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的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

2016-02-14高玉花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6年4期
关键词:项群对抗性技战术

高玉花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的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

高玉花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技战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各个项目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具有多维的相似性。从比赛特征、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竞技能力结构特征和训练要求等方面对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训练要求。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竞技特点;训练要求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藤球和毽球等项目,在运动特征、比赛特征、竞技能力特征、运动成绩决定因素和训练特点等方面都具有多维的相似性。对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的竞技特征和训练要求进行研究,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亦可对各专项的运动训练及竞技参赛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1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的运动特征

1.1 运动项目特征

本项群各项目的基本运动形态是人、球拍、球、球网形成的特定关系在立体空间中的运动,即人通过持拍或通过上肢或下肢及身体特定部位击、触球完成击球动作。一般采用优势手臂(下肢)以肩(髋)为轴的伸、旋动作居多,并形成正反手位的击、扣球技术,也有双手同时击球触球技术。击球时既可以在有支撑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无支撑状态下进行。本项群的核心动作技术主要由发球与接发球这一对基本技术动作构成。在这一核心技术动作基础上,形成了“发球—进攻”“接发球—进攻”等多种技术组合。

在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竞技比赛中,运动员既需要扎实细腻的动作技术,也需要丰富的战术设计。为了制约对手、力求比赛的胜利,运动员(队)既要预先设计固定的技战术组合模式,又要在比赛过程中针对对手不断变化的技战术行为灵活组织本方的技战术运用,同时克制对手的竞技表现。

力争主动是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的基本技战术指导思想,特别强调运动方式、内容、方法上鲜明的节奏变化。精细设计、灵活运用和准确把握技战术节奏,是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亦是取得比赛主动权和获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1.2 运动比赛特征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的比赛都是从发球—接发球开始,形成技术串联的特点,即各项技术间有一种相互承接的关系,上一个技术环节影响下一个技术环节,下一个技术环节对上一个技术环节有一定的要求,形成“技术链”。如排球比赛中除特殊情况下的直接击球过网和战术安排下的二次球外,比赛的基本流程为:A发球—B接发球(一传)—B传球—B扣球—A拦网—A/B防守—A/B传球—A/B扣球—A/B拦网……如此循环,直至得分,如图1所示。

图1 排球比赛流程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开始时,参赛双方须抽签选择发球权及方位。中签者可以选择先发球或先接发球,或选择先在某一方位,也可以将优先的选择权让给未中签者。依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属于得分类,没有时间规定,按局进行比赛,一方得分达到特定分数且高于对手2分时该局获胜;依项目和赛事的不同,可采用5局3胜制、3局2胜制或7局4胜制;得分途径包括本方队员得分及对方失误送分,每一球均以发球开始,以一方运动员得分结束。比赛中对运动员的击球秩序及发球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即双方运动员轮流击球。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中,双方攻防转换始终是在激烈的对抗中进行。比赛中1分的争夺往往经过六七个回合的交锋,羽毛球、乒乓球比赛中的回合球甚至可以达到20拍以上。

隔网对抗类项目对比赛场地、球网、击球都有明确的要求。排球和羽毛球要求运动员在球过网后直接还击,球落地为负;乒乓球要求球过网后在本方台面上反弹后再还击;网球既可以直接还击,也可反弹后还击。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得分手段包括主动得分和对方失误送分2类。这意味着如果运动员存在技术“短板”容易失误,常常直接导致比赛失败。“木桶理论”提示我们,“短板”有时对比赛胜负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运动员需要在全面的基础上追求特长。有些项目对技术全面性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排球规则规定,每个队员必须进行位置轮转,既要到前排扣球与拦网,又要轮到后排防守与接应(表1)。这就要求每个队员必须掌握各项技术,能在各个位置上比赛。

表1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主要项目比赛的基本规则

2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特征

2.1 运动员体能特征

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是所有项目运动员进行专项训练和参加专项竞技必要的物质条件。人体的形态学特征是其体能的质构性基础,人体的机能特征是其体能的生物功能性基础(田麦久,2012)。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有着鲜明的体能特征(表2)。

2.1.1 身体形态与机能特征

本项群运动员具有身体健壮、肌肉细长且富于弹性、脂肪层薄、臀部肌肉紧缩上收、踝关节围度小、跟腱清晰、足弓高等形态学特征,以满足快速、灵活、激烈对抗等比赛特点的需要。近年来,优秀运动员身材明显增高,大批男女排球运动员身高分别超过2 m和1.9 m,高身材选手在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比赛中占据明显优势。

表2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目身体素质子因素重要性一览

身体机能方面以发展心肺系统代谢功能等满足专项速度耐力需要为主。由于本项群比赛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运动员的跑动与击球同步进行,多是高强度的间歇性工作,所以,对运动员中短时间的有氧和无氧混合供能能力要求较高。

2.1.2 运动素质特征

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的运动方式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高度发展的全面力量素质,包括上肢的快速力量、下肢的爆发力、躯干的稳定性及高强度间歇性工作时的力量耐力素质。在有球对抗的比赛中,快速完成精确的技术动作,适时占得先机,对于竞技结果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运动员应着力发展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等速度素质。

本项群比赛不限定时间,以一方取得规定分数获胜而结束。一场打满5局的排球比赛通常需要2.5~3 h,一场高水平男子网球比赛有时超过4 h,因此,运动员必须重视专项耐力的发展。

该项群的基本特征是快速运动,因此,运动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运动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柔韧素质,以增加关节运动的幅度,并有利于减少肌肉、骨骼系统的损伤。

2.2 技能特征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中的技术既可能得分,也可能失分,多项技术都具有攻防两重性。因此,对技术的要求既要有攻击性,又要有准确性。排球和羽毛球比赛中,球不能落地,不得持球、连击。乒乓球和网球虽然允许球落台或落地反弹,但球速非常快,运动员反应时间和击球时间短暂,击球空间多变,决定了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的高度技巧性。

步法是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项目的基础,也是极其重要的技术。比赛场地大,运动员需要前后左右奔跑击球和站位,更重要的是具备急起、急停、快速变向的能力,才能保证到位击球。

发球与接发球技术是技战能隔网对抗性项群项目中的重要技术。发球是比赛中每1分的开始,是唯一不受对方制约的技术,带有明显的战术意图,发球方希望能发球得分或破坏对方进攻。接发球技术要求能准确地预判和回球,并伺机进攻,变被动为主动。

2.3 战能特征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类项群的战术包括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进攻战术是指有目的、有组织的主动击球行为。防守战术是指根据对方的行为采取的对应击球或在被动状态下的还击球行为。按参与人数可分为个人战术、小组战术和集体战术3类。

由于规则规定运动员不能连续击球,导致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类项群运动的攻防转换频繁,其战术都是从发球与接发球开始,且除发球外,进攻都是从防守开始。运动员完成进攻,立即转入防守;防守成功,即刻转入进攻,两者互为前提,共存于比赛战术中,贯穿于战术实施的始终,构成完整、不可分割的战术体系。

运动员在实施战术时,战术形式、时间、空间、位置、力量、速度、落点和线路等要素的变化与组合,形成丰富多变的战术体系。变化意味着“奇”与“相对快”,导致对手来不及做出应对动作而跟不上节奏,凸显出战术的有效性。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的战术实施,力求不受对手限制且要限制对手技战术的发挥,实现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或抑彼之长、攻彼之短。利用技战术节奏的变化限制对手,利用全面的技术、灵活快速的调整和丰富的战术突破对手的限制。

2.4 心知能特征

本项群各种技术动作失误都可能导致失分,这就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拼搏敢斗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球速快、变化多的项目特点,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时空知觉、反应速度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此外,还需具备坚定的意志品质、高度的关注能力、高昂的比赛欲望、独立作战和协调配合的能力,灵活善变,能应付和处理场上各种复杂情况。这些都对运动员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运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的训练要求

3.1 有效控制训练过程

科学安排、有效控制运动训练过程,是取得理想运动成绩的重要前提。运动员的现实状态是运动训练过程的起点,是运动训练其他工作的基点。训练目标是训练活动行为的终点,对训练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指引作用。做好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并设计合理的训练目标是科学安排、有效控制运动训练过程的重要基础。

为实现训练目标,必须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包括周期安排、比赛系列安排、训练方法及手段、训练负荷、训练内容和评价手段等。近年来,随着竞技体育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优秀选手比赛频次大大增加,常常使运动员疲于奔命,因此,合理选择参加赛事,对成功组织训练过程至关重要。

训练过程中,应根据运动员的专项、年龄、水平、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等因素,合理设计发展体能、技术和战术、心理能力和知能的训练内容结构。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要求运动员具有大量的技术储备,并在竞争双方不断变换技战术的比赛中,保持良好的参赛稳定性,所以,训练中应注意在一定的体能练习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能力;同时,根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特点和对手特点,安排心理和知能训练的内容和手段;并注意处理好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全面技术与特长技术、个人战术和集体战术的训练关系。

合理选择与安排训练方法、手段和训练负荷。例如:竞技提高阶段的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运动员,可安排较大的发展技战术的训练负荷;而排球运动员则要多安排双人、多人及全队的配合训练。

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运用和反馈评价。通过多种多样的诊断方式,采集训练信息,了解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训练适应与效应、机能恢复与提高等情况,对训练计划和训练组织进行修正和调整,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3.2 精确认识与把握制胜规律

精确认识与把握专项制胜规律是运动训练和竞技参赛的重要前提,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的制胜因素主要体现在对速度、力量、旋转、准确、弧线、落点与变化等时空与物理因素的把握上。快速进攻是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的主旋律;变化球的性能是制胜的关键要素;利用落点和路线是实施战术的重要要素(表3)。

人们对制胜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精确认识与把握制胜规律,是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重要路径。

表3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制胜要素及其理想状态

3.3 体能训练要求

3.3.1 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相结合

一般体能训练使运动员身体及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专项体能是直接提高运动员技战术水平所必须的专项素质,训练中两者应有效结合,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3.3.2 结合运动员的“素质发展敏感期”

青少年各项素质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从增长率曲线来看,增长速度是非等比、波浪式增长的,各项素质的增长规律、起始增长阶段也不相同。各项身体素质由增长阶段过渡到稳定阶段有先后之别,依次为速度、耐力、力量。各项素质达到峰值的年龄为:男子19~22岁,单峰型;女子双峰型,11~14岁是第1个波峰,19~25岁出现第2个波峰。体能训练应结合运动员的“素质发展敏感期”进行安排,力求获得生长效应和训练效应的叠加。

3.3.3 快速多向运动中的体能与技术结合能力培养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都在快速多变的移动后完成击球动作,其移动主要靠脚步移动和手臂挥动。比赛中,运动员要全面观察来球,迅速做出判断并想出对策,然后快速移动步法,调整重心,利用上肢、肩带和腰腹的肌肉爆发力击球并回位。这些特征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体能,尤其是保障技术发挥的体能,即反应速度和全场步法移动速度、长时间比赛的能力和爆发力,以及灵活的柔韧素质。

3.4 技战能训练要求

3.4.1 发接发技术与战术修养的融合

发接发技术在隔网对抗类项目技术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双方比赛的开始,也是双方使用技战术的开始。发球是运动员最主要的得分手段之一,而接发球及其之后的进攻同样重要,前3个回合就完成1分争夺的比赛越来越多。发球技术的选择与运用、发球目的的设计都具有明显的战术目的:直接得分或破坏对方接发球和进攻。接发球技术的选择、运用与目标设计同样具有明显的战术目的:成功接发球并组织有效进攻或破坏对方下一次进攻。在发接发训练中要注意力量、速度和落点的变化,并融合战术要素,结合实战要求,加强运动员心理稳定性的对抗练习,对发接发及之后的击球提出明确的训练要求。

3.4.2 特长技术与战术风格凝练

隔网对抗项群运动员技战术训练:首先依据项目特点、运动员个人打法特点,确定和培养运动员的特长技术;其次根据运动员个人战术运用特点、项目战术特点,确定和培养运动员特长技术及战术的运用特点。特长技术训练要与运动员个人战术风格一致,渗透到提高各项技战术的击球动作质量中去。3.4.3 狠抓技术动作的规范化,重视技战术创新

技术动作的规范化直接影响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是运动员向高水平层次发展的重要基础。多个隔网对抗性项目运动员击球时身体重心的变换是否协调,就是评价其动作规范性的重要内容。规范的身体重心变换不但能保障击球质量,还可弥补运动员其他相对较弱的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不足。如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利用舒展、协调的身体重心变换和快速移动能力弥补身高的不足,从而保障其正手的凌厉攻势。

随着运动项目的发展,一些技术的规范化也在发展和变化,并进行着技战术创新。纵观隔网对抗性项群的发展史,历次重大的技术突破、打法演进,都与技战术创新有着密切关系。技战术创新是打破项目格局、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之一。

3.5 心知能训练要求

随着现代竞技运动的高速发展,运动员职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科学化训练的渗透和运动参赛的信息化与公开化,致使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和知识能力对比赛成绩的影响明显加大。尤其是高水平选手之间的较量,往往演变成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较量,稳定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是获胜的关键。

3.5.1 遴选宏观智能结构先进合理的教练员

“选拔好教练员比选拔好运动员更重要”。选拔优秀教练员和构建宏观智能结构合理的优秀教练员群体,是提高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竞技水平的重中之重。配置教练团队需借鉴国内外优秀运动队的智囊团经验,提高临场统计诊断指挥系统的功能,实现队伍临场指挥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3.5.2 将心知能训练作为整个训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员所应具备的心知能不是一朝一夕获得的,同其他竞技子能力一样,需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获得。教练员须制订较长时间的训练计划,根据不同的训练时期和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确定不同的训练任务、内容和方法,进行有侧重点的心知能训练。心知训练要从实际出发,并与技术、战术、体能训练紧密结合,遵循区别对待原则,因人而异,既考虑全队的需要,也须考虑运动员的个性差异。

3.5.3 明确心知能训练内容

在训练实践中,通过长期训练的积累和多次比赛的磨砺,逐步使运动员适应不同气候、地理位置、场地环境、赛况和观众等情况,同时加强其科学文化知识和专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其心知能力。心知能训练内容着重加强专项感知觉能力练习,培养坚韧、自制的意志品质,加强集中注意力和专项意识的培养及思维能力的训练。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3]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的创立与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

[4]虞重干.专项训练:球类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杨成波. 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乒、羽、网)训练学特征的比较分析 [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6):96-106

[6]刘建和,杨成波.隔网对抗类项群 (乒 、羽 、网 、排 )技术和打法演进过程的初步考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64-68

猜你喜欢

项群对抗性技战术
破解电动车火灾扑救关键技战术的几点思考
关于羽毛球教学中多球训练的探讨
里约奥运会跆拳道女子67kg以上级冠军郑姝音技战术特征
项群训练理论的广泛应用
运动员知识能力培养的项群特点
基于大数据的足球技战术特征分析——以上海上港队为例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技战能主导类轮换攻防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2016 年全国羽毛球单项锦标赛女单决赛技战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