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诗人张澍赠友诗研究

2016-02-13漆子扬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嘉庆诗集

漆子扬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清代诗人张澍赠友诗研究

漆子扬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清代学者普遍注重师友之间的情谊,注重学术交流,相互磨砺,相互鼓励。张澍一生喜爱交游,虽然性格耿直,尤其在学问面前一丝不苟,但他古道热肠,为人朴实真诚,文人学者都乐于和他交往。他友人有同年、同乡,也有老师、学生,以及志趣相投的其他文人。赠答友人的作品情感真挚,语言诙谐,往往能够抓住友人最具典型的某一方面加以揄扬,歌颂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反映人生悲欢离合的经历、喜怒哀乐的情感。这部分作品感情真挚、内涵丰富,不仅具有感人的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为研究清代中期的时事及相关人物的社会活动、学术交游、创作互动等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数据。

清代;张澍;酬赠友人;诗歌;研究

张澍是我国敦煌学和西夏学的奠基人,也是清代三百年西北地区学术成就最高的学者,以其深厚淹博的学识与洒脱自若的文笔,在诗赋文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无论韵文散文,多能自出心意,意气纵横,抒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认知。叙事委婉生动,议论文笔犀利,切中要点,语言雍容自然,诙谐风趣,各体兼长。一生推崇杜甫、韩愈的诗歌,自称行囊中只带杜、韩二集,不时阅读,对汉魏以来其他诸家诗作,终究无所会心。究其原因,大概杜甫、韩愈的诗意味深长,适合学者的阅读趣味,尤其关于人生苦难的透彻的表述,切合张澍等怀才不遇、仕途阻滞的文士品读玩味的口味。

张澍天赋高异,才华万斛,诗歌用词古朴典雅、五彩缤纷,立意高古,激情澎湃,往往悲愤中洋溢着万丈豪情,危困中不乏浪漫之意。他在《管缄若(世铭)夫子〈韫山堂诗文集〉》[1]《养素堂诗集》卷十七自注说:管世铭“师每评澍文以为有陈同甫、辛稼轩之风”。陈同甫、辛稼轩的词多抒写个人壮志难酬的忧愤,风格沉雄豪放。张澍的诗也多写个人和朋友生活的艰辛、仕途的不幸、人生的坎坷、百姓的疾苦,他擎举为国为民的理想火炬在黑夜中踽踽前行,因此愤慨压抑、无可奈何的情绪和豪迈诙谐的宏阔情怀在作品中激荡交融,汇聚成汪洋恣肆的洪流咆哮奔涌。

一、歌唱朋友情谊

张澍于嘉庆五年(1800)携带家人赴玉屏上任,沿沅江到湖南浦市(今湖南辰溪县浦市镇),路费耗尽,友人宋西樵慷慨解囊,并派役卒护送到黔境。嘉庆八年,至玉屏县,担任县令的宋西樵再次设宴款待,张澍赋《至玉屏宋西樵简明府留饮即席赋诗三章志别》,[1]《养素堂诗集》卷四在“万里妻孥颂嘉惠”自注中回忆说:“余家小至浦市,路资已罄,宿水次月余,西樵慨借良金,并遣役护送,乃抵黔省。”事情过去已经四年多,但张澍依旧对宋西樵资助他的情谊念念不忘。

嘉庆九年,张澍离别家乡武威上京补官,与学生张美如分别,作《惜别曲赠家玉溪(美如)孝廉》,[1]《养素堂诗集》卷五鼓励张美如人生聚散离合是常事,不必儿女情长,“莫作儿女泣呜咽,丈夫相见会有期”。勉励他“有如鹰隼伏奇毛”,终有一天会“顺风辞蓬蒿”,到那一天我“与尔衔杯一洗万古之牢骚”。正如李鼎文老师所言,这首诗“抒发了鼓励友人建功立业的深厚感情。笔势奔放,风格豪壮,富有浪漫主义精神”。[2]25张美如生了儿子,张澍得到喜讯,作诗祝贺曰“吾家惯有投怀瑞,故国欣逢盛德秋”(《庚午早秋,白燕见吾凉之南郊,诗以纪之》)、[1《]养素堂诗集》卷十张澍一生与张美如亲如家人,多有题赠,如《松涛寺避暑》、《重登大云寺钟楼观钟》、《题家玉溪美如民部兄〈秋屋读书图〉》、《题宣和御画〈鸟〉为家玉溪美如农部兄藏》、《家玉谷溪美如农部画〈山水歌〉》、《舟中怀人诗十二首》等作品。

嘉庆十一年(1806)二月,张澍从庐州(今合肥)到扬州,拜谒丁忧在家的原浙江巡抚阮元,作《至扬州谒阮芸台元挥军师》,[1]《养素堂诗集》卷七向阮元表述自己宗崇郑玄、倾心经学的治学风格,以及学习词章写作的勤奋,“敢言经术宗先郑,亦愧文章逊大刘”。感叹自己“冉冉年华将四十,切云冠敝尚云游”,期待能够得到阮元荐举奖掖。张澍回想阮元夸奖自己的学问“南方学者未能先”,可惜年近不惑,谦称学问并无长进,“愧负师言亦赧然”。张澍自注:阮元“师寄那绎堂制军信曰:张子介矦,经学文词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阮元赏识张澍的学问文词,多有表彰,但并未在政治方面有所奖拔。

张澍拜会阮文达之后,二月下旬在苏州与张问陶相遇。张问陶,号船山,著名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嘉庆十年九月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与张澍结伴畅游苏州虎丘,张澍作《游虎丘遇家船山(问陶)前辈,晚归寓舍共酌》。[1]《养素堂诗集》卷七他说“归来话旧合凄然,如此头衔共谪仙”,羡慕张问陶如同谪仙李白一样洒脱自如的生活状态。随后二人相约一同至嘉兴寻访友人钱仪吉。据胡传淮先生《张问陶年谱》,该年三月,船山自觉心精不足,请姚文田诊病。[3]108大概因身体原因未到嘉兴。

二月二十九日,张澍在浙江嘉兴与钱仪吉分别九年后再次相逢,两人联句六百字,吟成《自姑苏买舟访钱衎石于嘉兴之梅里》,[1]《养素堂诗集》卷七未见船山诗作。张澍与钱仪吉、陈诗庭、钱昌龄游南湖,登烟雨楼,张澍作《游南湖登烟雨楼》,[1]《养素堂诗集》卷七自注记述游览时突然湖上“风起,三人惧入舱中,余立舻头窃笑之”。“风涛底事南人怕,我独居然笑倚樯”。南方的三位朋友遇到风涛匆忙躲入船舱,张澍自己独立船头嬉笑自若,笑话南方的朋友弱不禁风。他诙谐风趣的性格通过这一细节表现得栩栩如生。

三月初,在杭州与钱仪吉游西湖,登孤山看梅,谒于忠肃公祠,游灵隐寺,登吴山(又名胥山)观钱塘江。张澍又至浙江长兴县,拜访甘肃同乡武都进士邢佺山(澍)先生。张澍临别作《题邢佺山桓上草堂图》、《留长兴县官署三日,将返吴门录别佺山明府》,[1]《养素堂诗集》卷八称赞“邢侯吏越纽,治行今第一”,赞扬佺山治理地方有功,并赞颂佺山“揅经宗服虔”,学问以服虔为宗;“染翰迈赵壹”,文辞与东汉西县(今甘肃礼县)赵壹比翼。羡慕佺山怡然自得,耕读并举,“俛仰此人间,乐也实无匹”,不比自己辞官后常常受到饥饿的威胁,“归来常苦饥,不如乡有秩”。他期望和佺山能够长期为邻,朝夕研读学问,“傥能卜德邻,昕夕读箸述”,不失为人生之乐业。

二、赞赏好友才华、学识、品格

他激赏同年好友鲍桂星早年就才华出众,云游四海,文采飞扬,“早岁重瞳飞慧采,惯游云海壮文涛”(《诗集》卷一《将出都门酬同年鲍双五(桂星)见贻之作》)。鲍桂星(1764~1824),字双五,一字觉生,安徽歙县人,官工部侍郎、翰林学士,师从古文家姚鼐。同年好友陈寿祺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张澍作《酬陈恭甫(寿祺)同年贻赠之作并以录别》[1]《养素堂诗集》卷二赞扬陈“文章唐北斗,经术汉西京”,文章以唐代为宗,学问以西汉为源。虽酒量不如西晋的胡母辅之,“酒趣输胡母”,但诗才可以和阮籍相匹敌,“诗怀敌步兵”。

张澍对同年好友清廉的官风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刚毅品格极其敬佩。如作品《送赖芝亭(勋)同年除信丰令》“此后相思岭梅寄,鱼书定报范莱芜”。[1]《养素堂诗集》卷二《后汉书·独行列传》记载:范丹,汉桓帝时任莱芜长,人称范莱芜。“釜中生鱼范莱芜”赞颂他甘守清贫的美德。张澍化用范丹的典故歌颂赖芝亭安贫乐道、清正廉洁的官风。又如《送黄贲生(郁章)明府同年归江西四首》,[1]《养素堂诗集》卷十七表扬黄贲生“爱佗陶靖节”,藐视权贵,不知“轩冕真何物”的高傲风骨。黄贲生“屐脱荣名去”,辞职回归老家江西,以“青山著此身”,翛然闲适如同神仙一样,在家乡“尊酒邀明月,诗瓢伴晚春”,和友人举酒相属,吟诗自娱,弹琴论学,“琴书寻乐趣,戚友话春耕”,生活自在,行为自由。张澍慨叹“我犹走尘俗”,依旧身陷尘网,不知“何日抱云眠”,完全解脱束缚。友人即将出京,“得不伤离别”,送别的人无不内心伤悲。大家“挥手促骊歌”,吟唱着古代离别的《骊驹》歌曲,不忍分别,从此只能“云中看雁影”,托书诉说思念之情。

张澍赴任玉屏县,在贵州龙冈道中与同榜进士、著名经学家王引之意外相遇。作者远远看到“有客西南来,意气何扬扬。华盖近相逼,知乃是王郎”。[1]《养素堂诗集》卷三两位朋友“下车相问讯,长途信无妨”,互道平安,“道旁立语久,朔风吹衣裳。凛寒屡躅足,面目割严霜”,站在路旁,侃侃而谈,即便寒风侵骨,面如刀割,也不忍匆匆分别。“仆夫各促驾,携手泪栖眶”,仆夫驾马催行,二人执手相看泪眼,难舍难分。顷刻之间,南北相隔,“斯须天南北,偻指十月阳”,期望十月能够再次相见。张澍嘱咐王引之“归晤诸故人,幸道澍离肠”,回到京城,转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张澍在诗中评价王引之“君操珊瑚网,罗才献我皇。明珠搜沧海,报国以文章”,表彰他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高贵品行。

三、赞扬安邦治国的满族名臣

张澍与张百龄、松湘浦、铁保、那彦成、文远皋、蒋砺堂等重臣皆有交谊,在作品中均以师尊称。张澍在贵州时,张百龄以《佛手柑》、《秋夜独坐》寄赠,[1]《养素堂诗集》卷四自称“年衰志虑薄,尸位竟何补”(《秋夜独坐》),张百龄谦称自己年事已高,志气衰微,尸位素餐,无功于国家。张澍于嘉庆七年(1802)作《和百菊溪(龄)方伯师〈佛手柑〉诗》,于嘉庆癸亥八年(1803)任广顺州(治所在今贵州长顺县北)知州时作《百菊溪(龄)方伯师以〈秋夜独坐〉诗寄黔和韵寄呈》酬赠。[1]《养素堂诗集》卷四作者称赞张百龄是国家肱骨之臣,“紫枢倚重臣”。张澍希望君主开明,任人唯贤,这样方能使国家兴盛,为百姓谋福。张百龄曾任贵州、云南布政使和广西巡抚,所以张澍称颂说“西南之漏天,惟公其能补”,他认为唯有张百龄能够平定西南地区的冲突,稳定西南地区的形势。

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张澍在江苏泰州准备返回京都时,值江苏淮阴王家营、安徽萧县南李家楼黄河、淮河堤溃决,商舶阻滞。张百龄奏请朝廷任命张澍管理料场,在工地效用。期间张澍作《上宫保制府百菊溪(龄)师》,称菊溪先生原本是读书人,“封侯骨相本儒生”,可他“信是中流砥柱才”,因此“皇心豫悦山经赐”,诏令治理溃堤。大堤按期完工,菊溪“朝来拄笏看天阙,写出新诗颂太平”。而张澍自己却已“无复飞腾壮士心,深恩辜负岁侵寻”,辜负了菊溪的荐举之恩。

在工地,张澍利用闲暇编辑《诸葛忠武侯集》,菊溪先生答应资助刊印,张澍欣喜之余吟成《河工效用之暇编辑〈诸葛忠武侯集〉,百菊溪师许为刊布,因呈四诗》以致谢意。[1]《养素堂诗集》卷十二在诗中张澍追忆菊溪在广东追剿肆虐长达三十余年的海盗事件,菊溪运筹帷幄,“运巧曾传连弩矢”,建造六轮船,擒获乌石、二等匪首,又劝降首领张保,一路大捷,犹如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胸有成竹。《诗集》卷十二《百菊溪制府师督师,高雷禽巨寇乌石、二等,海氛廓清,有诗纪事,敬和元韵以颂肤功》通过叙述菊溪廓清海氛的事迹歌咏他造福一方的丰功伟绩。

经过一个月的拼力奋战,李家楼河堤终于合拢,百龄作《平海》诗,张澍步和原韵,作《李家楼河合龙,用宫保百菊溪师平海元韵,以颂丕绩,以志欢悰八首》,[1]《养素堂诗集》卷十二“倏忽三旬竟塞河,转因危险得操戈”。张澍称赞菊溪的功绩和导河积石的大禹一样伟大,“我公力截群流驻,胜是寻源积石西”。由于菊溪领导有方,事半功倍,为国家节约了数百万钱财,“况省金钱数百万,哀鸿从此奠攸居”。水患平息,水道畅通,百姓从此可以安居乐业。工程完工后,张澍准备北上补官,与菊溪分别时,“裵不忍别”,作《将入都补官,留别百菊溪制府师四首》,[1]《养素堂诗集》卷十二叙述对菊溪的依依不舍之情。菊溪“经术东西汉,功名龙虎篇。河清海晏会,稻熟鱼多年。平格召公寿,群黎祝共度”。张澍既赞美菊溪渊雅的学识,又赞扬他像西周的召公一样以仁德治理地方的美德,河海清晏,功绩显著,百姓爱戴。自己虽然“报国此心壮”,但为了“养亲”,不得不上京补官。“长安随日近,尚复恋承明”,表达自己心系朝廷,希望早日到达京都得到重用的愿望。

张澍《诗集》卷九有《上松湘浦(筠)制军四首》,作于嘉庆十三年(1808),此时松筠任新疆伊犁将军。松筠在嘉庆四年春,任陕甘总督,时教匪张汉潮及蓝号、白号诸党袭扰陕甘。松筠驻汉中,治粮饷。张澍叙述松筠在平定张汉潮时“戎帐横经忆汉南,魁儒勋业早遐覃”的功绩,治军能运筹帷幄,治理地方有甘棠美名。铁保(1752~1824),字冶亭,正黄旗人,与成亲王永瑆、刘墉、翁方纲合称“清四大书家”。嘉庆十年任两江总督。嘉庆十四年流放新疆,时张澍主讲兰州兰山书院。秋天,那彦成、铁保出塞征准噶尔过兰州,张澍设宴送别,并作《送铁冶亭(保)太夫子出塞(四首)》。

张澍酬赠那彦成的诗现存九首,收录在《诗集》卷九,其中《那绎堂(彦成)师奉命参赞西宁戎事赋此邮呈》、《西宁大捷志喜四首寄呈那绎堂(彦成)师》作于嘉庆十三年,《送那绎堂(彦成)夫子出塞》(四首),作于嘉庆十四年。那彦成在嘉庆十二年(1807)任西宁办事大臣,次年初,青海藏族叛乱,张澍在《那绎堂(彦成)师奉命参赞西宁戎事,赋此邮呈》中将那绎堂比作骁勇善战、建立勋业的霍去病、班超,“嫖姚真善战,定远最知兵”,又比作汉代平定诸羌叛乱的段颎,“龙支关险控诸芜,段颎当年武烈扬”,通过对比歌颂那绎堂在青海平乱取得的功绩。从此“金城万里烽烟靖”,河湟地区一片安定祥和。他的功业将被记入历史史册,“大将功名书竹简”。嘉庆十三年秋冬平叛成功,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居民歌舞醉蒲桃”(《西宁大捷志喜四首,寄呈那绎堂(彦成)师》),万民载歌载舞饮酒欢庆取得胜利。

另外,张澍还有送别文干率兵镇守西藏的《送文远皋(干)师赴卫藏四首》,[1]《养素堂诗集》卷十六满怀敬意高度评价文远皋在国家危难之际戍守边疆、报效国家的情怀,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依然“不变老臣心”,鼓励文远皋先生“此身报国须珍重”。在诗中恶劣的环境和文远皋先生毅然坚守的决心形成鲜明对比。

张澍才华横溢,学识渊雅,常常以学问入诗、注重诗歌教化作用,作品富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基本情调以写实的现实主义为主流,但也具有高度夸张、驰骋想象的浪漫主义艺术趣味。既有唐人的风韵,亦有宋人的理趣。今天我们的研究也仅属九牛一毛,难以涵盖张澍整个诗歌成就的全貌,也盛不下张澍那拳拳恳挚的人文世界。我们热忱期待同仁探骊得珠,将张澍的文学思想、学术思想、人文精神发扬光大。

[1]张澍.养素堂文集[M].枣花书屋刻本.道光二十二年(1986).

[2]李鼎文.甘肃文史丛稿[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4).

[3]胡传雄.张问陶年谱[M].成都:巴蜀书社,2000.

〔责任编辑 王小风〕

A Study of Zhang Shu’s Poems to his Friends in Qing Dynasty

Qi Ziya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Gansu730070,China)

The scholars in Qing Dynasty regard friendship as important as academic communication and often exchange their ideas and works.Zhang Shu was honest and frank,and very meticulous when it comes to learning.But he was also warmhearted and considerate.His works written to his friends expressed his sincere feelings with humorous language,which has moving aesthetic value of art and provides important documents for the relative studies.

Qing Dynasty;Zhang Shu;present to friends;poems;study

I207.22

A

1671-1351(2016)03-0063-04

2016-03-11

漆子扬(1964-),男,甘肃武山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嘉庆诗集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诗集精选
从嘉庆元年继德堂观戏谈起
诗集精选
嘉庆时期继德堂「小迷宫」陈设小考
嘉庆时期味馀书室的功能与陈设
再也不怕了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