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枚印章——杨靖宇印章发现始末

2016-02-05尹振贤田晓伟

档案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通化县兴林杨靖宇

■尹振贤 田晓伟



一枚印章——杨靖宇印章发现始末

■尹振贤田晓伟

在中国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展厅里,陈列着一枚铜印章,这枚印章高3厘米,宽1.5厘米,印章上部雕有狮子钮,下面刻有“杨靖宇印”四个隶书字。这枚珍贵的印章在军事博物馆已经陈列了40多年,作为东北抗联的历史文物,它向人们讲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壮烈史实,但这枚印章的发现始末却是鲜为人知。

杨靖宇将军印章的发现者叫柳明章,退休前是通化钢铁公司炼结厂的一名铆工。招工前,柳明章是通化县兴林镇的农民。

1967年6月的一天,柳明章和同村农民张元冲铲地, 铲着铲着,张元冲的锄头突然间被一个东西挡了一下,他用手扒拉开土一看,是一个铜质狮子狗,上面全是锈。柳明章喜欢小物件,看这小玩意挺好看的,就要过来,打算拾掇一下系在烟袋上。

中午吃完晌饭,柳明章就舀一脸盆水清洗狮子狗。洗完一看,不是狮子狗,是一个扭头蹲着的狮子,高3厘米左右,红铜打造。虽然物件不大,但做工精细、完美,狮子的威武神态依稀可见。狮子下方是一个方形平面,边长1.5厘米,年头久了被泥土糊上了,边角露出字迹笔画。柳明章找来一根钉子,把土慢慢抠掉,发现上面有字,但模糊,看不清楚。

下午上工时,柳明章跑到生产队会计那借来印泥,顺手拿过来一个笔记本,接连卡了十多下。这一卡柳明章便惊呆了,“杨靖宇印”四个大字清晰可见。这难道是杨靖宇将军的铜印?这可了不得了。柳明章赶紧向生产队汇报,又报告给民兵连长赵景秀,并把印章交给他。

柳明章将这枚红铜蹲狮印交给了赵景秀,从那以后他再没有见到这枚印章,唯一保存下来的就是当年用印泥卡出的有“杨靖宇印”的笔记本。

柳明章老人珍藏的笔记本,红色封皮,里面的纸张因年久老化已经发黄变脆。在笔记本的前两页上有两枚红印,字体为隶书,印有“杨靖宇印”四个字,印章有较宽的外缘,印面为阳刻。从字迹印出来的清晰光滑度可以看出,印章跟随杨靖宇将军度过了漫长的艰苦岁月。

据柳明章老人说,笔记本里原来有10多张纸页盖有印章,因村里人都想留个纪念,这个来要一张,那个来要一张,结果只剩下两张,柳明章一直珍藏着。

那么,杨靖宇将军的印章为何会遗落在通化县兴林镇呢?这要从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河里根据地说起。“河里”是指长白山腹地龙岗山脉中段的哈尼河上游山区,范围为今通化县兴林镇、光华镇、大安镇;白山市太平、板石沟、城墙乡;柳河县大甸子、凉水等。兴林镇是根据地的中心,在东北沦陷时期,这里曾经划归金川县(现辉南县)管辖,故亦称“金川河里”。

据资料记载,1933年9月,独立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前身)陆续把建在磐石和那尔轰山林师部所属的修械所、被服厂、临时医院迁到河里,河里由西南部游击区的一部分变成了后方基地。1934年11月初,为了搞好军需供应,河里地区留后方部队,设立后方机关、军用物资的贮存场所、一军临时医院、被服厂,这里还是一军进行休息、整训的地方,战士们称河

里是一军的“老家”。解放后在此地曾发现钢盔、紫泥壶、铜盆、刺刀等抗联遗物,现收藏在吉林省革命博物馆。

1933年末,杨靖宇率部开进现兴林镇境内的惠家沟进行修整,此后杨司令曾11次到惠家沟谋划抗日大事,惠家沟也就成为抗联一路军的司令部所在地。

1936年7月,中共南满党的第二次大会以后,东、南满党和一、二军的主要干部,在通化县兴林镇惠家沟召开了联席会议,即著名的“河里会议”。 这次会议组建了中共南满省委,即吉林省委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吉林省的第一个省级领导组织,并诞生了中共吉林省委第一任书记魏拯民。

根据党史、军史专家研究,1933年末至1937年间,杨靖宇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后期为抗联一路军)战略移师东边道,在金川河里一带活动,随后开辟了桓仁老秃顶子、本溪老和尚帽子、濛江那尔轰等抗日游击根据地,这期间位于兴林镇境内的河里后方基地对游击根据地起到了生活保障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杨司令生前曾到过河里及周边沟屯17次,他的印章遗失在通化县兴林镇境内也就不以为奇了。

印章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特别是印章的发现者口述那段历史,还原史实,这个意义是相当重大的。

猜你喜欢

通化县兴林杨靖宇
统编语文教材八(下)第一单元拓展阅读
杨靖宇的最后时刻
长相思·山儿青
读《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
初夏
论湿地在通化县森林资源保护中的重要性
通化县村屯造林绿化建设要点分析
打造六种模式 转变农业粗放式发展方式
英雄杨靖宇之死
通化县兴林乡人武部给民兵报道员奖订《军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