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G20峰会”打造“宜居之都”

2016-02-12王志凯卢阳阳

浙江经济 2016年12期
关键词:宜居峰会国际化

王志凯 卢阳阳

借“G20峰会”打造“宜居之都”

王志凯 卢阳阳

“宜居”是指在特定生活范围内,对其生存环境的一种认可。宜居之都建设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城市发展进入到一定阶段后自发形成的需要。杭州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空气污染轻;经济水平发展状况良好,拥有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城市交通便利,环境卫生状况极佳;拥有良好的人文环境,不仅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坚持自身独到的城市精神和机制,同时兼具开放和包容,支持文化的多元性,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也因此,杭州是理想的宜居之地,每年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到杭州感受宜居之都之美。201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的《2015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中杭州以93.79分位居排行榜第二。

据以往G20峰会的举办经验,其举办城市的居住环境会得到极大改进。尽管G20峰会只是短暂的一时,但由此带来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城市知名度等方面都将会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会成为杭州市民的永久性财富,具有提升杭州城市生活品质和居民幸福指数的作用。

G20峰会有利于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其实就是说全球化并不是要丢弃民族和传统的东西,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可以开放包容发展。城市要有自己的独特价值文化与传承,对外来文化秉持开放和包容,并让自己的文化为别人所接受,为别人所认同,这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世界输出。杭州史上有“丝绸之府”的美誉,在唐中期之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杭州成为丝绸、茶叶、瓷器等出口商品的重要产地,远销至西域、东南亚、阿拉伯等地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新丝路战略的实施,杭州以丝绸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产品、民俗风情、文化遗产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除了上述所讲的丝绸、茶叶和瓷器,还有山水文化、佛教文化、良渚文化以及西湖、大运河等文化遗产。在继承和挖掘杭州传统文化宝贵财富的同时,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G20峰会中许多参会国家处在“一带一路”沿线,通过G20峰会可以让更多的国家了解杭州;同时,加强对外来文化的开放与包容,也可以促进杭州文化为这些国家人民所接受、所认同,这也是杭州文化输出的新方式。

G20峰会将促进杭州教育的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城市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相应,教育的国际化也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教育国际化要求,以培养国际型人才为导向来配置教育资源和要素。随着杭州城市发展逐渐走向国际化,杭州教育也在不断走向开放、包容、有序互动的国际化,不同阶段受教育学生在越来越国际化的教育氛围中获得成长。推进教育国际化,在本土教育中引进国外先进的、多样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促进杭州教育事业开放创新发展。近年来杭州通过本地学校与国外学校合作、教师到海外培训、中外合作办学、设立海外教育机构以及海外人才引进等方式,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其中,人口流动尤其是国际人口流动,是衡量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杭州的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国内,常住外籍人口还不到2万,来杭留学人数则更少,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杭州的对外开放。G20峰会的召开,有助于提升杭州的国际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外籍人口、留学生来杭州工作学习,推动杭州教育国际化发展。

借G20峰会契机,切实降低城市生活、生产成本。高昂的生产、生活成本,是许多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棘手问题。根据2015年世界城市生活成本排行榜,上海、北京分别位居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排行榜第六、七位,这也是北京、上海难以成为人们心目中“宜居”城市之选的原因。要成为一个理想的宜居城市,生活成本控制很重要。这其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要降低政府行政管理费用,缩减政府机构及相关工作人员。其次,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政府不要做得太多,不要控制太多的资源,只有在相对自由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城市才能成为企业理想的经营之地和人们的“宜居”之地。第三,要降低企业和居民的税收成本。尽管近期政府出台了大量降低企业税负政策,特别是营改增的全面扩围,但同北欧等一些国家相比,我国企业与个人税负依然很高,阻碍了国内需求的扩大。杭州要成为理想的“宜居”之都,需要继续推进税制改革,努力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生产、生活成本,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作者:王志凯,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阳阳,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宜居峰会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宜居大化
外媒聚焦上合峰会:风劲帆满待启航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峰会如何蝶变一座城
历届峰会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