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次恐怖袭击”问题分析及对策探析

2016-02-11王雅婷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恐怖事件恐怖组织恐怖袭击

王雅婷

(内蒙古边防总队训练基地,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二次恐怖袭击”问题分析及对策探析

王雅婷

(内蒙古边防总队训练基地,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70)

诸多恐怖袭击事件中有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那就是“二次恐怖袭击”现象。认真深入研究“二次恐怖袭击”问题,积极探索规律,对加强公安边防部队自身安全和维护边境辖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次恐怖袭击;分析;对策

当前,恐怖主义威胁不断加剧,暴力恐怖活动异常活跃,反恐怖斗争形势异常严峻,对公安边防部队应对恐怖袭击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暴恐分子袭击手段变化多端,事发突然,防不胜防。通过对一些重大典型恐怖事件的分析,可以发现诸多恐怖袭击事件中有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那就是“二次恐怖袭击”现象。

如2013年4月23日和11月16日,新疆喀什巴楚县色力布亚镇先后两次发生恶性暴力恐怖事件,其中色力布亚镇派出所在两次恶性暴力恐怖事件中均遭到袭击,造成极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般来讲,恐怖分子锁定的袭击目标为特定的人群(物)和地点(建筑物),如果能够预见到某一目标可能遭到恐怖分子的再次甚至多次袭击,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很多案件是可以把损失降至最低甚至可以避免的。认真深入研究“二次恐怖袭击”问题,积极探索规律,对加强公安边防部队自身安全和维护边境辖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次恐怖袭击”又被称为“间歇性袭击”“休眠性袭击”[1]。“二次恐怖袭击”与连环性恐怖袭击不同,它是针对同一目标的两次或特点相近的袭击行动,其时间间隔具有不确定性。而后者则是指同一次袭击事件的不同组成部分或不同打击波次,时间间隔较短。如新疆喀什巴楚县色力布亚镇“4·23”暴力恐怖事件,暴力恐怖分子在民房院内对当地入户走访的社区工作人员和民警进行砍杀、纵火和伏击,此后,又袭击了镇政府和派出所,是典型的连环性恐怖袭击事件,但2013年11月16日,色力布亚镇派出所再次遭到恐怖袭击,则属于“二次恐怖袭击”事件。

一、恐怖组织策划实施“二次恐怖袭击”的动因

恐怖分子策划袭击事件的目的是制造大规模暴力和恐慌,当一次袭击未能成功或达不到预期效果,必然会不遗余力地组织后续袭击,直至最终达成政治目的。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选中的目标进行再次袭击的破坏力、影响力大

恐怖组织对第一次袭击的后果有充分的预料,它要求袭击目标既要具有象征意义,又能够造成大规模伤亡和对政府、平民的巨大震撼,而进行重复袭击,可以收到同样甚至更大的破坏力和影响力。“恐怖主义的目标不是实际受害者,而是旁观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恐怖分子制造恐怖事件的真实意图。当第二次恐怖袭击来临,幸存的人可能会担心是否还会遭到多次的打击,这样公众的注意力将长期被恐惧所笼罩。恐怖活动的危害,不仅直接针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而且对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稳定与发展构成的间接危害更为巨大。

(二)首次袭击效果不佳,需进行补充袭击

经过特殊训练的恐怖分子十分顽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当对某一目标进行恐怖袭击没有达成预期目的或打击效果不理想时,恐怖分子必然会策划“二次恐怖袭击”,有时甚至紧跟着就会补充行动。2014年1月24日,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城一美容美发店和一菜市场发生爆炸,致1人死亡,2人受伤。公安机关抓获3名嫌疑人员。在围堵一可疑车辆时,该车发生自爆,车上2人死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月26日,公安机关在处置1月24日发生的暴恐案件过程中,再次遭到暴徒投掷爆燃装置袭击。幸而公安民警预有准备,击毙暴徒6名,抓获5名,6名暴徒在实施犯罪时发生自爆死亡。

(三)首次遭袭后目标疏于防备,再袭容易得手

“二次恐怖袭击”事件之所以屡有发生,有时并非恐怖组织有多么强大,手段有多么高明,而多是由于被袭目标疏于防备,麻痹大意,给恐怖分子进行“二次恐怖袭击”造成了可乘之机。色力布亚镇“4·23”暴力恐怖事件是一起恶性暴力恐怖事件,具有典型的袭击、伏击、纵火等“连环式”暴力恐怖活动手法。这起暴力恐怖事件在处置中暴露出派出所组织“制恐”能力薄弱,“反恐”技战术不精等诸多问题。血的教训已经为反恐防袭敲响了警钟。然而在2013年11月16日的暴力恐怖袭击中,9名暴徒持刀斧袭击色力布亚镇派出所,又致使2名协警牺牲,2名民警受伤。再次暴露出该派出所疏于防范,应急处置能力弱,民警未能第一时间发挥手中武器作用,缺少实战背景下的反恐防袭训练,人防、物防、技防均不到位的诸多致命问题。

(四)某种袭击手段最适合袭击相同目标

参与袭击事件的恐怖分子大都经过专业训练,每人都有专门技能和专业分工,其手段娴熟,经验丰富,进行“二次恐怖袭击”不需做长期而复杂的准备,对于恐怖分子而言是轻车熟路,不易失手。另外,特定的袭击目标往往在防范恐怖袭击的某些安全环节上存在漏洞,由于客观存在的缺陷和防范不力,极易被恐怖分子捕捉到机会,使之屡屡得逞。如在重要建筑物附近实施炸弹袭击,在步行街、火车站、地铁、汽车站、商场、菜市场等人群密集处砍杀、纵火、施爆等等,已经成为近年来恐怖事件的常见形式。

(五)由模仿示范行为导致相类似的恐怖事件

恐怖分子甘愿为某一目标或某项“事业”献身的精神,是其最普遍的心理特征。即使是非恐怖组织内部的人,基于相同政治目的、心理基础上的模仿示范等诱因,在受到恐怖主义理念支配和影响后,也会做出狂热的行为。2014年“3·01”[2]昆明暴力恐怖事件和“4·30”乌鲁木齐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地点都在人员密集的火车站。其中前次事件对后次事件施暴地点和暴恐手段的选择就存在一定的示范性。这类“二次恐怖袭击”事件一般由不同的组织、不同的恐怖分子甚至跟恐怖组织“毫不相干”的人去实施,致使同一地点、同一组织或同一被袭者遭受“二次恐怖袭击”。由于受日益严重的暴力倾向影响,近年模仿性的恐怖行为屡见不鲜。

二、恐怖分子对“二次恐怖袭击”目标的选择

恐怖活动的目的,是制造社会恐怖气氛,以谋求其政治目的[2]。社会对恐怖分子制造的恐惧影响反应越大,其成功率就越高,因而恐怖分子总是致力于使恐怖活动不断升级发展,其必然选择能够带来最大恐怖效果的特定目标上。另外,每一个恐怖组织都有其形成、发展的特殊历史条件和土壤,活动范围相对固定,因此,其打击目标和报复对象也相对固定。出于极端敌视和报复心理,某些重要目标被恐怖组织确定为成为恐怖活动的优先目标。

(一)圈定同一地点

2011年喀什“7·30”案,两名犯罪嫌疑人在喀什市美食街路口劫持一辆正在等候红绿灯的单排座卡车,持刀杀害一名司机后驾车冲向人群,并下车持刀砍杀路边群众,现场造成6名无辜群众死亡,28名群众受伤。喀什“7·30”案发第二天下午4点20左右,4名行凶歹徒再次把实施暴力恐怖袭击的地点选在喀什市人民西路人流密集的香榭大街步行街,对过往群众进行砍杀。2012年2月28日,叶城“2·28”案9名恐怖组织成员在叶城县幸福路步行街,持刀、斧疯狂砍杀无辜群众,致13人死亡,16人受伤。

这三起暴力恐怖案件圈定的地点都是人群密集的街市,在光天化日之下持刀斧对普通群众实施突然袭击,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刺死多人达到制造恐怖事件的目的,待警方接警赶到现场时已无法避免既成的危害,其影响极其恶劣。

(二)瞄准同一人物(群)

有时恐怖分子将枪口瞄准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具体的人,他们会将实施暴恐袭击的范围扩大到一类人、一群人。恐怖势力越来越多地把戒备森严的军警等部门作为袭击的首选目标,地方强力部门、基层政权组织也开始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的重要目标。2013年发生多起暴力恐怖袭警案,均表现出明显的指向性。2014年2月14日,新疆乌什县发生暴力恐怖袭警案件。这些军警目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在实施暴力恐怖袭击之前,大多经过长期策划和多次踩点。军警、地方强力部门是国家强制力的体现,是对抗恐怖分子的反恐主体,被视为社会稳定的维护者和人民安全的守护神,对军警目标和地方强力部门进行恐怖袭击,既可以通过一击得手,造成反恐力量的创伤、政府、军警公信力的损害,群众安全感的损害和社会震荡也远比一次普通的恐怖袭击要大得多,同时又可吸引更多媒体及公众注意力,达到扩大影响、推销政治诉求的既定目标。

(三)选择相同时日

重要的节日或纪念日,经常是人们集会的日子,选择此时进行“二次恐怖袭击”,往往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同时,对于恐怖组织来说,选择某些特定的日期进行“二次恐怖袭击”,也是他们纪念“烈士”的最好方式,即使不经过动员,恐怖分子也会产生巨大的心理驱动力。

三、“二次恐怖袭击”的基本特点

恐怖袭击的一般特征主要包括:自杀性、多处同时袭击(连环性)、目标是造成最大伤害、长期精心的计划、事先没有警告(有时警告难辨真伪),等等[3]。“二次恐怖袭击”事件,除具有以上基本特征外,还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越来越多的恐怖事件表明,恐怖分子实施二次恐怖袭击,在事件起因、打击对象、袭击地点、方法手段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同一性和相似性。

(一)时间间隔的模糊性

恐怖分子实施“二次恐怖袭击”,有时是事先统一计划、分步实施,有时是间隔时间另行策划和实施。因此,两次袭击时间间隔长短模糊难测,有的在恐怖事件发生后会紧跟着再次遭袭,也可能会间隔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后发生。时间的判断决定于恐怖组织的意志、计划和可供袭击的机会。虽然对“二次恐怖袭击”具体的时间判断存在很大难度,但在准确掌握恐怖分子信息情报的基础上,通过科学预判和缜密侦察是可以预测的。

(二)目标选择的固定性

“二次恐怖袭击”指的是针对同一目标的恐怖事件,这是其最本质特征[4]。恐怖组织是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由相对固定的地域、种族、利益等特征组成的团体,其成员在意识形态、民族感情、宗教信仰、利益追求等方面是一致的,因此恐怖分子的仇恨、对立情绪具有固定的指向性。

(三)袭击手段的相似性

从近期发生几起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来看,恐怖分子手段残忍、手法狠毒,一刀致死、一棒致命,手段简便残暴。恐怖分子表现出顽抗到底、鱼死网破的决心,肆无忌惮地滥杀无辜,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和社会恐慌程度大大高于以往。

四、防范“二次恐怖袭击”的对策

在反恐怖斗争实践中,许多恐怖事件令人防不胜防,采取“先发制人”打击,又往往会受其他因素困扰。防范恐怖分子的二次袭击,是在已经遭受打击和损失的前提下所做的“亡羊补牢”、后发制人之策。在掌握恐怖分子大量情报信息、借鉴总结反恐怖成功经验,特别是吸取教训的基础上,采取预防和打击并重的策略,就可以有效防范“二次恐怖袭击”。

(一)加强反恐怖理论研究的针对性

进行反恐怖理论研究,要重视反恐怖战略及对策研究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当前,针对可能遭受的“二次恐怖袭击”问题,关键是找出恐怖活动的共同特征,摸清恐怖组织的活动规律,研究反恐怖斗争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反恐怖斗争特点,进行专门的研究分析,将其作为反恐怖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对已发生恐怖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借鉴推广已取得的反恐怖经验成果,对恐怖主义事件进行科学分类,组建多个专业性、指导性强的研究机构,区分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各种恐怖组织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研究,为反恐怖斗争提供充分准确的理论依据。

(二)以有效打击消除恐怖组织二次袭击的力量

恐怖袭击事件后对恐怖分子及其组织的清剿必须做到除恶务尽,才能消减遭受“二次恐怖袭击”的可能。要制订多套反恐怖袭击预案,果断决策,快速反应。在具体战法上要进行斩首、断足、制盲、阻援等全方位打击。斩首即重点抓捕恐怖组织头目,打乱其下一步行动计划[3];断足即层层设卡拦截,实施交通管制和封锁,严防恐怖分外逃;制盲即切断恐怖分子与外界通讯联系,防止其引发不利舆论;阻援即封锁相关区域,冻结其经济和物资来源。

(三)完善预防“二次恐怖袭击”的机制

对恐怖势力的打击,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尤为重要且紧迫。预防“二次恐怖袭击”,在战略上要建立预防和打击并重、军警民联防的反恐机制。恐怖事件的不可预知性具有相对性。不同的恐怖事件在处置要求上有相似性,完全可以用充分的准备防范恐怖事件的发生,将其变成“常态化”反恐工作形态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去,才能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性,预知、预判、预防、预案、预演是当前需要扎实推进的边境地区反恐前期处置工作。

(四)提高对重要目标的持续防卫能力

对重要目标的防卫要做到连续不间断,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性,不给恐怖分子以任何可乘之机。恐怖分子选择袭击的时机,一般是目标防卫出现漏洞或防备精力分散之际,而在遭到第一次袭击后的一段特定时期,正是极易出现防范松懈、麻痹大意的时期。因此,目标遭袭后,即使防范系统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也要立即修补警戒防卫系统,进一步加强对目标的防卫能力。对各类重要固定目标要贯彻立体多层、不间断设防。

(五)对恐怖袭击的后果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

遭受恐怖袭击后,要立即对灾难损失情况、受打击程度、恐怖事件的影响等进行评估[5]。如目标已遭到彻底破坏,则可判断不会遭受“二次恐怖袭击”;如目标未遭受打击或破坏程度不大,表明恐怖袭击意图未能达成,则应高度戒备,防止可能遭受“二次恐怖袭击”。除了对恐怖袭击后果进行评估外,要高度重视情况信息搜集和处理,要在第一时间搜集现场情况及恐怖分子信息,不放过蛛丝马迹,判明恐怖袭击意图,阻止其下一步行动企图,对判明恐怖组织袭击意图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张家栋.恐怖主义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38.

[2] 杨征.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210.

[3] 郭宝.反恐怖对策[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80,145.

[4] 王凤鸣.反恐指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5]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中心.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理论探索[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78.

(责任编辑杜彬)

A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ollow-up Terrorist Attacks”

WANG Yating

(TrainingBaseofInnerMongoliaBorderControlCorps,Hohhot,InnerMongolia010070,China)

There is a problem of “follow-up attacks” 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terrorist attacks. It is urgent to do a serious research about it, to actively explore its pattern, to strengthen border forces’ own security and to maintain the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follow-up terrorist; analyze; countermeasures

2016-04-26

王雅婷(1978—),女,山东临邑人,讲师。

D922.2

A

1008-2077(2016)09-0086-04

猜你喜欢

恐怖事件恐怖组织恐怖袭击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以牙还牙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恐怖组织?
电视报道中暴恐事件的叙事范式探析
恐怖袭击
英国警戒级别提到“次高”
例谈新闻媒体在恐怖事件中的定位与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