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德哲学中的感性理论

2016-02-13冀志强

唐山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判断力康德感性

冀志强

(贵州财经大学 文法学院,贵阳 550025)



康德哲学中的感性理论

冀志强

(贵州财经大学 文法学院,贵阳 550025)

摘要:感性在康德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从经验的层面,针对于感性所受到的贬低,康德对感性进行了认知意义上的辩护。从先验的层面,他提出时间和空间是人所具有的两种先验直观形式,这种先验感性是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最基本方式。根据康德的先验感性论,韦尔施发现了美学在哲学以及文化中的基础地位。想象力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能力,它内在地沟通了康德哲学中的感性和知性。作为反思判断力主要内容的审美判断力在沟通自然和自由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而在审美判断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又是情感和想象力。所以感性在康德的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康德;感性;想象力;判断力

在西方哲学中,哲学家们历来认为感性始终是阻碍人类达到真理的障碍,这种思想从古希腊就已经开始了。巴门尼德提出了两条道路: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理性是达到真理之路的途径,而感性只是走向意见的东西。尤其从柏拉图开始,这种哲学思路成为了西方哲学的主导路径。只是到了经验哲学那里,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而真正使得感性坚实地成为达到认知真理必要方式的则是伊曼努尔·康德。本文试图简要梳理康德关于感性的主要理论,并探究他的感性是如何从哲学的基础进而达到了美学的核心地带。

一、经验感性论

康德将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sensibility)和知性(understanding),感性是与知性相反的认识能力。在感性的认识能力下,主体的心灵是处于被动状态的,它或者是被主体自己所激动,也可以是被另外的对象所激动;而在知性的认识能力下,自我意识是具有自发性的,这是一种构成思维动作的纯粹意识的自发性。对于感性和知性的关系,康德否定了将知性和感性进行高低划分的传统习见。他说:“在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等级之争,尽管一个被称作更高级的,而另一个被称作更低级的。”[1]90也就是说,二者所谓的高低只是名义上的,在获得知识的作用上它们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它们只是分担着不同的任务。

更为重要的是,康德在《实用人类学》中还就人们对感性的控诉进行了辩护。他为感性提出了三条辩护:一是感觉(sense)并不产生混乱;二是感觉并不控制知性;三是感觉并不进行欺骗。其实这三个辩护总的意思就是说感性不会产生错误,原因是感性并不进行判断。我们的观念当中经常会出现错误,但康德认为这些错误来源于判断,而这些判断却是知性所进行的。康德对于感性的辩护明显是针对于笛卡尔以来的唯理论而提出的。笛卡尔彻底地否定了感觉对于认识的作用。尽管他并不否定有些感觉是我们无法否认的,但是他认为这些感觉对于认识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所以他在认识方面彻底排除了人的肉体。在他那里,“我”就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当然他并不是说这是身体中的心灵在思维。笛卡尔强调,“我”就是一个实体。并且他还认为:“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就是思维。”[2]但是,康德则充分肯定了感性在认识中的作用。他认为,感性是知性的基础。他打了个比方说,没有感性的知性正如一个没有民族的民族首领那样根本干不成任何事情。但是,即使没有知性,感性也能够凭借其本能达到某种程度的认识。

康德认为,感性是直观过程中的表象能力,也就是说感性的功能是形成表象。感性包括两部分:感觉(sense)和想象力(power of imagination)。康德说:“前者是对一个呈现于眼前的对象的直观能力,后者是对一个哪怕没有呈现于眼前的对象的直观能力。”[1]45本文将在第三部分讨论他的“想象力”,这里先讨论其关于“感觉”的主要观点。

康德将感觉分为外感觉(outer sense)和内感觉(inner sense)。他说:“通过外感觉,人的身体被物理事物所触动;通过内感觉,人的身体是被心灵所触动。”[3]36借助于外感觉,我们把对象表象为在我们之外、并处于空间之中的对象。康德先是分析了五种外感觉: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和嗅觉。他认为触觉、听觉和视觉是客观性多于主观性的,而味觉和嗅觉是主观性多于客观性的。同时,他还指出听觉和视觉是两种间接的感官感觉,它们不直接与感觉的客观事物打交道,听觉是通过空气,视觉是通过光线。其实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两种感觉才成为主要的审美感觉,而视觉则更加“接近于一种纯粹直观”。在康德这里,所谓外感觉,都可说是感性直观,它们是直接产生观念与意识的认识能力。

内感觉则是内心借以直观自身或其内部状态的能力,一切属于内部规定的东西都在时间的关系之中被表象出来。内感觉的基础是“内直观”,所以是诸观念在时间中的关系。康德认为,灵魂就是这种内感觉的器官,并且内感觉的器官只有这一个。这又是一个反笛卡尔的观点:笛卡尔所说的灵魂是理性的,而康德所说的灵魂则是一种内在感性。这样,他对感觉的划分就与他的先验感性理论存在着一种关系:空间是一切外感觉的条件;而时间则是内感觉的条件,由内感觉来衡量和确定。不过,在康德这里,时间比空间更加根本,因为时间可以脱离空间,但是空间不可脱离时间。

康德还指出,内感觉是不同于统觉的。统觉是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识,它属于思维能力,是一种逻辑上的纯粹的意识,是主动的思维能力。而内感觉是在人被自己的思维活动所激动时,人对自己所遭受的事情的意识,它是一种心理上的应用的意识,是被动的接受能力。

与感性紧密相关的还有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康德从经验的层面将愉快分为两种:感性的愉快和智性的愉快。其中,感性的愉快又分为两种:通过感觉而达到的快乐和通过想象力而达到的鉴赏的快乐。在关于情感的讨论中,康德阐述了快乐与痛苦的辩证关系:快乐是生命力被提高的感情,而痛苦则是生命力受阻碍的感情。生命是这两个方面相互抗衡的过程,所以它们是不可分离的,痛苦必定是走在任何快乐之前的,也没有一种快乐能直接跟随着另一种快乐。

在愉快的理论中,康德着重讨论了想象力所带来的趣味(taste)的快乐,这种趣味的愉快其实也就是审美的愉快。他认为美的感情即审美愉快的特点是在反思的直观中体现为部分是感性的而部分是智性的。审美的趣味所针对的是对象的“形式”而非“质料”。尽管感性的享受也许会对审美的快感有所贡献,但却并不构成这种快感,这就是因为审美快感是针对于形式而不是性质。康德认为,趣味产生的愉快指示着一种必然性,要求对每个人都具有有效性,所以也就要求着一种普遍性的规则。这样,康德通过趣味的愉快其实已经论证了审美与道德的关系。他认为,因为趣味的愉快是普遍适用的,所以它能够传达给别人从而共同感受到在这上面的欢喜。所以,他说:“理想的趣味有一种促进道德外部提升的倾向。”[1]141也就是说审美和道德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它们相通于人类文化的根源部位。

二、先验感性论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所做的工作被认为是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而这场革命的基本武器就是关于先验感性和先验范畴的理论,二者作为先验要素构成了他的先验哲学的基石。同时,它们二者各自作为一种先天条件分别包含于人的感性和知性中。康德反复强调,感性和知性是构成知识的两个必要条件,他称此二者是知识的两个主干或说知识产生的两个基本来源。他说:“直观与概念构成了我们所有认知的要素,以至于无论是概念缺乏了以某种方式与其相应的直观,还是直观缺乏了概念,都无法产生认知。”[3]193他所说的知识的两个来源就是先验感性和先验范畴。先验感性是关于直观的理论,先验范畴是关于概念的理论。

先验感性论的核心就是分析感性的两种先验直观形式——时间与空间,这是康德提出的人为自然立法的第一条法令。康德论述了我们发现先验感性的两个步骤:首先是从感性中除去所有概念的东西,这样就只剩下了经验直观;其次是从经验直观中除去所有感觉的东西,这样就只剩下了纯粹直观。康德所采取的方法事实上也就是后来现象学所运用的搁置与还原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还原,剩下的感性中就只有构成整个感性活动之前提的两个直观形式,这就是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这两个由感性先验地提供出来的直观形式使经验的感觉与直观成为可能。

人们通常是以感觉去说明感性,认为人的感性存在是以人的感觉为前提的,但是康德却提出了人的感觉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这样,康德便颠覆了人们固有的认识模式,认为感觉虽然是直接的,但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感性,并且这个感性是先验的。所谓“先验”,按照康德的说法就是先于经验而去追溯经验知识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时间和空间是内在于主体的直观能力,任何被认识的经验对象无不首先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康德还认为,时间和空间属于现象的范围,借助于时间和空间,人们只能达到现象界,而不能越过现象界进入物自体。

康德说:“我们通过被对象所触动而获得表象的能力(感受性)叫做感性(sensibility)。”[3]155也就是说,虽然直观本身就是感性的能力或“直观能力”,但同时又是感性所获得、并且是感性所提供的表象。直观是知识与对象发生关系的直接方式,只有感性才给我们提供出直观。他说:“借助于感性,对象被给予我们,并且惟有感性给我们提供直观;但是,直观通过知性被思维,并从知性产生出概念。”[3]155

在康德那里,直观形式先验地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我们应该承认,确实在主体中存在先验的东西来作为认识的条件,但是笔者不认为这种先验的东西是作为形式(form)而存在,而宁愿认为它是作为一种先验的能力(power)而存在。他所说的作为“纯粹直观”的“广延和形状”,实则是我们对外物进行组织与重构的结果。康德说:“虽然人们完全能够设想在空间中没有任何对象,但是却不可能进行没有空间的表象。”[3]158空间是由于我们直观对象之后而建构出来的事物的存在方式,如果从我们第一次睁开眼睛的时候眼前就从不出现任何事物(包括光线),那么我们也是无法想象空间和时间的,也许我们本已先验地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但是由于不能形成任何表象,时间和空间对于我们也就不会形成先验的形式。所以,空间与时间不是绝对的东西,时空形式是建构而成的而不是先验存在的。

康德关于先验感性的理论对于美学是很有启发的。德国美学家韦尔施(W.Welsch)就从康德的先验感性论中发现了美学在康德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把讨论感性的那部分学说称为“Die transzendentalesthetik”(先验感性论)。尽管康德将这个sthetik放在了知识论的范畴,但是事实上却将审美的基本形式放在了知识的基础部位,因为sthetik是他从鲍姆嘉通(A. G. Baumgarten)那里沿用来的,而在鲍姆嘉通那里,这个词语正是美学所讨论的感性。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韦尔施认为认识论的审美化起源于康德的“先验感性”。他认为康德意义上的先验直观形式本身就是美学意义上的,这可能是康德所始料未及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韦尔施提出哲学的根基已经转向了审美,所以他说:“‘第一哲学’以极大的程度上变成了审美的哲学。”[4]58因此,康德关于先验感性的理论可以给我们的美学建设提供许多有益而深刻的启示。

三、想象力与判断力

康德哲学中有几个重要的二分模式:认识能力分为感性和知性,理性分为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先验感性又分为时间和空间等等。但是有时二分之后,需要给它们寻找沟通的桥梁,而想象力和判断力则是两个沟通对立面的桥梁。

首先是想象力。在康德那里,感觉和想象力是构成感性的两个部门。与感性一样,想象力也是一种直观能力,它是对不在场的事物的直观能力。想象力虽然是人的一种直观能力,但它的活动方式又是超感性的。康德将想象力分为创造性的(或说生产性的)想象力和记忆性的(或说再生性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想象力是本原地表现对象的能力,它是先于经验而发生的,在康德那里即是纯粹的时空直观;记忆性的想象力是派生地表现对象的能力,即把先前已有的感性直观带回到心灵中来。康德更为看重的是创制的想象力,他阐述了这种想象力与感觉的关系。他说:“生产性的想象力却并不完全是创造性的,因为它无法生产一种从未给予我们感觉能力的感觉表象。不过人们总是能够提供这种观念的材料依据。”[1]54也就是说,五官感觉不能由想象力产生出来,而必须由感觉能力本原地引发出来。想象力不能创造什么,而必须从感觉那里汲取自己形象的素材。

在康德那里,想象力是沟通感性和知性的能力。感性接受的是显象,是经验的;知性赋予对象以范畴,所以它是先验的。而想象力之所以能够沟通二者,是因为想象力本身虽然是经验性的,但是它的功能是一种纯粹的统觉,而这种统觉是先验的,想象力的这种综合达到一种先验的统一性。想象力把感性材料置于知性之下,以便赋予知性的诸概念以内容从而形成知识。由此可见,康德的先验感性论与经验感性论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是判断力。通常,知性被称为高级认识能力。但是康德认为,所谓的高级认识能力应该包含三种:知性、判断力和理性。康德将判断力分为两种:一种是规定的判断力,一种是反思的判断力。前者是属于纯粹理性范畴的,而正是反思的判断力成为沟通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桥梁。判断力是为了一般的东西而找到特殊事物的能力,它是一个关涉到感性、知性、理性三者的概念。

这里所说的判断力主要是指反思判断力。康德认为,反思判断是从特殊上升到普遍,也就是把特殊包涵在普遍之下来思维的机能,它又分为审美的判断和目的论判断。康德是这样区分二者的,他说:“在此基础上,判断力批判就被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前一种判断力就是通过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而对形式的合目的性(也叫主观的合目的性)进行判断的能力;后一种判断力就是通过知性和理性对自然的实在的合目的性(也叫客观的合目的性)进行判断的能力。”[5]79在沟通自然和自由上,起主要作用的是审美判断力,由于在审美判断力中实现主观合目的性的是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所以情感在审美判断力中的意义就可想而知了。这样的情感就是审美情感,由此也就不难看出感性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了。

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也就是趣味判断,所以审美中的判断力其实也就是趣味。他认为,趣味是感性判断力作出普遍适用的选择的那种能力,也是在想象力中对外部对象作出社会性评价的能力,那么感性判断力也就是想象力。由于趣味选择是普遍适用的,但对普遍的东西的表象能力却是知性,所以趣味判断被看作既是感性判断又是知性判断,或者说是被看作在两者的结合之中的。

在审美判断力当中,想象力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康德认为,在人的各种心灵能力中,想象力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说:“各种心灵能力必须借助于想象力而和谐地运作,否则,它们就不会富有生机,而会相互干扰。”[1]121同样,想象力在判断力和鉴赏力中也是不可替代的。在康德的审美感性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想象力,没有想象力人们就无法完成审美判断。在康德那里,想象力是人的一种游移于知性与理性之间的特殊的思维能力。想象力或者与知性相联系,或者与理性相联系。如果它与知性结合则产生自由美,如果它与理性相结合则产生依存美。鉴赏力就是对在想象力中联结杂多的形式作纯粹范导性评价的能力,由鉴赏力来评价一个对象,就是在想象力和知性这二者的合规律的游戏中判断它与自由是符合还是冲突。在审美判断中,想象力是沟通自然与自由的桥梁,而它在这两者中的过渡方式是由想象力的自由运动来完成的。如果想象力面向的是自然界,判断力与知性发生联系;如果想象力面向的是本体界,判断力与理性发生联系。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中的美是凭借想象力联系于主体与它的快感或不快感。鉴赏判断,因此不是知识判断,也不是逻辑判断,而是感性判断。想象力与知性的和谐运动是审美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根据。想象力是与审美主体的知性联合,把握美的对象的一种创造力。依靠这种创造力,审美判断以情感形式对审美对象作出了具有理性必然性的规定,因而使审美愉快既保留着感性的生动性,又包含着理性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在对美的对象的鉴赏中,想象力是与知性相协调的;而在对崇高对象的鉴赏中,想象力是与理性相冲突的,理性对于人的感性力量首先进行排斥,而后则是情感的激扬迸发。“在作为感动的热忱中,想象力是没有约束的;在作为根深蒂固的、沉重的、幻想的激情与狂热中,想象力是没有规则的”[5]157。可见,在审美判断中,情感始终是积极参与的因素,没有情感则没有审美判断。所以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就是将表象指向主体以及主体的愉快与痛苦的感受,所以这样的判断的根据只能是主观的。绝大部分审美判断只是快感或者满足的报告,但是有些审美判断是趣味判断,被定义为“判断美的官能”。趣味判断的独特特征在于它所报告的满足是“无利害的”。所以,比厄斯利(M. C. Beardsley)说:“康德改造了这个来自经验主义者的重要概念,使之成为他的美学体系的基石。”[6]186总之,无论在人类知识和文化的基础部位,还是在沟通人的知性与理性的过程中,我们都无法摆脱感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Kant I. Anthropology from a pragmatic pointof view[M]. Louden R B, tr. &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集[M]. 庞景仁,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82.

[3]Kant I.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M]. Guyer P, Wood A W, tr. &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4]韦尔施. 重构美学[M]. 陆扬, 张岩冰,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Kant I. 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ement [M]. Guyer P, Wood A W, tr. &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6]比厄斯利. 西方美学简史[M]. 高建平,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校:白丽娟)

The Theory of Sensibility in Kantian Philosophy

JI Zhi-qiang

(School of Culture and Law,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550025, China)

Abstract:Sensibility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Kantian philosophy. Kant countered the criticism of sensibility at the level of experience, and argued for it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From the transcendental point of view, he proposed that time and space were two direct forms of transcendentalism that man had, and the transcendental sensibility was the essential way of rationality as the law of nature. According to Kant’s transcendental sensibility, Welsch found the basic position of aesthetics i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Imagination is a kind of important perceptual ability, and it connects sensibility and understanding in Kantian philosophy. The aesthetic judgment, a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reflective judg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nature and freedom, and emotion and imagination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aesthetic judgment. So sensibi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Kantian philosophy.

Key Words:Kant; sensibility; imagination; judgment

作者简介:冀志强(1972-),男,河北宁晋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49X(2016)02-0033-04

DOI:10.16160/j.cnki.tsxyxb.2016.02.007

猜你喜欢

判断力康德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艺术百家
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易错题分类解析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环境会影响判断力
镜子
把握教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函数单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