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制造”仍须砥砺前行

2016-02-13来佳飞

浙江经济 2016年4期
关键词:浙江制造业转型

来佳飞

“浙江制造”仍须砥砺前行

来佳飞

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为应对经济金融风险,防止经济进一步走向虚拟化,主要发达国家均将目光转到了重振实业经济的轨道上,美国推出“再工业化”、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日本以智能机器人发力。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开启了我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序幕。2016年1月,浙江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意味着浙江将进一步打造高品质、高水平的制造业。

制造业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曾认为一个经济体的经济结构最终走向将是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但实体经济空心化的后果却在经济危机之后往往暴露无遗。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没有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其竞争力必然不可长久。美国虽然有强大的自由金融体系,但支撑美国成为世界经济老大的始终是其全球先进技术领导者的地位,有着苹果、微软、Google、特斯拉等高新技术企业,还有如卫星、航空、航天等高精尖产业。德国在欧债危机中始终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是其始终专注在工业生产上,并以工业4.0加快进入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智能经济时代。

不同于服务业可以快速崛起的性质,制造业有其天然的属性,投入大、周期长、回报低,不被创业者欢迎,但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和源泉,是服务业的信心支撑,是国家长远竞争力的根本。“十三五”浙江要完成高水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实现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新使命,必须加快补齐制造业的短板。

三大短板困囿“浙江制造”

浙江是制造业大省,但不是制造业强省,“大而不强”问题始终困扰着“浙江制造”。近年来,通过“腾笼换鸟”、“亩产论英雄”、“四换三名”等措施,“浙江制造”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快、新型产业占比不高这三大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浙江制造业的短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产品品质无法摆脱低端锁定。一是产品质量在低端徘徊,没有明显提升。以义乌小商品为例,产品生产质量大多粗糙,精致精工的产品比较少。二是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多为简单的重复制造,拥有自主技术产权和创新产权的产品较少。三是出口贸易中多为加工和代工产品,自主品牌较少。大部分产品仍位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含量较低,只能获取最微薄的利润。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浙江是传统制造业大省,轻纺、皮鞋、经编、电器、小家电、打火机、玩具、领带等轻工业闻名于世,但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滞缓。未来制造业的竞争将以先进制造技术为核心,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对外依存度高将使“浙江制造”无法进入国际一流水平。

产业发展模式有待调整。一是粗放型发展模式仍未完成向集约化转型。“浙江制造”始终没有摆脱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依托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有效成型。二是现代化产业集群发展不足。块状经济是浙江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目前块状经济依然延续过去产业低端化的模式,没有形成专业协作、合作创新的高端化现代产业集群。三是规模化经营不足。浙江以家庭作坊式企业起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但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只有企业规模足够大,才能有足够的资金、人才等要素投入到产品和技术的科研中去。

全力打造浙江制造升级版

为打造浙江制造升级版,实现高品质、高水平的本土制造,浙江纲举目张,提早谋篇布局。早在2014年,全省首个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出台,提出培育50家百亿级骨干企业、5000家“专精特高”的装备制造业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集成制造企业和工业工程公司,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装备、光伏及新能源装备、高效节能环保装备、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及关键基础件等十个领域。浙江“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实施“四换三名”工程,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加快现有产业、企业动力修复,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制定实施工业机器人行动计划、“浙江制造”行动计划、小微企业成长计划等。而《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的出台,更是以创新、融合、集群、开放、绿色五大发展理念,规划了11大产业重点领域和11大实施工程,为浙江制造业补短板规划了一条现实路径。如果以2025年为限期实现“建成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这一奋斗目标,“浙江制造”仍须砥砺前行。

以“定标”+“创牌”保障产品品质。去年以来,浙江大力实施“浙江制造”标准引领工程和“浙江制造”品牌企业培育工程,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以“区域品牌、先进标准、市场认证、国际认同”为核心的“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制度体系,已制订“浙江制造”标准17项,全部高于国家标准;在南浔、平湖、桐乡等7个县开展了“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试点。制定过硬的质量标准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产品有一个基本的质量底线,让粗制滥造没有生存之地。而要把“浙江制造”打造成“中国制造”的标杆和浙江经济的金字招牌,关键要在“创牌”上下功夫,品牌的创建才能让“浙江制造”在行业中更具话语权。

以“创新”+“智造”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和“智造”可以说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目前浙江在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创新、智慧物流、数字内容产业中心等领域上全国领先,依托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全国物联网产业中心、全国云计算产业中心、全国大数据产业中心、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全国智慧物流中心、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等多项措施的优势,推动制造业制造方式和营销方式的创新。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其本质在于核心技术的自主产权,依托创新驱动战略,加大扶持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搭建、创新企业创设,力争摆脱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对外依赖。深化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机器换人工程,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谋划实施智能化改造工程,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加快“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转型。

补短板关键在微观主体

制造业补短板的关键在微观主体企业上。人力、资源、土地、资本等的使用成本越来越高,制造业企业利润微薄,也不乏整个制造企业利润不及在家炒股炒房老板娘获益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意愿并不高。但只有浙江的制造企业具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打造了自己的品牌,才会有“浙江制造”的转型升级,因此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如何激发制造业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如何充分调动浙商的积极性,发挥浙商优势,使企业真正成为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首先,企业活力依赖于良好的体制基础。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来,浙江全面深化改革措施,“四张清单一张网”提高行政效率,税费改革降低企业负担,下一阶段亟需进一步加大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降低企业在税费、社会保障、土地能源方面的成本,提高在申报、审批、运营方面的效率,切实放活企业。

其次,要进一步发挥浙商优势。继续深入浙商回归工程,拓展浙商回归领域。进一步弘扬“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的“新四千精神”。品牌是企业偷不走的竞争力,品牌的打造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30多年的努力,部分浙商品牌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如何保持品牌基业长青、扩大市场,必然需要通过产品创新和管理的改善。一方面创新具有投入大、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的秉性,须加快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让企业家更加安心;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新生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加快管理创新。

三是必须加快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浙江传统块状经济和企业集群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状况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管是土地的集约利用、人力资本的共享模式、创新网络和平台的搭建都对现代产业集群提出了新诉求。而从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过程中,必然要给企业营造一个充分竞争的外部环境,企业才有动力大刀阔斧进行自我的革新,主动加快技术改造,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等。同时现代产业集群将给企业创造一个优质资源共享的平台,提升企业协同作战能力。

猜你喜欢

浙江制造业转型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