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沪教版文言文作业系统设计得失与启示

2016-02-15徐燕

中学语文 2016年10期
关键词:作业系统篇目文言文

徐燕



浅谈沪教版文言文作业系统设计得失与启示

徐燕

在语文课程的建设中,文言文的教材编排和训练方式都基于新课改理念作出了新的架构、新的探索。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检验,其得其失,都已渐渐显露出来。及时加以研究总结,无疑会为深入推进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奠定基础。本文研究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作业系统的设计得失与启示。

一、沪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作业设计主要呈现三种类型

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共选录32篇文言文,笔者对这些篇目的课后作业进行系统分析后,发现其作业设计主要呈现三种类型:

1.基础型作业——文言知识

沪教版语文教材非常注重对文言文字词的积累,每篇课文后面都有基础知识的考察和整理。例如:“请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列实词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各组句中词类活用的特点”“请比较下列句子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学习到的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有关知识,在文章中找出例句,加以归类”“说明‘为’‘之’在以下各句中的用法和意义”……。从实词的意义到虚词的用法,从特殊句式到词类活用,覆盖全面,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重视。

2.方法型作业——学习方法

沪教版文言文作业体系的建构非常重视贯彻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理念,具体表现就是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例如“文本比较法”,在比较不同文本异同时,加深对所学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发现所学文本在思想、手法、文体上的独特之处。《兰亭集序》课后作业有“阅读《兰亭诗》,与本文比较,看看两篇作品在写景和叙事方面有哪些一致地方,并结合诗和序言相对应的句子,谈谈两篇作品在抒发感情方面有什么不同?”《病梅馆记》课后作业有“有人评价本片和柳宗元的《种》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相通之处在哪里?请简要分析。”此外许多鉴赏类题目中都会出现“查阅背景资料”“划分层次”“概括段落大意”“梳理文章脉络”等学习方法,在《促织》课后作业中还指导学生“请用线状图标出成名命运的起伏变化”,多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从而提高了语文作业的效率和科学性。

3.能力型作业——文本鉴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的作业系统,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内容、观点和情感的领悟,几乎每篇都有思想内容情感的问题。作业问题设计中关注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特质。例如:《过秦论》课后作业提到“赋是一种铺陈辞藻,描绘事物的文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阿房宫有哪些特点?说说你体会到赋的华美”;《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的作业提到“疏,这一文体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有人说“思”为本篇之骨,为什么?”其次,大多数篇目的课后作业中都有关于写作手法的赏析,尤其强调了对文言文语言的品味,例如《前赤壁赋》课后作业“结合全文,具体说说本文整散结合的语言特点”;《陈情表》课后作业“本文以四字为主,而又穿插运用各种排比,谈谈这在表达情感方面所起作用”。问题设置回归到语言的赏析,才能真正做到“文言合一”,有效提高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综合上述,沪教版文言文作业体系整体的特点是从易到难,从基础积累到能力迁移,每篇文言文后布置的题目一般为2—3题,其中,每篇都有基础型作业,对字词或者句式的检测,侧重练习;也有能力型作业,对文言文内容、观点情感把握的题目或者是对写作手法以及语言风格的赏析,侧重思考。这些作业设计方面既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也把握住了文言文学习的关键,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益于教亦益于学: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这样的作业设计对帮助教师把握文章重难点,有针对性地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从学生自学来看,这样的作业设计对帮助学生主动夯实基础,积极进行高层次的文本分析和鉴赏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二、沪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作业设计未能构成单元系统,形式单一,疏远生活

众所周知,新课改提倡按单元(模块)来建构教材体系。沪教版文言选文题材极为广泛,包括国家、亲情、自然、社会人生、艺术文化等多个方面。除少数按文章体裁编辑成单元外,大多数都是按素材类型或人文主题来编辑单元,笔者归类如下:

1.高一上册第五单元树木花卉篇目:《种树郭橐驼传》《病梅馆记》。第六单元古代小说篇目:《促织》。

2.高一下册第五单元亭台楼阁篇目:《阿房宫赋》《黄州快哉亭记》《项脊轩志》。

3.高二上册第五单元山水情思篇目:《诸子喻山水》《秋水》《前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4.高二下册第五单元传统美德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谏太宗十思疏》《新序二则》《训俭示康》。第六单元古代散文篇目:(《过秦论》《师说》《石钟山记》《劝学》。

5.高三上册第五单元家园亲情篇目:《归去来兮辞》《陈情表》。第六单元史传作品篇目:《秦晋殽之战》《鸿门宴》《苏武传》《伶官传序》。

6.高三下册第五单元浩然正气篇目:《论语七则》《孟子二章》(《指南录后序》《左忠毅公逸事》。第六单元人生与艺术篇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兰亭集序》《秋声赋》《文论十则》。

按道理,教材的文言文编排,单元主题如此清晰,那么它对应的作业系统也应当呈现“单元”性,应当贯彻单元的“主题”。但很遗憾,其作业的设计只有“单篇独立”的特点,没有形成系统,特别是没有形成基于单元主题的作业系统。这点在基础型作业设计中最明显——大多作业是从所学文本中选几个重点的句子,要求学生对几个重点的字词进行解释,完全没有考虑单元系统内基础知识的关联与层进。

为什么教材编写者在极力搭建“主题单元”的同时,不能相应建立单元化的作业体系呢?这固然与人们在过去完全没有积累这方面的经验有关,而最根本的原因是所有文言文单元基本上都是基于相同素材或话题搭建的,没有统一的人文主题,更没有统一的单元学习目标,所以,教材编写者在作业设计时不知不觉就“去单元化”了。

与此同时,基于单篇文本的作业设计在类型上往往缺乏多元创意,形式单一,应用性不强。沪教版中三十二篇文言文的作业基本就是“问题形式”,虽然,“问题形式”的作业确实可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但思维要求的雷同和单一,最容易消磨学生的阅读兴趣。更糟糕的是,仅仅给出一般性的思维问题,不提供思维方法,不想方设法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和真实的现实生活发生联系(在三十二篇文言文中,只有《师说》和《侍坐》两篇的作业相当笼统地让学生联系现实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文言文学习最终就变成了陌生语言的学习。当前,相当多的学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越来越疏远文言文,原因也许在这里。

三、当前沪教版高中文言文作业系统存在的问题给我的启示

当前沪教版高中文言文作业系统存在的问题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局限所致,我们不能对开创者求全责备。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剖析这些问题,从中获得“完善、发展作业系统”的新思路。

1.我们可能很难建立真正的主题单元的作业系统,但是我们应当可以基于单元特征,根据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来策划一些知识系统。比如,可以根据每篇文言文字词的内容,再结合高考考纲要求学生掌握的18个虚词、5种句式,每篇巩固一个知识点,最终积少成多,个个击破。例如《病梅馆记》里出现了大量“以”字的用法,《游褒禅山记》中出现大量“其”字用法,《种树郭橐驼传》《秋水》《前赤壁赋》有典型的宾语前置的句型、《劝学》有定语后置的句型,以文本为依据,再从学生学过的篇目中进行相应的补充,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意义和用法。

2.积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创造性地搭建多元的文言文学习活动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做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故事或历史故事出发,剖析陌生的历史现象,参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行文思路。笔者在上完《阿房宫赋》后,安排学生观看《圆明园》的纪录片,要求学生思考圆明园被毁的原因,模仿《阿房宫赋》的行文思路,写一篇观后感,让学生理解《阿房宫赋》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不仅仅是因为其华丽的辞藻,更重要的是杜牧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动荡的时局有“以古论今”的勇气,有“知黑守白”的精神。作为当下的学生,未来的社会中坚,也应有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的思维方式。

(2)创设生动的活动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言文中的人物。笔者在教学传记类文言文时,比较喜欢创设“改编型作业”,比如可以请学生把《鸿门宴》改编成剧本,学生通过完成这项作业,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根据文本教学的目标要求,在课后创建“反思型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元认知反思,从而巩固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此,笔者设计了“学后记”这一作业形式,所谓“学后记”是指学生对课堂内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内容的个性化记录。在“学后记”作业中,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例如:“这堂课上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这堂课上你收获了什么新的知识?”“这堂课上还未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等。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遗漏之处,比起学生统一回答一个标准化问题,这样的作业形式给予了学生一定弹性和自主选择空间。

(4)教材文言文选篇都是历久不衰的经典作品,其写作技法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所以,我主张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善于通过创建各种仿写作业,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以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为范本,写一篇《谏***人**思疏》,要求学生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提出合适的建议,注意语言的委婉、论证的充分、陈述的逻辑。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个作业很感兴趣,有学生写《谏学校食堂三思疏》、有学生写《谏**老师十思疏》、有同学鉴于当时文广电台禁播“美国生活大爆炸”节目而写了《谏文广局三思疏》,通过仿写,学生对原文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构思缜密的论证思路、充分有理的论据引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古为今用”。

此外,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学生,应该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这里面其实就包括了诸多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和品德。这是以理性和开放性为核心的理智美德和思维能力的结合,是一种谨慎公正的分析、构造和发展的过程。笔者在上完《廉颇蔺相如列传》后,请学生从逻辑推理的角度重新审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整个行为过程,写一篇《论蔺相如是勇士还是冒险主义者》的论文,打开学生阅读文本的视野和角度,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意识。

总之,通过浅析沪教版高中文言文作业系统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高中文言文作业的设计已经不是单一、机械的背诵和抄写,而是转向探究型的问题思考。而要让高中文言文作业真正焕发迷人的魅力,还需要更多个性化、多元化、生活化的作业设计,尤其是把古文放在当代的视野中来审视,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精神,也能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作者通联: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

猜你喜欢

作业系统篇目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会背与会默写
本刊2013-2017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研究
全球智能电视出货份额破五 中国占比远超海外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优化作业系统 强化功能发挥
中共党史研究篇目索引
浅析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的作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