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温作业热负荷、热应激反应防护措施及其问题讨论

2016-02-10段黎明孙学礼刘芳军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16年6期
关键词:高温作业限值分级

段黎明, 孙学礼, 刘芳军

( 1.太原铁路局疾病预防控制所,山西 太原 030013; 2.太原铁路局劳动和卫生处,山西 太原 030013 )

我国高温作业热负荷、热应激反应防护措施及其问题讨论

段黎明1, 孙学礼1, 刘芳军2

( 1.太原铁路局疾病预防控制所,山西 太原 030013; 2.太原铁路局劳动和卫生处,山西 太原 030013 )

目的分析讨论我国现行标准中高温作业热负荷、热应激反应与防护措施 。方法文献分析。结果(1)分析了人体接触热负荷评价及其检测中存在的问题;简述了高温危害的预防控制措施,提出了高温作业累计接触热负荷的容许时间建议。(2)分析了热应激反应、高温作业分级管理和高温作业行动水平存在的问题;从热应激反应的角度,提出了卫生应急措施。(3)概述了工作环境热负荷指标与卫生防护措施。

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分级; 热负荷; 热应激反应 ;职业卫生

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我国现行法规标准中工作场所高温作业(不包括高温天气作业)热负荷限值、热应激反应和防护措施进行了分析讨论,以能促进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和控制。

1 人体接触热负荷与卫生要求

1.1 人体接触热负荷及卫生要求

表达高温环境热负荷的指标有很多,如热强度指数(HSI)、空气温度、室内外温差、表观温度、WBGT指数、热辐射等[1,2]。WBGT指数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一个基本参量,我国结合体力劳动强度、高温接触时间(率)、服装的阻热性分别制定了高温作业职业接触限值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以下简称GBZ 2.2—2007)和GBZ/T 229.3—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3部分:高温》(以下简称GBZ/T 229.3—2010)。

1.2 存在问题及建议

1.2.1WBGT指数的修约 ACGIH TLVs®and BELs®热应激接触TLV和行动限值WBGT指数以精确度最接近的0.5 ℃表示[3],也即其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小数,修约间隔为0.5。而我国在制定GB/T 4200—1997《高温作业分级》时,认为按有效数字运算的规定,尽管公式法或仪器法可以到小数后一位,WBGT指数值的有效数字也只能到个位,分级标准WBGT指数也就没有必须保留一位小数,即取整数[4],由是引起了相关讨论[5~7]。目前,现行标准中WBGT指数值均为整数,分级标准、职业接触限值中WBGT指数随接触时间率、劳动强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1℃~2℃,即规定的修约间隔为1,与国际标准不一致。

GBZ/T 189.7—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7部分:高温》未规定WBGT指数的修约。依据GB/T 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值的表示与判定》,建议其按整数修约,如此,也可避免分级判定中因级别间数据不连续而带来的问题。

1.2.2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GBZ/T 189.10—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也可执行 GBZ 2.2—2007附录B常见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1.2.3 高温接触时间率 由于GBZ 2.2—2007“没有规定这种设置是接触时间率的上限值,还是可用插入法对接触时间率非100%、75%、50%和25%的进行折算,造成使用时产生混乱”[8]。若每日接触时间超过8h,则日工作时间违反了我国劳动法,可判定超标。若接触时间小于8 h,从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出发,接触时间率增加,WBGT指数减少,则按设定时间率的上限值进行判定。

1.2.4 铁路流动性高温作业室外通风设计温度的选用 GBZ 2.2—2007规定,本地区室外通风设计温度≥30℃的地区,WBGT指数相应增加1℃。对于铁路旅客列车发电车、非空调列车餐车、内燃机车等铁路流动性热源高温作业,应以工作人员所在地设计计算温度为准。研究认为,高温环境引起的热适应通常在高温条件下作业1 周左右而获得,高温接触一旦结束, 适应就很快消失,通常在2 周内几乎全部消失[9]。因为,劳动者接触高温热源不仅是在外地区列车运营过程中,也在本地区列车整备和运营过程中,其在正常作业情况下,外出工作与本地工作、休息循环而有规律地进行,且在本地区工作生活时间较长,进入暑期不久,就会在不同地区均能热适应,若所在地设计计算温度低于外出地区,则接触限值数不增加,有利于采取较严格防护措施,若所在地设计计算温度高于外出地区,接触限值也不改变,由于劳动者已在相对高温的地区热习服,外出工作中暑风险未增加。

1.3 从职业接触限值看高温危害的预防控制措施

为使劳动者接触热负荷低于高温作业职业接触限值,可单独或联合采取并且不限于如技术措施(革新工艺、合理布局、隔热、通风降温等)、个体防护及组织措施等控制措施。

高温作业累计接触热时间可依据GBZ 2.2—2007对其进行反推(表1)。

GB/T 4200—2008《高温作业分级》规定了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因上述接触指标和法规的适用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受到限制。连续接触容许时间仍有待研究。

表1 高温作业累计接触热负荷的容许时间

容许的累计接触时间(h)不同体力劳动强度下的WBGT指数(℃)ⅠⅡⅢⅣ≤830(31)28(29)26(27)25(26)≤631(32)29(30)28(29)26(27)≤432(33)30(31)29(30)28(29)≤233(34)32(33)31(32)30(31)

注:依据GBZ 2.2—2007整理,括号内数字适用于本地区室外通风设计温度≥30℃的地区。

2 热应激与防护措施

2.1 热应激反应

2.1.1 生理指标

2.1.1.1 出汗量 一个工作日出汗量6L为生理最高限度,失水不应超过体重的1.5%,是高温工人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综合指标[2]。ACGIH 2006 TLVs® and BELs®[3]、ACGIH 2012 TLVs® and BELs®将其作为热应激反应指标。GBZ 41—2002《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以下简称GBZ 41—2002)采用临床症状如多汗、大量出汗,继之“无汗”,继而皮肤湿冷等表达。

2.1.1.2 体温 ACGIH 2006 TLVs® and BELs®[3]、ACGIH 2012 TLVs® and BELs®以“对于经过医学检查和热适应的劳动者,中心体温>38.5℃;或未经过医学检查和未热适应的劳动者,中心体温>38℃”做为热应激反应指标。GBZ 41—2002规定测量体温以肛温(中心体温)为宜,体温升高 至38.5℃是轻症中暑的诊断指标之一。

2.1.1.3 心率 ACGIH 2006 TLVs® and BELs®[3]、ACGIH 2012 TLVs® and BELs®以“对于心功能评估正常的劳动者,若心率持续(几分钟)>(180—本人年龄)次/min;最大负荷作业后1 min 时的恢复心率>120次/min;突然出现严重的疲劳、恶心、眩晕症状”作为应激反应指标。GBZ 41—2002 以心悸、脉搏快速、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来表达高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GBZ 2.2—2007 规定工作日内从事任何单项体力工作时,最大心率值不应超过150次/min;各单项作业时最大心率值平均不应超过120次/min。

2.1.2 高温作业分级

GBZ/T 229.3—2010在对劳动强度、接触高温作业时间、WBGT指数和服装的阻热性及对健康危害全面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分级,不适用每个劳动日累计高温暴露不足1h的作业。

2.1.2.1 服装的阻热性 ACGIH TLVs® and BELs® 制定了服装调整因子(表2)[3],在应用GBZ/T 229.3—2010进行高温作业分级时可参考执行。

表2 ACGIH某些工作套服的服装调整因子

工作服类型WBGT的增加值(℃)(长袖衬衫和裤子)工作服0(纺织材料)连裤工作服0SMS聚丙烯连裤工作服0 5双层纺织(材料)连裤工作服3聚烯烃连裤工作服1限制使用的不透蒸气的连裤工作服11

注:这些数值不能用于通常被定为A级的全包裹工作服。对于多层工作服,不能加服装调整因子。假设在连裤工作服里面仅穿一层贴身内衣。

2.1.2.2 高温作业行动水平 在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高温环境下劳动,约90%的工人中心体温不会超过38℃[2],仍需要采取相应卫生管理措施。ACGIH TLVs® and BELs®热应激行动水平低于接触限值,对于轻、中、重和极重体力劳动强度的,其最低行动限值分别是28.0 ℃、25.0 ℃、24.0 ℃、24.5 ℃。GBZ/T 224—2010《职业卫生名词术语》规定行动水平是指工作场所职业性有害因素浓度达到该水平时,用人单位应采取包括监测、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培训和职业危害告知等控制措施,其对应于GBZ/T 229.3—2010Ⅰ级轻度危害作业管理原则,由表1可知,GBZ/T 229.3—2010仅对Ⅰ级劳动强度接触时间60~120 min、121~240 min和Ⅱ级劳动强度接触时间60~120 min规定了行动水平,并低于相对应职业接触限值,其余的则按Ⅱ级以上、Ⅲ以上、甚至直接按Ⅳ级危害水平管理,分级管理值远高于接触限值,也即未制定行动限值,建议对其补充完善。

2.2 防护措施

2.2.1 按GBZ/T 229.3—2010采取相应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2.2.2 保护高危人群 过度疲劳、未热适应、睡眠不足、年老、体弱、肥胖和抗热休克蛋白抗体易诱发中暑[2]。加强职业禁忌证者、怀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管理。

2.2.3 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反应

2.2.3.1 对在高温作业场所、及对因意外或事故接触可能导致中暑的职业接触人员(包括参加事故抢救的人员),或高温季节作业出现有中暑先兆的作业人员,应按照GBZ 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进行健康检查,预防职业性中暑的发生。

2.2.3.2 采取下列卫生应急措施

若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出现中暑先兆(观察对象)患者,暂时脱离高温现场,并予以密切观察,同时按GBZ/T 229.3—2010启动相应管理措施。

若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 ℃以上,出现轻症中暑患者,应将其迅速脱离高温现场,到通风阴凉处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及对症处理。

若出现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或及混合型重症中暑患者,则应及时送医。

3 工作环境热负荷与卫生工程措施

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是中暑的主要致病因素[1]。 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及GB 50019—2015《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用空气温度、物体表面温度、热辐射等工作环境热负荷对相关高温场所提出了卫生要求,以作为采取卫生工程措施的行动水平,也是评价卫生工程措施的依据如表3。

表3 工作环境热负荷与卫生工程措施

热负荷卫生要求表面温度1 工作人员经常停留或靠近的高温地面或高温壁板,其表面平均温度不应>40℃,瞬间最高温度也不宜>60℃空气温度1 高温作业车间休息室应远离热源,采取通风、降温、隔热等措施,使温度≤30℃;设有空气调节的休息室室内气温应保持在24~28℃2 当作业地点日最高气温≥35℃时,应采取局部降温和综合防暑措施,并应减少高温作业时间3 空气调节厂房内不同湿度下的温度要求(上限值):相对湿度(%)<55<65<75<85≥85温度(℃)3029282726热辐射和空气温度1 特殊高温作业,如高温车间桥式起重机驾驶室、车间内的监控室、操作室、炼焦车间拦焦车驾驶室等应有良好的隔热措施,热辐射强度应<700W/m2,室内气温不应>28℃2 辐射强度大于或等于350W/m2时,工作人员较长时间直接受辐射热影响的工作地点,应采取隔热措施。温度高于35℃,热辐射强度大于1400W/m2,且工艺不忌细小雾滴的中、重劳动的工作地点可设置喷雾风扇降温3 当高温作业时间较长,工作地点的热环境参数达不到卫生要求时,设置系统式局部送风时,工作地点的温度和平均风速应符合下列要求热辐射强度(W/m2)冬季夏季温度(℃)风速(m/s)温度(℃)风速(m/s)350~70020~251~226~311 5~3701~140020~251~326~302~41401~210018~222~325~293~52101~280018~223~424~284~6

[1] 孙贵范.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5,200-204.

[2] 王登高.军事劳动卫生学[M].第2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279.

[3] 张敏,王丹, 杜燮祎,等.015ACGIH的热应激和热应激反应的TLVs[J].国外医学卫生分册,2007,34(1):60-64.

[4] 甘永祥,戴自祝,张庆,等.湿球黑球温度指数测试和贯彻《高温作业分级标准》中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5,23(6):485.

[5] 杨乐华, 张挺.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中有关数值修约问题的探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7,20(1):60-61.

[6] 李勇勤,谢秀红.高温作业分级应用探讨[J].中国职业医学,2003,36(5):9.

[7]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司,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卫生评价与检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考试教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3:179.

[8] 史之春.对工作场所高温卫生标准中几个问题商榷[J].中国职业医学,2011,38(4):340-341.

[9] 李涛,张敏,王丹,等.072 日本高温、低温推荐性容许标准(2007年度)[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9,36(6):330-331.

2016-08-22;

2016-11-04

段黎明(1966—),男,山西襄汾人,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职业卫生工作。

2095-1671(2016)06-0311-04

R134

B

猜你喜欢

高温作业限值分级
ICNIRP限制电磁场暴露的导则(100kHz~300GHz)解读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
公路工程高温条件下水泥砼路面施工技术探究
高温作业人员心电图检查研究
分级诊疗路难行?
联合收割机作业安全要点及应对措施
2017年北京将实施“世界最严”锅炉排放标准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