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专题研讨综述

2016-02-15周志恩钱晓国

中学语文 2016年10期
关键词:泥人张文本语言

周志恩 钱晓国



“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专题研讨综述

周志恩钱晓国

编辑按:《中学语文》读者群于2015年11月20日晚7:30—9:30,由湖南周志恩主持,特邀湖北严君主讲,以“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为专题举行在线研讨活动。严老师凭借丰厚的专业学养,结合生动的课堂教学实例,阐释了语文课堂教学“亮点”的表征和生成规律。活动过程中,全国各地语文人积极互动,畅所欲言,或赞同或质疑或建言,将研讨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现选发本次专题研讨综述,以飨读者。

一、以“读”学文,亮点生成

湖北严君认为,语文课堂上的有些亮点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语文教学的亮点闪耀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但点亮亮点的“电源”深藏在教师对教学内容和环节的独到处理与精心设计中。要想亮点的亮度强,电源至关重要。他以“案”说“法”,通过具体案例来解说亮点是怎样“制造”出来的,与群友分享了一些亮点的“制造工艺”。严老师所举案例是人教八年级下册冯骥才的小小说《泥人张》。

亮点一:巧借天津卫方言,“用新的方式朗读课文”。湖北易老师用“天津卫”方言朗读课文第二段:“泥人张大名(儿)张明山。咸丰年间常去的地方(儿)有两处。一是东北城角的戏院(儿)大观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儿)天庆馆(儿),为了瞧各样的人(儿),也为捏各样的人(儿)……”以“读”学文,令人耳目一新。

老师刚一读完,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学着用“天津卫”的儿化音读起课文来。一时间,教室里就热闹起来了。易老师巧妙地用新的朗读方式刺激出学生的朗读欲望,点亮了课堂。这个亮点的“制造工艺”在于教者的细读文本和非一日之功的朗读功底。

待学生小组朗读后,易老师例举富有天津味道的“吃嘛嘛香”广告词,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类似语句。学生很快“搜索”出“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把“嘛”读成第四声,而且读得咯嘣脆。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课堂亮点的亮度得到加强。

亮点二:在朗读中植入“评书”风格来表现人物形象。这比常规的分析人物形象的套路来得新颖有趣,酣畅痛快。一小组展示朗读:“中间一位穿得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势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

易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张五爷大名鼎鼎的‘腕儿味’表现得好像不够。评书里讲到人物出场时,一般都会给人物一个‘特写’,把人物读得有声有色如在眼前。同学们不妨把自己假想为天津卫‘老大’,把‘大’‘牛’、第一个‘挺’重读,读得有霸气一点;把‘横冲直撞’分开读,一字一顿。”随即示范“横冲直撞”的“评书体”读法,真个是“匪气”十足。这时候,课堂开始沸腾了,亮点耀眼,简直成了激光点。

把“横冲直撞”分开读,一字一顿。易老师的点评、示范与引导得益于她课前的精心预设:撇开条分缕析,直接用评书体风格以“读”促学,生动还原了海张五匪气与霸气的人物形象。此亮点的生成,得益于教者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与平时的广泛涉猎(评书)。

亮点三:品读两个关键句子,感受情节的波澜。第一个:“一个泥团儿砍过去?”易老师点拨:“砍不砍过去呢?读出问话,读出心理,读出悬念,读出过渡的味道。第二个:“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易老师示范朗读,强调要读出精气神,读得吊人胃口,引发听者期待。”于是,学生一个个“煞有介事”地模仿,教室里笑声阵阵。用朗读来体现故事情节的波澜,的确是匠心独运。

亮点四:加词朗读,帮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以下括号中的词是易老师加进去的——“(哟!)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哼!)在裤裆里捏吧!”“(呸!)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示范朗读第一句的“哟”字,易老师表情惊喜,样子卑微,把身处社会底层小伙计的讨好状还原得活灵活现,学生迫不及待地模仿。

接着,各小组试读“哼”和“呸”,学生大都能演读出海张五对泥人张的轻视与挑衅,表现出海张五的匪气与霸气。添加的三个叹词,有助于学生把握角色;对于学困生,这是一座帮助他们走进人物内心的便捷桥梁。

亮点五:示范表演朗读,读出文本的主旨。教师示范表演朗读,以“读”来悟文本的主旨。易老师范读文末一句,并且提请学生注意老师的表情:“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微笑状)今儿个。”易老师问:“老师读到‘今儿’时,为什么要微笑?笑谁?”于是,师生共同演读。同学们通过演读、体会,自然就懂了:笑的是海张五的张狂蛮横、自取其辱,笑的是泥人张的技艺精湛、沉稳干练,表现出作者对手艺人的敬佩,对民间艺术的热爱。这不正是文本的主题吗?一个“微笑”的演读,水到渠成地揭示出文本的主旨,轻松愉悦地达到以“读”学文的教学目标,可谓四两拨千斤。

易老师《泥人张》的课堂亮点频现,是因为巧妙结合文本背景和地域语言特色,以“读”学文,读清了人物的语言,读活了人物的个性,读懂了文本的主旨。“读”是这节课的主旋律,课堂成了舞台,朗读成了享受!

二、群友互动,观点融通

泰安刘朋在活动伊始率先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本话题研讨必须弄清四个基本问题:1.什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2.语文课堂教学的真亮点和假亮点;3.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的预设和生成。他指出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体现在“三线”的交互生成之中,即“知识的主线”“能力的主线”“情感的主线”。亮点可能在学生思维困顿时的精巧点拨,也可能在能力迁移时学生智慧的闪光。

南京徐承平深有感触:“没有水平的老师生成不来,有机会也会错过,我现在觉得这点越来越重要。同样的学生,老师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湖北万鹏也以“絮语”的形式表明了看法:1.语文课堂上的一抹亮色;2.不只是教师个人的倾情,更有师生、生生思维摩擦的智慧火花;3.所谓“亮点”,或凸显一点;或映衬局部;或光照全篇;4.没有亮点的课堂黯然而平淡,课堂亮点的生成能唤醒学生,提振课程节奏;5.爱亮点,但决不拙劣地制造亮点,应随问题自然生发,导学生思维随渠而流,直至理想境界。

语文课堂教学中“亮点”的产生是偶然和必然的统一,这是参与研讨者的共识。湖北万鹏说:“必然,是教师预设下的必然;偶然,是学生随堂自然生成的偶然。”吉林钱志蛟、江苏周立宇都赞同此说。严君所举课例《泥人张》,教者引导学生诵读文本,感悟小说文本的语言魅力,并充分领略小说蕴含的主题。整个课例,教者以“诵读”为抓手,巧妙地营造设计出五大亮点,达到万鹏所言的“师—生—文本的高度默契”,而独具魅力的天津方言和评书风格的朗诵给《泥人张》的课堂教学注入一池清新活水。对此,湖南周志恩给予好评:“魅力语言,惊艳课堂,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品味。确实亮点!”钱志蛟认为“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主人公的情感,也读出自己的情感”,“其实是语文回归了生活”。万鹏说:“感人心者,莫乎情!以‘方言’煽情,文本语言生活化,高妙入境。”

研讨中,湖北罗力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看法:“《泥人张》教学中,我就是天津话讲得不太标准,但文中的语言味儿必须是天津话才最有神韵。”泰安刘朋说:“老师的特长并不在于‘读’得有多好,而在于巧妙引导、点拨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安徽周国新说:“‘方言’加进教学只是一种教学策略,用好是亮点,用不好是败笔。”广西莫羽认为:“了解文本,弄清学情,再加上自己的才华,品出语言味,就可以引爆课堂。”

安徽魏为秋对该课例给予好评:“这个‘电源’的亮度取决于对语言魅力的深度挖掘,创意设计紧扣了文本特质。”山西李永文盛赞该课为“风土人情欣赏课”。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产生了诵读、品评文本的冲动,“捕捉到了产生亮点的‘电源’,于是课堂能量膨胀,学生热情被激发”(万鹏语)。这样的课堂绝非表面的浮华,而是真真实实的学生个性的张扬,就如莫羽老师所说“当每一个学生都有品一品,评一评的冲动,就成为真正的亮点”。

精彩不可简单地复制,泰安刘朋强调“用方言+说书人的语气读课文,读、品文章的语言特色,其实是根据文章、师生的特点和教学的要点确立的,只可活学活用,不能机械照搬。”有“电源”才会有“亮点”,即有“预设”才会有“生成”,而且必须是“弹性预设”。教师只有在课前深挖小说《泥人张》的文本特质,充分了解学情,才会有课堂教学流程中一个个精彩“亮点”的生成,特别是教师对小说文本的研读能力是重要的前提。河南费明富和山东公维对此观点表示赞同。

易老师《泥人张》课例的精彩“亮点”引发不少老师的反思。湖北管必阶说:“(易老师这种创新设计)显示出了老师的硬功夫!学生的兴趣有时是被我们不知不觉地抹杀了,值得反思!”山东于汉芹说:“现在想一想,当时讲这节课时,真的少了趣味,少了内涵。”“个性化的师本与个性化的文本的结合”是课堂精彩“亮点”生成的前提条件。“个性化的师本”强调“教师智慧”,如甘肃郭映辉所言“课文亮点考验执教者的创新能力与再创造能力”;“个性化的文本”凸现教师对文本的研读硬功。

三、杂花生树,静读默思

群友互动的后续阶段,湖南周志恩将研讨推向另一个高度,提请老师们注意一个容易忽视的问题:“误以为是课堂亮点的,其实并非亮点。”进而请老师们思考,课堂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到底该怎样营造出亮点?周老师如是说——

现在的不少语文课堂,尤其是各类公开课、优质竞赛课,热闹过头,宁静不足。多媒体手段任性滥用,声光美妙多变,色图斑斓夺目,教师连环发问,学生竞相抢答,课堂上笑声盈盈,掌声雷动,好不活泼热闹。其实,很多时候,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手段实属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声光色图纯粹喧宾夺主,扰人耳目;教师提问全然隔靴搔痒,琐碎肤浅;学生回答蜻蜓点水,触及皮毛。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亮点在能正确培养学生的专注读思习惯、有效刺激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热情、切实提高学生的感悟思维能力、有力激发学生的自我表达欲望、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道德境界、全面夯实学生的读写深厚功底的一切恰当的教学内容选择、研讨角度切入、教学手段选用、教学方式运用、课堂流程安排等方面,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恰当的方式手段组织教学,吸引学生参与,激活学生思维,从而营造出鲜活亮点。

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大家容易忽视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例如在讲解月考试卷中的人物传记阅读文本《我的父亲英若诚》(英达)时,有一道这样的探究题:

文章借他人之口说:“每天生活在身边,再伟大的传奇人物也会显得平庸。”作者对这句话是怎么看的?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讲解这道题,必须让学生找出原文中“人说每天生活在身边,再伟大的传奇人物也会显得平庸”一句原话,然后让学生找出这一句话的上下文中的相关句子用心静读一番,咀嚼一番,感受一番。

文中的相关语句:

……况且我慢慢发现这老头儿也不是什么都行,不光拼力气比速度不是我的个儿,在很多新鲜事物、新观念上简直就是迟钝落伍嘛!再往后自己真的成长起来了,也出名了,出的也不比他老人家名头小,很多过去爸爸教我的反过来我得把着他了,担心他露怯出丑,老得帮他罩着。最后他病倒了,坍缩成一个病床上的瘦老头儿,一个无能为力的老小孩儿,我感慨地想:老爷子这一辈子忙什么了?既没有积蓄下丰厚的物质财产,也没有积累下丰富的精神财富,不能说碌碌无为,但起码也是全给别人干了。

人说每天生活在身边,再伟大的传奇人物也会显得平庸。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算得一个伟大人物,但他这一生有着太多传奇。他曾用这些传奇不断提醒我他绝不平庸。人都离开这个世界五年了,他用这本自传又一次做到了这一点。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又一次惊奇地发现了我的父亲,他的聪明,他的锋利,他的博学,他的幽默……敢情我到今天还没有超越他!还被远远甩在后面!很可能永远追不上了!我发现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沿用着他的思维方式、他的哲学逻辑。我认为独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念、自我剖析能力、幽默处世态度甚至憎恶喜好诸癖,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出处。

给学生静读文本、咀嚼语句、感受语言的时间,给学生议一议读后所得的时间。读上文,让学生在静读中寻找出父亲“平庸”的种种表现,寻找的过程其实就是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过程;让学生在静读中咀嚼作品语言的情味,如口语比较多。这种鲜活的生活化语言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增强了作品的诙谐趣味。除了口语,还有“慢慢发现这老头儿”中的“慢慢”,“简直就是迟钝落伍”中的“简直”,“老得帮他罩着”中的“老”等副词,也值得咀嚼。学生静静咀嚼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揣摩人物情感态度,把握人物个性特征,活现人物鲜活形象的过程,也是通过品味语言学会生动塑造人物的方法的过程。这一“寻找”一“咀嚼”,学生自然明白这上一段写作者生活经历的文字,实际上是印证别人说话“每天生活在身边,再伟大的传奇人物也会显得平庸”,突出作者对父亲“平庸”一面的认识。

读下文,让学生在静读中把握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态度,一是承认父亲“一生有着太多传奇”“绝不平庸”的事实;二是发现了父亲的诸多优点,如聪明、锋利、博学、幽默;三是感激父亲给予了自己积

极而深远的影响。让学生在静读中咀嚼语句、感受语言,从“不知道父亲是否算得一个伟大人物,但他这一生……我又一次惊奇地发现了我的父亲……我发现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的心理描写中,揣摩作者醒悟、后悔、自责的情感心理,就能明白,这下一段文字也正是印证别人说的“每天生活在身边,再伟大的传奇人物也会显得平庸”,突出“显得平庸”,其实并非真的平庸,只是相处日久,对对方的优点熟视无睹,而无意中放大了对方的缺点。通过静读、咀嚼,上下文结合起来思考,就不难引发出自己的思考、感悟:在日常生活中,应客观辩证地认识他人,不能让偏见占据了上风,要善于发现、承认别人的优点,这样才能理解、尊重别人,也才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尊重,从而融洽人际关系,感受生活的和谐美好。

结合对实例的分析,周志恩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热闹的课堂相比,给足学生静读文本、咀嚼语句、感受语言的时间,保证学生的读书权、思考权,学生通过静读、默思、咀嚼,能真切感受作品语言魅力,读出自己的独特、深刻的体会。这种“静”其实也是课堂中的亮点——目前容易被忽视的亮点。

[作者通联:周志恩主持,湖南永州市第四中学;钱晓国整理,湖北安陆市二中]

猜你喜欢

泥人张文本语言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语言是刀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论民间艺术的传人与代表性传承人
——以“泥人张”为例
我有我语言
孩子不是“泥”,家长也不是“泥人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