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年月

2016-02-11文丨龚

遵义 2016年6期
关键词:上山下乡知青电器

文丨龚 琴

那些年月

文丨龚 琴

很庆幸自己是个记者,虽然不能经历许多事情,但是通过与采访对象的接触能触摸到过去的岁月,那年、那月,有着苦难,也有着激情,见证苦难,也记录激情,这是历史记录者的幸事。

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数以千万计的年轻人投入到“上山下乡”运动中,他们被冠以“知青”之名走向农村,与共和国一起蹉跎、奋进,用迸发的激情燃烧着荒凉,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当知青就是陈明英、丁贵普的青春记忆。上山下乡的日子留给他们的有困苦,更多的却是磨砺和怀念。正如丁贵普在遵煤知青40年聚会上所说的那样“重温那段知青时光,无论是从政、育人,还是自业、经商;无论是成功还是受挫,平淡还是辉煌,都没有把故地和友情遗忘。这里没有高低贵贱,这里没有世态炎凉。因为我们始终相信:我们有缘,我们有情,我们心底更有的是关照和善良。”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其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从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开始,上海与遵义就结下了不解之缘。4万多名上海籍职工内迁遵义,在大山中艰苦创业,为贵州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长征电器基地退休职工冯道谦的回忆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长征电器公司的发展脉络。当时,筹建人员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居住的临时工棚是用毛竹和油毛毡搭建的,生活用水要到松子坎西侧山脚下距工地约一公里的农家水井去挑,吃的粮油、副食、蔬菜要靠计划供应。贵州到遵义的铁路尚未通车,筹建所需的设备、物资及人员生活用品都要经贵阳中转。市内没有公共汽车,交通极为不便。

上海电器公司革命委员会主任朱文源他在《投身三线建设的日子》一文中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自1994年我离休回沪至今,仍然时时想起我在遵义这片土地上工作的日子,那里的厂房,那里的路,那里的绿化,还有办公楼前那棵白玉兰树,都经常在我脑子里浮现。遵义,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26年,它是我的第二故乡,是它给了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这26年的经历,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令我永生难忘,成了我永久的记忆。”

和陈明英、丁贵普、冯道谦们接触,我陷入了沉思,和他们相比,我们身上总感觉缺少点儿什么。他们的一生虽然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挫折,但在他们的眼中,苦难,是一种财富,给了他们滋养、帮他们成长,助他们飞翔,给他们的血液里注射了顽强、坚韧、豁达。身处时代的洪流中,他们中没有几人能跳出历史为其安排好的轨迹。在那个年代,他们无从选择现实的道路,他们可以选择的只有对待现实的态度。接受它,面对它,并不意味着屈服于它。恰恰只有心平气和的接受,再以积极态度面对,才可能有打破现实的契机。

“回忆更应该是一种思想、一种触动,而不止于抚摸。”知青、三线建设者的命运是与共和国的命运胶粘在一起的,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反思,是下一代的营养,也是那一代人特有的生命价值,那些年月,从来不曾远去,也不曾忘却。

猜你喜欢

上山下乡知青电器
家中电器要“焕”新 这波惠民操作别错过
上山下乡
奥田电器
电器创新设计两则
难忘知青岁月
游蓟县梨木台
——纪念上山下乡48周年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
难忘的知青往事(一)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发起及坚持上山下乡运动的动因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