心的天下观”引领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就要树立“天下观”,也就是要立足中原,放眼天下,这是关系到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的大问题。中原经济区是全国众多经济区之一,对于中原经济区来说,除了加强和周边地区或经济区的协同发展之外,更需要跳出中原经济区,放眼天下,抓住机遇,更大范围内看中原经济区建设,充分利用河南地处中原的优势,积极参与国家“一路一带”大战略,既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又可以为中原经济区自身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具体而言,国内部分,我们可以充分把握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吸引省外投资和技术,推动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国外部分,要认清中国市场日益成为国际市场一部分的趋势,充分利用国际上的资金、技术、市场,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总之,要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加强对外合作,“引进来、走出去”,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

2.以“和谐共存的自然观”引领中原经济区持续发展。“和谐共存”源自于中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理念。“天人合一”源自于中原发达的农业文明,随着中原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天人合一”也赋予了新的“和谐共存”含义。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工业化是实现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但是工业化的发展也会带来对环境的破坏,从国外发达工业化的教训看,几乎无一例外地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教训是深刻的。中原是国家的粮食基地,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这就为中原经济区的工业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牢固树立中原文化中“和谐共存的自然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工业化,要把生态理念融入中原经济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以新型工业化实现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以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以新型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总之,以“三化协调”发展,推进中原经济区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绿色发展。

3.以“和谐共处的社会观”引领中原经济区和谐发展。“和谐共处”源自于中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文化理念,其现代价值取向就是富民、利民、安民、惠民,一句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中原经济区既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也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以民为本就是要关注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推动中原经济区的和谐发展。第一,要面对城乡二元制结构问题,采取措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消除城乡差别,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功能性支撑;第二,面对贫富差距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收入分配政策,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动力支持;第三,面对贫困和可能的再贫困问题,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家庭困难人员的支持力度,加大扶持和造血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功能,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精神支撑;第四,面对医疗、卫生、教育等问题,吸引社会资金,扩大覆盖面,改善布局结构,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4.以“重德守信的伦理观”引领中原经济区健康发展。“重德守信”源自于中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的文化观念,其现代价值取向就是诚实守信,义利兼得,它是构建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的伦理基础。中原经济区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区域性市场,其文化特质又是重德守信。“重德”就是要遵守市场道德,引导市场主体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和社会的利益,防止制假、贩假、以次充好、偷税漏税、破坏环境等有损于社会公德和法律的行为,为中原经济区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守信”就是要恪守诚信,遵守交易规则,维护市场交易的秩序,防止欺诈、坑蒙拐骗、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商业行为,为中原经济区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环境。

5.以“吃苦耐劳的人生观”引领中原经济区稳定发展。中原地区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历史上长期的纷争,也造就了中原人民吃苦耐劳、尚俭节用的传统美德和精神。古代的“愚公移山”精神,现代的“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曾经鼓励中原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原地区相比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了,虽然经过艰苦努力,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中原经济区的提出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但建设资金哪里来?“三产”如何协调发展?高端人才如何引进?民生民计如何保障?这些都是中原经济区建设面对的难题。

6.以“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引领中原经济区合作发展。中原地区在古代就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中原地区,大批国内外移民带着各地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移居中原,曾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生态格局。正是由于中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造就了中原地区特有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传统。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今天,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原地区开放包容的文化价值观,创造兼容并蓄的人文环境和包容宽松的社会环境,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和人才来中原投资创业,彼此尊重,相互关爱,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真正使中原经济区成为投资创业的沃土。

[1]赵淑玲,丁登山.中原文化与河南区域竞争力关系研究[J].人文地理,2015(1):78-80.

[2]柯涛.中原文化对中原经济区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2):7.

[3]杨晓军.中原经济区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与区域特征简析[J].中外企业家,2011(12):27-28.

[4]张继海.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J].齐鲁学刊,2013(4):63-66.

[5]胡潇,曹维.文化逻辑的研究策略[J].哲学动态,2014(4):45-49.

[6]韩华.传承创新中原文化助推中间经济区建设[J].学习论坛,2012(3):56-59.

[7]喻新安.建设中原经济区若干思考[J].中州学刊,2010(9):72-79.

[8]邹广文.论文化的境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2):104-108.

[9]杨建娣,谢济光.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发展研究回顾与思考[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5(1):224-226.

[10]陈丽丽.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跟进[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4(4):77-81.

[11]琚军红.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问题探索[J].决策探索,2014(7):73-74.

2016-04-06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文化战略上的中原经济区建构与发展研究”(122400410036)。

付华(1964-),女,河南鹤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

G127

A

1671-9476(2016)04-0093-03

猜你喜欢

经济区中原建设
沁园春·赞中原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御中原 画饼充饥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