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土流失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

2016-02-12邹芳芳胡敏杰邹双全

台湾农业探索 2016年2期
关键词:长汀县生态旅游

邹芳芳,胡敏杰,邹双全

(1.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3.福建农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水土流失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

邹芳芳1,胡敏杰2,邹双全3

(1.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福建福州350002;2.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3.福建农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水土流失区的保护性开发在近几年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文以南方水土流失治理典范——长汀县为案例地,阐述了水土流失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和重要性,总结水土流失地区开发的原则及效益,并结合长汀地区的实践提出了水土流失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五种模式。

关键词:水土流失区;生态旅游;长汀县

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当前我国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这意味着中国正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而水土流失是制约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是我国各种生态问题的集中反映,又是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和人民贫困的根源。如今,水土流失治理已经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当前关于水土流失的研究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一是对水土流失危害和成因的研究,如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质量下降、水环境质量下降等[1];二是对水土流失治理与防治方法的研究,包括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及节灌技术等[2-3];三是对水土流失监测与评价技术的研究,包括3S技术、流域管理系统及其数字流域平台等[4-5]。而对于水土流失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旅游开发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南方水土流失治理典范——长汀县为案例地,从水土流失区经济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保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试图探讨水土流失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和途径,以期为我国其他同类型水土流失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1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开发原则

1.1生态旅游的概念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往粗放式的旅游业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阻碍着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伴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生态旅游应运而生。国内外学者都尝试对这一旅游形式进行定义,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生态旅游定义为通过保护自然资源来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旅游方式。英国皇家理学会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享受自然美景及人文文化并进行保护的旅行形式。国内学者也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但目前还未形成较为统一的阐述,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保护环境”“回归自然”“负责任”“社区受益”“享受生态”等几个关键内容[6]。因此,本文所提到的生态旅游是广义的,只要是对生态有益、不会破坏生态环境的旅游方式都可纳入其中。

在水土流失地区开展生态旅游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水土流失区往往为自然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在很长时间里当地居民已经亲身感受到环境退化和恶化对其生产、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在他们内心是十分赞同并愿意积极投身环境保护的,而生态旅游的开发可以使他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有所收益,这就为生态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当地政府也已经认识到,环境脆弱区的发展不能一味的保护,应该以发展促保护,走生态、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只有开展生态旅游及其相关产业链,才能在保护当地环境的基础上,获得经济效益。

1.2水土流失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1.2.1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水土流失区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将保护环境摆在第一位,力争做到先保护后开发。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后代人的利益;在充分考虑当地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制定环境容量,有效控制当地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尽量采用环保新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以此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2.2适宜性原则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当地水土流失治理的情况,结合当地地域特征,整合相关旅游资源。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应该立即采取保护治理措施;水土流失得到恢复且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则可以尝试开展旅游活动。同时,旅游活动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使其充满特色。

1.2.3系统性原则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将整个水土流失区的开发看作一个整体,使资源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紧密联系,妥善处理每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使其环环相扣,良性循环。注重整个旅游产业链的打造,全方位发展“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给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使旅游开发顺利进行。

1.2.4环境教育原则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参与。游客通过各种形式的旅游,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增长见闻,陶冶情操,启迪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土流失区因其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开展旅游业能够让游客了解水土保持的艰难过程,享受到水土保持的成果,从而激发游客的环保意识,达到宣传推广的作用,促进自然生态的保护。

1.2.5参与性原则将保护区社区居民纳入生态旅游开发的范围,让他们作为开发的主体,调动其参与积极性,一方面解决劳动力问题,另一方面带动居民共同致富。同时,居民的参与不但可以增加旅游的文化氛围,体现出当地的特色,更能唤醒居民的环保意识,使其主动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果。

1.3水土流失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效益分析

在水土流失区开展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和文化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具体表现为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

1.3.1环境效益生态旅游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其对旅游环境能够产生显著的正面效益。首先,开展生态旅游能够保护水土流失区的环境,优越的环境是开展旅游业的基础;其次,生态旅游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旅游方式,旅游者普遍都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他们的行为受到限制和规范,能够主动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环境。因此,开展生态旅游能够产生较好的环境效益。

1.3.2社会效益生态旅游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首先,生态旅游包括自然生态旅游和文化生态旅游,而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展有利于保护地方传统文化,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其次,生态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方式,能够给旅游者提供更多的文化知识,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最后,生态旅游也有助于促进社区环境的改善,完善社区功能,保障社区安定等。

1.3.3经济效益首先,旅游者到旅游地后所产生的门票、交通费、食宿费及购物娱乐等费用对当地而言是很大的经济收益;其次,生态旅游的开展也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改善了投资环境,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到此投资;最后,生态旅游的开发也给当地带来了间接收益,旅游业的开发带动了其他产业(如房地产、交通运输、外贸等)的发展,而这就更好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长汀水土流失区生态旅游发展分析

长汀县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水土流失的典型区域,也是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因其水土流失的典型性和严重性,加之治理的连续性和长期性,长汀县成为了研究福建省乃至中国南方花岗岩山地水土流失的典型案例。从2000年开始,福建省委、省政府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并投入了大笔的扶持资金。经过几年的努力,长汀创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被誉为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

2.1长汀水土流失区的生态旅游现状

近十多年,长汀在科学规律的指导下,凭借其自然生态修复能力,客观地处理了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完成了从“水土流失冠军”到“水土治理典范”的角色转换,成效显著。在历届福建省委、省政府和长汀人民的努力下,迄今为止,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7.33多万hm2。

水土流失的治理使得长汀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汀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通过生态经济,实现生态富民。经过几年的努力,长汀旅游业稳步发展,经济指标高位增长,201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58万人次,旅游创收14.4亿,比2013年增长26.8%[7],并成功打造了“名城之旅”“客家之旅”“生态之旅”和“美食之旅”多个品牌。长汀现有崩岗治理、三洲杨梅采摘园、策武南坑生态农业园、河田水土保持科教园、汀江源头龙门保护区等别具特色的水土保持旅游观光路线,今后长汀还将进一步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等公共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完善长汀的旅游产业链。

2.2水土流失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

长汀的成功经验,可以认为在水土流失区域开展生态旅游是正确的,这有助于促进水土流失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开发中,应将生态旅游与水土流失治理相结合,以水土保持为基础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水土流失区可开展的生态旅游模式有:

2.2.1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体验活动,其体验对象是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资源,与以往生态旅游不同的是,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文化生态平衡和文化多样性,因而越发受到旅游界的青睐。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如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和传说故事等。结合水土流失当地的旅游资源,可开发的旅游产品包括宗教文化游、革命红色游、民俗风情游、历史遗迹游等。

2.2.2科普旅游科普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通过增加旅游活动中科普教育的内容,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寓教于乐,最终提高旅游者的素质。在水土流失区域开展科普旅游,这就能够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了解到水土流失的相关知识。具体可以建设水土保持科教园,宜选址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且包含多种水土流失类型及程度的地区。内设多媒体展示厅、演示厅、陈列馆等,展示水土流失形成机理及治理历程。为了更好实现科普的作用,可延伸建设科普教育宣传园、水保成果推广园、实用技术培训园等多功能相结合的科普园。

2.2.3生态农家游传统农业在时代的发展中已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现代农业。生态农家是现代农业的代表,其以绿色生态为发展理念,坚持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并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水土流失区建设生态农家将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整治庭院环境,绿化环境。具体进行改路、改水、改电、改厕、改圈,美化庭院风景,形成一道风景线;其次,在庭院内开展生态产业,联合周围的山水林田美景,充分利用农家闲散劳动力,开展林、蔬、花等生态产业,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2.2.4林下旅游林下旅游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潜力大的特点。发展林下旅游能够促进林业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水土流失治理地区开展林下旅游将能够使林下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具体可开展农耕活动,让游客进行农事体验,体验种植过程中的育苗、浇水、除草等各个环节。另外,可配备专人进行现场指导,不仅可提高种植的成活率,同时也进一步宣传了水保的理念。通过开展采摘、品尝果实等活动,游客便可充分感受到水土流失治理的显著成效和生态之旅的快乐[8]。

2.2.5善行旅游善行旅游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旅游理念,它提倡将生态、节能、环保的理念注入到旅游的每个环节当中。其表现为在旅游过程中倡导“内有向善之心,外有向善之行”[9]。开展善行旅游能够促进水土流失区和谐环境的形成。善行理念的实践需要多个利益主体共同完成——旅游者爱护环境、政府部门政策扶持、旅游经营者开展善行经营、当地社区充分配合等,例如“多背一公斤”“千里草助学计划”“麦田活动”等。

3结语

在水土流失区开展生态旅游不仅能够保护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也能够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是水土流失区发展的一种正确途径。在水土流失区域开展生态旅游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系统性、适宜性、环境教育、参与性的原则,只有在这5个原则的前提下,才能确保生态旅游的顺利进行。同时,开展生态旅游能够产生巨大的效益,分别体现在社会、环境和经济三个方面。文化生态游、科普旅游、生态农家、林下旅游、善行旅游这五种旅游模式都能够保护并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

但是生态旅游的开展是有前提的,若水土流失区域的基础环境未得到改善,自然生态较为薄弱,那么该区域将无法进行旅游开发,因此,对当地环境进行优化是旅游开发的前提。总的来说,针对水土流失区域的旅游开发研究是有极大意义的,因目前的案例地较少,无法进行经济效益的分析,这点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另外,对不同水土流失区域的旅游方式进行区别研究也具有较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宝权,付景新,张绍英.水土流失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北京农业,2014(24):213-214.

[2] 蔡立雄,郭熙保.城镇化与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出路[J].现代经济探讨,2014(3):79-83.

[3] 李周,包晓斌.我国水土流失治理机制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2(12):9-18.

[4] 张明阳,王克林,陈洪松.基于RS和GIS的喀斯特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分析——以广西环江县为例[J].资源科学,2007,29(3):124-131.

[5] 杨勤科.区域水土流失监测与评价[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5.

[6] 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22(1):67-71.

[7] 旅游局:打响“客家首府·大美汀州”旅游品牌[EB/OL].(2015-05-04).http://www.changting.gov.cn/cms/html/bmwzq/2015-05-04/1638584568.html.

[8] 邹芳芳,胡敏杰,蔡丽平.杉木林下开辟休闲农场的模式研究[J].莆田学院学报,2011,18(5):51-54.

[9] 邹芳芳,胡敏杰,邹双全.善行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一种良好实践——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6-9,30.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s of Ecological Tourism in Soil Erosion Area——A Case of Changting County in Fujian

ZOU Fang-fang1,HU Min-jie2,ZOU Shuang-quan3

(1.Anxi Tea Colleg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2,China;2.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7,China;3.New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Fujian 350002,China)

Abstract:The protective development of soil erosion area has been attach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ce to in recent years.By taking Changting County,a typical example of water and soil erosion management in southern China as a case,the strengths and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oil erosion area were elaborated in this paper.Then,th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and benefits in soil erosion area were summarized.Last,the five models for eco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oil erosion area were put forward by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Changting region.

Key words:soil erosion area;ecological tourism;Changting County

收稿日期:2015-09-09

作者简介:邹芳芳(1988-),女,助教,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E-mail:fjfangfang@163.com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基金项目(JA13469)

doi:10.16006/j.cnki.twnt.2016.02.007

中图分类号:S157;F5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37-5617(2016)02-0030-04

猜你喜欢

长汀县生态旅游
长汀县优质烟叶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
福建省长汀县鸟类资源多样性与区系分析
长汀县推进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关于精准脱贫新路径的思考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创建生态旅游示范省工作方案的通知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长汀 龙岩市老促会深入长汀县调研革命基点村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