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小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培养

2016-02-14福建省尤溪县实验小学赵仕平

学苑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定律计算能力审题

福建省尤溪县实验小学 赵仕平

刍议小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培养

福建省尤溪县实验小学 赵仕平

数学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学生各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培养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部重头戏,而简便计算是培养运算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重要的思维训练手段。在实践教学中,对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运算定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有效的作用。

小学数学 简便计算 误区引领 能力培养

计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运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课标》中把学生运算能力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它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课标》提出:探索并了解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学生具备了简便计算能力,可以提高计算速度、计算正确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升他们的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

一、学生在简便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简便计算是一种计算技能,是提高计算效率与正确率的有效方法。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许多学生由于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在完成简便计算试题时,错误百出。主要有以下三种现象。

1.简便运算意识淡泊,不能自觉应用。在题目明确要求“简便计算下面各题”时,能够完成得很好,等到“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或者题目没有明确要求简便计算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漫无目的,不能自觉、灵活地进行简便运算。

2.审题不清,机械模仿。这部分学生答题时,没有认真审题,没有弄清运算顺序,受到数字干扰,只要貌似就机械地模仿套用,结果出现错误。

3.对运算定律混淆,张冠李戴。这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运算定律,不能熟练灵活地应用,有的对简便运算根本不理解或理解模糊不清,造成混淆现象。

二、培养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策略

1.正确引领,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基于这一点,教师在教学简便计算时,要利用各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时,教师与学生展开比赛,教师出示:①2.5×48;②63× 10.1;③45×4.5+4.5×56-4.5;④3.7× 9.9+0.37,在教师快速说出答案后,告诉学生老师之所以算得这么快,是因为掌握了一些速算、巧算的秘诀。如果你们掌握了这些诀窍,也同样可以算得又快又好。这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索简便计算的学习中,树立在今后计算中自觉运用简便运算的意识。

2.结合生活原型,理解各种运算定律。

教师在简便计算教学时,如果撇开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单纯地教计算,容易造成学生对各种运算定律、性质不理解,生吞硬咽,运用时就生搬硬套,机械模仿,错误百出。

在教学中,应当把运算定律、性质的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生活原型的体验,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揭示算理,探究规律。例如,教学减法的性质时,创造这样的情境:小华到大润发超市买了一个87元的篮球,又买了一个53元的书包,他付出150元,可以找回多少元?你能帮小华很快地算出来吗?学生纷纷说出自己不同的算法:①150-87-53 ②150-(87+53) 接着让学生分别说出两种方法的思路,再进行比较,真正理解减法的性质。

3.把握特殊,养成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首先要训练提高学生对一些“特殊值”的敏感度,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如:几加几等于100(1000),25乘2、4、6、8,125乘2、4、6、8,常用分数与小数之间互化的数据等。把握这些特征鲜明的特殊数据,可以提高学生发现简便计算条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速度与正确率。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也至关重要。很多学生认为只有解答应用题时要审题,解答计算题时,看到题目提笔就做,结果导致错误。那么计算题审什么呢?

(1)审运算的顺序,看题目有哪些运算符号,有没有括号,应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看题目的数字特征,先要寻找题目特征,由总体到部分,由运算符号到参加运算的数的特点进行全面观察;

(3)选择适当的方法,根据题目特征判断是否符合哪个运算定律,再选择合理的算法。计算过程要坚持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原则,运用定律、性质要合理。

最后,要有认真检验的习惯。计算结束后,要养成用估算方法来检验结果是否正确的习惯,提高自检能力。

4.教给方法,培养技能。

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除了让学生直接运用运算定律、性质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1)凑整法。通过观察把一些最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当作整十、整百、整千……来计算,然后再多加再减、多减再加、少加再加、少减再减,使计算结果不变。如:86+99,观察发现99接近100,就把它当做100,这样就多加了1,要使结果不变,就要减去1,即86+99= 86+100-1=185。这样计算时就更容易。

(2)分拆法。在一些四则运算中,往往可以把某个数字通过巧妙的分拆、组合,使算式能利用合适的运算性质、定律,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如:25×32可以把32分成4和8相乘或者2和16相乘的形式,因为25与4、2、8相乘可以得到整十或整百,即25×32=25×4×8=100×8=800;再如:计算76×99,99接近100,可以把99拆成100-1,所以76×99=76×(100-1)=76×100-76×1=7524。

(3)巧变形。把一些算式进行变形改造,使它符合乘法分配律。如:计算35.2×0.67+3.52×3.3,观察算式中没有相同的因数,但35.2是3.52的10倍,根据积不变的规律,可以把35.2×0.67中一个因数35.2缩小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所以

35.2×0.67+3.52×3.3

=3.52×6.7+3.52×3.3

=3.52×(6.7+3.3)

=3.52×10

=35.2

5.多种算法,注重优化。

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既要注意算法多样化,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但同时要有优化意识,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如:在教学乘除法简便计算时,出示了24×25,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再把不同方法与全班同学交流展示结果,发现了学生有以下不同的算法:

把定形绒线折成一个大大的U形,然后按照图中的样子,把竖起来的部分在中间交叉。你能让它立在晾衣架的横杆上吗?

①24×25 ②24×25

=6×(4×25) =3×(8×25)

=6×100 =3×200

=600 =600

③24×25

=12×(2×25)

=600

……

在学生展示完之后,教师大为惊叹,想不到大家有这么多方法!同时指出:老师还有一种不同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学生心想已经有这么多种方法了,还有其他的什么方法呢?于是他们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板书,这时老师不慌不忙地在黑板上写下:24×25=24×100÷4=2400÷ 4=600,学生看后情不自禁地鼓起掌。看来他们对这种方法既感到新鲜,又乐于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对黑板上这几种算法进行比较。找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第一种方法和最后一种方法比较好。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加强训练,培养良好的习惯,持之以恒,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

猜你喜欢

定律计算能力审题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策略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三招”学会审题
多一盎司定律和多一圈定律
倒霉定律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