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伴养老:自助、他助、互助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以山西省阳泉市一社区为例

2016-02-12张民省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养老模式

张民省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太原 030006)



结伴养老:自助、他助、互助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以山西省阳泉市一社区为例

张民省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太原030006)

〔摘要〕“结伴养老”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充分依靠老人的力量将自助、他助、互助结合起来的新的养老模式,是当今我国最经济的养老模式。但是,其在实际运行中也面临种种困难,为了提高其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应按照设立民间组织的管理办法办理相应手续;倡导中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加强管理,扩大结伴养老的服务范围,提升结伴养老的服务水平。

〔关键词〕养老模式;结伴养老;社区互助;抱团养老

所谓“结伴养老”,是指生活在一个城市或社区的老人(以自理与半自理型老人为主)自愿结伴、相互关照的养老模式。目前我国社会上的“结伴养老”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自愿结伴的老人们,集体租住由政府或机构管理的房子,该房户型以单身公寓为主,便于老人之间互相照应,不能自理时就回到子女身边或去专业养老院养老。二是一些老人因为兴趣相投而结伴在一起,用租赁或置换养老场所的方式在一起生活,费用支出以AA制为主。三是以同住一个社区的老人为主,一些“处得来”的老人白天聚在一块,晚上各回各家。彼此预留联系方式,共同应对突发状况。山西省阳泉市下站街道官坊街社区的“结伴养老”是第三种方式的代表,已经在全国养老模式探索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笔者认为这种养老模式通过社区牵线,使老年人以自组织的形式实现了自助、他助与互助相结合,简单易学、成本低廉、易于推广。

一、阳泉市官坊街社区的“结伴养老”形式和特点

阳泉市下站街道官坊街社区有4 700余名居民,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865人、独居老人有46位。部分独居空巢老人由于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平时较少出门,经常生病在家也没人知道。针对这种情况,2013年12月,该社区工作人员不辞劳苦、走家串户进行动员,创造性地开展了“独居老人、携手结伴、幸福晚年”的结伴养老活动,为独居老人牵线搭桥、撮合结伴、欢度晚年搭建平台。首期有9位老人根据年龄、性格自发组成3个结伴养老小组。两年后,该社区的“结伴养老”模式进一步扩大,迄今有48位独居或空巢老人结成了养老小组10余对,这些老人在一起相互照应,其乐融融。

(一)阳泉市官坊街社区“结伴养老”活动的开展

为了总结阳泉市官坊街社区“结伴养老”的做法,2015年年底笔者对该社区的“结伴养老”模式进行了调研和访谈,基本上了解和掌握了他们的工作方法、工作经验。

从组织形式来看,在官坊街社区启动的结伴养老项目运行中,社区干部付出了巨大努力,他们对空巢老人进行心意摸排和结对撮合,首批11位结对老人就是根据脾气、性格和年龄结成3个小组。为了总结和推广他们的“结伴养老”经验,2015年10月30日,该社区专门组织了项目推介会,就下一步扩大结伴养老规模作出安排。参加会议的除了社区干部、晴暖夕阳协会会员、原有结伴养老小组成员,还有社区最新摸排的15位有意向结伴的老人。官坊街社区的孙彦梅主任还告诉我们:“现在结伴的主要是独居的,下一步要延伸到空巢老人。我们想把所有空巢老人都凑到一块,给他们搭建一个有丰富生活内容的平台。”

从活动内容来看,结伴养老的10余对老人,每天起床后就开始聚在一起,早晨一起晨练,然后一起买菜,中午各自回家做饭或一起用餐。下午三四点,又一起逛街,或参加健身活动。如果晨练活动时间到了,有老人没有出来,他们就会给他打电话,如果没人接电话就断定他“不舒服”了,然后就去探望,之后就给他的儿女打电话,或者赶紧送医院。有时候,老人们还组织一起旅游,不过这种情况他们一般都会提前告知社区。正是通过这种交往老人们建立了胜似血缘的关系。

从工作方法来看,阳泉市官坊街社区的结伴养老一是坚持“自愿结对”,社区只是为有结伴意愿的老人搭建了一个平台,至于谁和谁结对完全由老人们自己决定。二是坚持“及时沟通”,社区干部不仅在工作中以积极倾听、重视反馈、就近牵线的方法把有结伴要求的老人撮合在一起,而且倡导所有结伴老人互相之间遇事要多讨论,商量着来。三是坚持“费用AA制”,老人们结伴多数时候不产生经济费用,但是如果搞聚餐、娱乐、旅游等集体活动,就会产生开支,此时结伴老人就会在事前做好约定,避免在结伴养老过程中产生经济纠纷。

(二)阳泉市官坊街社区“结伴老人”的特征

通过对阳泉市官坊街社区的调研,可以发现,虽然老人们都有“合群”的需要,但并不是所有老人都进入“结伴模式”。总结“结伴养老”老人们的特征,有利于社区工作者掌握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等基本情况,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档案,针对空巢老人的特殊需要建立结对帮扶制度,从而对症下药地推进工作。“结伴老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从忙到闲”的不适应。刚退休的老人一般是60岁左右,此时他们精力充沛,刚好可以帮自己子女带孩子,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只生育一个孩子,并不同时需要四个老人“齐上阵”去做同一件事。这样有的老人退休后就“悠闲”在家,有的老人是在送“大”了一个个孙子后,忽然“失忙”不知所从。这种“空闲”的折磨,使他们愿意走在一起。

二是生活经历较为类似。生活经历相似的人更容易互相吸引,因为他们之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大家“惺惺相惜”较易相处,彼此互相爱护、同情和支持。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从60岁或65岁开始到生命结束是人生的老年期,这一时期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渐渐衰退,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存在对诸如疾病、孤单的恐惧心理,官坊街社区王毅华老人说的“人老了,就想有个伴儿,心里有啥不舒服跟姐妹们说一说,说完心情就好多了”,就代表了许多老人的心声。

三是兴趣爱好较一致。当今社会,许多老人不愿意同孩子一起生活,因为他们自己有稳定收入、有独立住房,生活能够自理,也不想到养老院去。在官坊街社区的结伴养老人群中,有的喜欢跳舞唱歌,就三三俩俩组织起来参加一些唱歌跳舞活动;有的喜欢书法、喜欢安静,就容易组织在一块。这些老人结伴后,生活变得有趣多了。

四是人到老年,家庭生活一般都会出现重要变化,主要表现为子女结婚成家或者自己单独生活,于是家庭开始出现子女从“守巢期”到“离巢期”的现象,这种事情对男性老人的影响相对小一些,对女性老人来说影响则较大。官坊街社区主任介绍他们第一拨组织起来的9位老人就均为女性,“他们的老伴都过世得早,孩子们上班又比较忙,在生活上感到孤单”,这些年迈的母亲们希望合群、希望交流,因此走到了一起。

五是以结伴为主,再婚很难。据阳泉市官坊街社区干部介绍,近年来社区虽然也有介绍男女老人搭伴生活(再婚)的想法,但是基本上“没有成功的”。究其原因一是老人的子女“不让”(实际上是子女们在阻挠),因为重新组合的婚姻必须面对房子、财产在老人去世后如何分割的问题。二是老人再婚时的“理性”大于“激情”,已经没有为爱情付出自己一切的勇气,即使再婚,关系也比较脆弱,双方共同的想法可能都是“不在财产上出麻烦”,而且希望对方“能适应自己、照顾自己”。

二、“结伴养老”是自助、他助与互助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关于结伴养老的意义,用阳泉官坊街社区主任孙彦梅的话说,就是“作为一种社会化养老的新模式,让老人们结成伙伴,彼此照顾,既减轻了儿女的负担,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也消除了老人晚年的孤独感,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笔者认为,结伴养老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实现了孤身老人或空巢老人自助、他助与互助的结合,是当今中国最经济的养老方式。

(一)“结伴养老”有利于在同龄或不同年龄老人之间实现“抱团养老”

从当今世界养老资源的供给看,实现养老保障的路径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借助配偶、子女、朋友、机构、社区等外来力量的“他助型”养老。二是通过自己的力量或者自我力量转移来实现的“自助型”养老,如刚退休的低龄老年人身体状况良好,完全不需要借助外在力量就能安度晚年生活。三是老年人之间的“互助型”养老,如社区老人互相扶持、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等。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互助型”养老模式有西欧一些国家的“时间银行”和日本的“社区互助”。“西欧的‘时间银行’把养老服务的时间先‘存储’再‘流通’,实现了养老服务的商品化;日本的‘社区互助’,组织和推动社区邻里之间彼此互相照料”〔1〕。我国传统道德观念十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这就为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阳泉市官坊街社区结伴养老的实践,说明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助、他助和互助养老形式与我国优秀的道德文化相结合,使结伴养老模式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结伴养老”不仅能为老年人提供参与社会的机会,而且为养老事业提供富余的“人口红利”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社会长期对老年群体存在“尊重”或“歧视”的分歧,要么认为老年群体是不具备生产力而需要帮助的社会依赖型人口,要么认为老年人已经为社会发展贡献了一辈子,年轻一代理应以“敬老尊老”的态度进行“代际回馈”。实际上,现代社会许多老年人精力旺盛,一方面他们在退休后仍然处于“退而不休”、“退而难休”的状态,另一方面刚性的退休机制使他们很难继续参与社会工作,这样除了少数老人退休后仍在一定领域“大放异彩”外,绝大部分老人只能在小家里“发挥余热”。与此同时,我国能够支撑养老事业的服务资源还十分薄弱,单靠家庭、机构又很难破解目前的养老难题,所以开导、开发、开展老年人参与养老事业,不失为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三)“结伴养老”既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又减轻了儿女们的后顾之忧

作为儿女们,自然应该在情感上多关怀、体贴、孝顺老人,即使“离巢”以后,也应保持与父母的联系和往来的次数,以避免父母因为“空巢”而发生意外。和父母住在同一城镇的子女,更要经常回家探视父母。但是,“结伴养老”的方式,仍然具备子女“尽孝”无法代替的优势。一是结伴养老是一种花费最少的养老方式,老伙伴们在一起不用花钱就可以开展一些活动。二是“老邻居、老伙计聚在一起聊聊天、玩玩象棋、打打扑克,老人就不会孤独。而且,如果哪个老人出现什么状况,其他老人也可以照顾一下”,能够增添生活乐趣。三是可以减轻儿女的后顾之忧,“儿女不在父母身边,最怕的就是父母孤单寂寞,没人陪伴照顾,如果给父母找几个伴儿,那儿女心里也能踏实些”,这样一来,子女们就能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工作。

三、促进“结伴养老”模式发展和推广的建议

目前,对于“结伴养老”的方式,有人力挺,有人指出其弊端,他们认为“结伴养老”可操作性不强,同时还存在安全隐患,如老人是很容易生病的,如果生病了怎么办?谁的义务更多一些呢?如果只是AA制,大家没有任何约束,那么是谁照顾谁?又如老年人在一起因为性格和生活习惯不同,容易产生矛盾摩擦。再如让几个老人生活在一起,实行生活费AA制,这不太靠谱。首先,多数老人都有自己的房子,那他们要生活在谁的房子里?还是大家都把房子租出去,然后租个大房子来住?其次,涉及金钱的事情很难处理,老人们如果因为钱的事情心里产生疙瘩,就不好了。再次,做饭、打扫卫生这些事情也不好分工啊。应该说,“结伴养老”模式确实会面对上述问题,因此,笔者通过调查和思考特提出几点建议,以提高“结伴养老”模式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一)按照设立民间组织的管理办法办理相应手续,防止出现发生纠纷时无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情况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我国设立养老机构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行政许可,依法办理相应的登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养老机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结伴养老”虽然不属于“养老机构”的范畴,但是仍有必要纳入地方政府民政管理日程。如有必要制订“结伴养老”的条件和要求,明确由城市“街道”级政府进行管理和明确管理权限,在更广范围内引导广大老年群众参与到结伴养老事业中。为此,地方政府的民政部门应努力做到“监管和扶持相结合”,即在依法对“结伴养老”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要拿出一定资金对结伴养老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引导。

(二)由政府出资建设一些楼层过道相通的房屋,为结伴养老创造条件

如建设或改造一些面积以单身公寓式大小为主的公共租赁房屋,动员那些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结伴生活,相互关照,抱团取暖,对经济困难的老人国家甚至应予以适当照顾。按照国外经验,德国德累斯顿就有老年人利用一栋翻修一新的八层小楼开办起“室友之家”,有6位老年朋友同住这里,他们中有5位女士和1位先生,这些老人至少一个星期在公共厨房和起居室共进一次正餐,他们还一起出去游玩,一起上剧院。这样既可以相互照顾,结伴游玩,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又可以节省费用。陕西省就曾有人大代表建议,“在政府建设的廉租房或经适房中,留出一部分低层,形成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结伴养老’。让一些认识或兴趣相投的老人结伴住在一起,用租赁或置换的方式获取房子,彼此就近居住,以便生活上相互照应,精神上相互慰藉,一起安度晚年”〔2〕。我们在调研中也听到,不少老年人确实对这种养老模式期望很高,因为大家“到晚上的时候不得不分开”。因此,笔者建议地方政府关注和研究这种养老模式的发展前景,在基层社会养老实践中加以推广和应用。

(三)倡导中低龄老人(或可自理老人)为高龄老人(或失能与半失能老人)提供服务

中低龄老人(或可自理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的服务可以是无偿的,也可以是有偿的。“无偿的老年互助”包括“单向帮扶”,它强调老人在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的感召下,无偿为需要服务的老年人提供志愿帮扶;还包括“双向互助”,它强调老人之间彼此相互照料,提供精神慰藉,从而缓解或减轻子女、养老机构的压力〔1〕。对于无偿的老年互助,参加者应该签订一份《养老互助协议书》,主要内容包括:规定以“哪里”为活动场所,规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内容,规定活动时间,规定经济上“AA制”的标准及其支出范围。对于有偿的老年互助,应强调由健康老人以“自愿”为原则对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情感交流等服务,在服务后获得一定的报酬。参考国外经验,这种服务既可以取得具体的“服务酬金”,也可以存入虚拟“时间银行”,为自己以后享受该项服务积累等量时间。这种“时间银行”的运作要求以“就近服务”为原则,由双方所在社区为管理人,对“有偿的”老年互助活动进行结对登记和人力资源调配。这种服务可以是“一对一”的形式,也可以是“多对一”的形式,关键要依据志愿参加这一服务活动的老人数量而定。

(四)加强管理,扩大结伴养老的服务范围,提升结伴养老的服务水平

结伴养老作为居家养老的一种新方式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但是由于医疗、服务、权责等多种原因,许多老人对这种模式仍然心怀芥蒂。结合包括阳泉官坊街社区在内的各地“结伴养老”的探索,笔者建议政府应将过去投向养老场所建设的资金分出一部分用于社区老人“结伴”生活所需要的场地租赁、硬件设施建设开支,为老人购买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健身活动等服务,对优异的结伴团队和个人定期进行表彰与奖励。当然,我们也可以借鉴美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做法:一是建立全托制的“退休之家”。配备医务室、图书室、计算机室、健身房、洗衣房、紧急呼叫系统等,提供就餐、打扫房间、出行安排等服务。二是建立日托制的“托老中心”。让老人白天在中心活动,在中心解决一日三餐,还可以阅读、交往、制作手工艺品,晚上回家休息。三是提供上门服务。比如美国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非营利性质的“居家养老院”,全国有5 000个社区分支机构、80万至120万名义工,每天将100多万份饭菜送到老人家中〔3〕。

总之,面对当前我国的养老困局,需要全社会每一个群体特别是尽量多的老年人的参与,才能形成多元化的养老资源供给。为此,我们应借鉴美国、德国等先期老龄化国家的经验,大力发展互助型的“结伴养老”,特别要在社区范围内探索“服务时间”储蓄的做法,倡导老年人为获得服务进行“服务保险”的积累,使广大中低龄老人、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失能老人提供服务,通过老年服务时间量化和积累,来实现老年人在基层社区的“自主养老”。

〔参考文献〕

〔1〕张志雄,孙建娥.多元化养老格局下的互助养老〔J〕.老龄科学研究,2015(5):33-41.

〔2〕张杨.试点建立“结伴养老”新模式〔N〕.西安晚报,2015-01-30(3).

〔3〕穆光宗.优质养老,可向美国人学习〔N〕.环球时报,2012-06-28(3).

责任编辑梁华林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6)03-0054-04

〔收稿日期〕2016-04-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RK010)。

〔作者简介〕张民省(1964-),男,山西永济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养老模式
发展“互联网+”老龄服务产业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
社区居家养老医疗保健服务综述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创建新型体育养老模式可行性探索
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探
吕梁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保障模式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