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心理复原力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2016-02-13矫凤楠杨继平梁晓燕高志旭

关键词:心理健康

矫凤楠,杨继平,梁晓燕,高志旭

(山西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教育学】

提升心理复原力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矫凤楠,杨继平,梁晓燕,高志旭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是当下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一种消极情绪,其对于教师心理健康以及整个教育过程产生的危害是全覆盖性的。提高教师心理复原力能够负向预测教师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对心理健康的效应受到心理复原力的调节,为此,可以通过专业技能、情绪情感、应对方式、社会交往和外部环境多维立体的方式,增加教师积极心理资源,提升教师心理复原力,以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复原力;心理健康

随着科教兴国理念的纵深推进,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加重大,而教师职业倦怠不仅直接影响教育者情绪,而且间接威胁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心理复原力,改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升教师教学积极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长期处于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下,生理及心理上产生的一种边缘反应,一般表现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衰竭感。职业倦怠有别于喜怒哀惧等即时性情绪,而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持续递进的中等强度刺激对心理产生的深度作用,这种情绪一旦产生将伴随着心力交瘁、情绪冷漠、情感麻木、人际疏离等负面症状。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威胁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教师领域的职业倦怠之所以明显高于其他职业是有其特殊原因的。首先,高工作负荷与低工资水平的不匹配,有研究显示,有32%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竟高达12小时,而他们的工资却往往低于相同投入下的薪资水平。[1]397- 422其次,全身心的情感投入与学生群体的流动性情感对教师的影响,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对学生具有殷切的期盼和深度的情感倾注,而学生是“流水的兵”,每一届学生的离开对于教师都意味着一种情感流失。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危害不仅在纵深方向上威胁教师心理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横向上覆盖了相当大比例的教师,职业倦怠使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下的教师工作积极性降低,消极情绪主导,幸福感下降,积极情绪能量耗竭,人际关系疏离,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另外,学生对于教师情绪的知觉是敏感的,教师的不良情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干扰学生的进取心和自我效能感,使学生成为职业倦怠中最大的受害者。鉴于职业倦怠产生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使得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发掘教师积极心理资源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心理复原力的核心作用

(一)心理复原力概述

随着积极心理学在本土的深化,心理复原力蕴含着更积极更强大的能量。心理复原力是指在遭遇不利压力环境时,帮助个体成功复原并顺利应对窘境的心理能力,它是人格特质与心理能力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三个层面的综合体,在与不良环境的动态交互作用中使个体克服困难、适应压力、走向成功。心理复原力作为一种庞杂的心理系统,有着纷繁复杂的层次结构,大抵可分为人格特质层、特殊能力层和外部资源层。人格特质层一般包括个体的认知能力、积极情感、意志力;特殊能力层涉及自我效能感、问题解决策略等;外部资源层一般是指个体的外在社会支持系统,其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牵连。

任何一种心理特质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心理复原力也不例外,教师个体间在心理复原力得分高低上的显著差异受到内部保护因子和外部保护因子双重影响。第一,内部保护因子,即内部积极心理资源,指个体在知、情、意、行方面的积极因素。积极的认知使个体在遭遇困境时能够运用适宜的问题解决策略和迅速的反应力维护身心健康。此外,情感方面的情绪稳定和主观幸福感,意志力方面的坚韧性、耐受性以及自我防御机制、自我悦纳、自我效能、行动力等积极心理资源都是调节心理复原力的主要变量。第二,外部保护因子,即家庭和社会等支持资源,指个体在家庭、社会和工作环境中得到的关心与鼓励。教师职业有别于其他社会职业的特殊性,家庭的温馨与稳定、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社会的认可能够显著提高教师的心理复原力水平。

(二)教师心理复原力与教师职业倦怠的交互关系

教师心理复原力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各个维度均显著相关。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我们通常使用Maslach的职业倦怠问卷,他采用因素分析法将职业倦怠分为:情感衰竭、人格解体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2]357-367心理复原力这一知情意行综合体对情感衰竭等三个维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尤其是情感衰竭维度。高心理复原力的教师在面对复杂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时,能具有饱满的精神、积极的情绪和丰富、健康的情感,这种正向的心理体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远离职业倦怠情绪的困扰,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效应受教师心理复原力的调节。职业倦怠是个体在面对不良环境时身心所作出的极端边缘反应,处于职业倦怠情绪中的教师,对于工作的热情和满意度急剧下降,同时生活信念的摇摆和对客观事物的衰竭无力感使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威胁,简言之,教师职业倦怠能够负向预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而心理复原力作为一种积极心理资源,本身就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当该变量置于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时,个体在心理复原力维度的高低差异,使得其在职业倦怠对心理健康的效应中存在有差异的调节作用。教师心理复原力的调节作用使得即使不同教师感知到的职业倦怠水平相同,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也存在差异,这种调节是显著而有效的。

三、多维立体提高教师心理复原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对成功的预测作用方面,心理复原力在一定程度上比知识和经验更重要,提高教师心理复原力不仅会直接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情绪,也会对教师身心产生更深远的影响。Mansfield等认为教师心理复原力是由情感维度、相关专业维度、社会维度和动机维度构成的四维模型。[3]结合Mansfield的观点和中国教师的特点,笔者认为教师心理复原力的提高要从以下五个维度同时进行:

(一)专业技能维度

教师职业倦怠是具有情境性的情绪体验,它产生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当教师的专业技能不足以使其轻松应对课堂教学和学生时,职业倦怠就像得到了养料的细菌迅速壮大。在这里我们所指的专业技能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基本的学科素养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更要求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具有对任何教学情境的灵活掌控性、对教学过程的计划性、对时间的科学管理性、恰当的教学技能以及适时适度的教育反思能力。因而通过各种培训多渠道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对于教师心理复原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二)情绪情感维度

情绪和情感是与个体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关联的内心体验,它具有两极性,这种体验在两极上的差异对于行为的指导作用是显著的,因而较之于消极情感而言,积极情感能够更显著地预测个体的心理复原力和积极行为。教师应当关心并监控自身状态,及时知觉自己的沮丧、苦闷等消极情绪,享受教学,用积极情感战胜消极情感,擅于采用自我更新法,不断地以各种方式使自己的不良情绪得以修整和调适,乐观地看待事物,树立自信心,以保持工作热忱和良好的心态。

(三)应对方式维度

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应激源和压力情境时外显的行为反应,一般可分为积极的应对方式和消极的应对方式。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教师在面对教育压力时会正面迎接问题,主动寻求他人帮助,寻找问题解决策略,而消极应对的教师会消极回避、愧疚自责。显然,积极应对并主动求解的教师会显示更高的心理复原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因而主动调整自身对待问题的看法、态度和处理方式会促进心理复原力的提高。

(四)社会交往维度

教师心理复原力的提升过程有赖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教师需要和家人、同事以及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强化自身社会支持系统。首先,教师应该注意区别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不因工作繁忙而忽视家庭责任,也不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到家中,与家人和睦相处。其次,同事支持是教师针对压力进行心理复原时重要的保护因子,教师应该注意与同事之间在教学实践中的互帮互助和教学经验中的情感交流,处理好师师关系。最后,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五)外部环境维度

外部环境因素的优劣决定了它在教师心理复原力层面承担的是保护因子的角色还是危险因子的角色,外部环境因素复杂繁多,在此仅从学校和政府两个层面谈如何以有效的行为提高教师心理复原力。学校层面应建立教师健康档案,定期核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和教师心理复原力水平,并设立专职教师心理辅导员,对出现偏差的教师给予科学有效的帮助。此外,有计划的教师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也是必需的。政府层面应增加教育投入,建立保护教师心理健康的专项基金,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切实推行增强教师心理健康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Maslach,C.,Schaufeli,W.B.,Leiter,M.P.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

[2]Mansfield Anne Price Andrew Mc Conney.“Don’t sweat the small stuff”:Understanding teacher resilience at the chalkfac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2(28).

[3]张卫华.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其改进策略——以渭南市临渭区小学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冯自变】

[收稿日期]2016-03-09

[作者简介]矫凤楠(1993-),女,黑龙江富锦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 杨继平(1964-),男,山西襄汾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梁晓燕(1973-),女,山西昔阳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4-0105-03[中图分类号]G433

[文献标识码]A

Improving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Relieving Teachers Burnout

JIAO Feng-nan, YANG Ji-ping, LIANG Xiao-yan, GAO Zhi-xu

(CollegeofEducation,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Abstract:Burnout is popular among teachers. Such negative feeling harms teachers’ mental health and educational process in all-round way. Therefore, improving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will help predict teacher burnout and adjust it. Through professional skills, emotion expression, cognitive coping, social connection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we can increas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enhanc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to relieve teachers’ burnout and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Key words:teacher burnout;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mental health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
烘焙有益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老年人不可忽略心理健康
如何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