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扎什伦布寺与哲蚌寺的选址与布局

2016-02-04婷牛婷婷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班禅大殿寺庙

赵 婷牛婷婷

(1.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江苏 苏州 215006;2.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0)

浅析扎什伦布寺与哲蚌寺的选址与布局

赵 婷1牛婷婷2

(1.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江苏 苏州 215006;2.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0)

随着格鲁派的建立,15世纪上半叶又掀起了一次寺庙修建活动的小高潮。宗喀巴大师和他的弟子们,先后在拉萨、日喀则等地建立了一系列的寺庙,后世最著名的有四座——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扎什伦布寺,它们也被合称为“西藏四大寺”。本文选择了哲蚌寺和扎什伦布寺来作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两座寺庙修建于同一时期,都是在15世纪上半叶,创建者也都是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具有相似的宗教历史背景;其次,两座寺庙修建的地点分别位于前、后藏的中心——拉萨和日喀则,具有不同的地域背景;第三,两座寺庙具有相似的政治背景,作为西藏宗教政治双重领袖的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都有自己固定的驻锡寺,分别是哲蚌寺和扎什伦布寺,这一点也是与甘丹寺、色拉寺不同的地方。

扎什伦布寺;哲蚌寺; 选址 ;布局

一、寺庙概况

公元1416年,释迦也失遵照宗喀巴大师的指示,在拉萨西郊的更培邬孜山南麓创建了“贝曲哲蚌确唐门杰勒朗巴杰瓦林”,现在俗称的哲蚌寺。哲蚌寺占地20多万平方米,主要的建筑有措钦大殿、甘丹颇章、四大扎仓和大大小小87个院子。措钦大殿位于寺庙正中偏西的位置,以措钦大殿为中心,洛塞林扎仓位于措钦大殿的东南侧,阿巴扎仓在措钦大殿的东北侧,果莽扎仓在措钦大殿的东边、洛塞林扎仓的东北侧,德央扎仓在果莽扎仓的南面、洛塞林扎仓的东面。甘丹颇章位于寺庙的西南角。在这些主要建筑之间穿插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院落,多是僧侣居住的康村米村,更多的康村米村还是在寺庙的东边和南边。寺院周围没有明显的围墙,与山体自然衔接。建筑基本都是以院落为单位,通过巷道衔接。建筑院落间的衔接空间或大或小,大到千人聚集的广场,小到仅供一人通过的巷道。

公元1447年,宗喀巴大师最小的弟子根敦珠巴在日喀则市城西的尼色日山东面山坡上创建了“扎什伦布白吉德钦曲唐结勒南巴杰瓦林”,就是现在俗称的扎什伦布寺。扎什伦布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周围筑有宫墙,宫墙沿山势蜿蜒迤逦,周长3000 多米。扎什伦布寺原有四座扎仓,分别为兑桑林,夏孜、吉康、阿巴。其中兑桑林,夏孜已毁,阿巴扎仓是上世纪90年代重建的。寺内有经堂57间,房屋3600间,整个寺院依山坡而筑,背附高山,坐北向阳,殿宇依次递接,疏密均衡,和谐对称。寺中原有居于山半腰寺庙高处的、自东向西贯穿全寺的、金顶红墙的高大建筑群更为雄伟、深厚、壮观。远处眺望,楼台重叠,殿堂高耸,金碧辉煌,宏伟而壮美。

二、寺庙选址

西藏是一个充满神迹的地方,尤其是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中,随处可见神袛的痕迹,基本上在这里,每座寺庙都有自己的故事。传说有一个叫做“博午”的护法神,他在返回天界的途中路过更培邬孜山的时候不慎从骑坐的牦牛身上跌落了下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当地修建了祭祀用的小房子。据《黄琉璃宝鉴》记载,1415年时嘉央曲杰曾在梦中得到战神的指示,让其在更培邬孜山修建寺庙,1416年嘉央曲杰依照宗喀巴大师的要求修建了哲蚌寺,大师赐予其从郭巴日山发据出来的殊胜法螺,并预言将来此寺的发展将会超过甘丹寺。法尊大师所著的《西藏民主政教史》卷达赖世系也记述了扎什伦布寺创建因缘:根敦珠巴在响朵格培山闭关时,曾梦见宗喀巴大师端坐在某山的山顶,他的受戒恩师慧狮子坐在半山,自己则坐在山下,还听见慧狮子对他密语,声音十分清楚;根敦珠巴在博东寺时,某天初晓,一个女人对他说:“那里有你的寺庙,有寺就有众生。”根敦珠巴问究竟是怎样的寺庙?女人两手当胸作莲花合掌后说了两句密语就消失了,根敦珠巴知道这是空行母对他的授记;当时慧狮子常往返于桑主顶与纳唐寺,每到扎什伦布寺所在地方就指着说:“我心中常感觉僧成(根敦珠巴)在这里说法”。根据这些指示,根敦珠巴决定在这里建寺。建寺时又从空中听到女人的声音说:“寺庙应当叫扎什伦布。”根敦珠巴仔细观察发现建寺的地方正是以前在响朵格培山所梦见的山,便了知此寺以后必定兴旺。

从现实存在看,哲蚌寺修建在更培邬孜山南麓的半山腰上,寺庙三面被群山环绕,南面是一片丘陵地,拉萨河从中穿过。寺庙里的僧人说,从远处看哲蚌寺,整座更培邬孜山就像是一尊白度母,一脚弯曲,一脚向外侧伸展。哲蚌寺的位置就在佛的腰间。山中有两股清泉水从寺庙旁边流过,溪水延绵数里,就像僧人学法一样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细水长流;同时也寓意佛法的学习源远流长。山的南面就是拉萨河,是寺庙的主要水源,它就像是一条白色的哈达,有吉祥之意。扎什伦布寺建造在巍巍的泥色日山腰,东面是年楚河谷平原地带,南面为丘陵,西面是高地,北为群山,寺庙两侧各有溪水一条,从山间流过汇聚于寺前,向南蜿蜒流去。

Thubten Legshay Gyatsho在《寺院之门》一书中提到:“寺院应建在这样一块地方:背靠大山,襟连小丘,两条河从左右两侧流过,交汇于前,寺院就坐落在水草丰茂的谷地中央”。两座寺庙正映证了这种说法。从风水学角度看,这样的基址也是满足了创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基本要求——依山傍水,负阴抱阳,坐北朝南,适中居中。另一方面,这样的基址也符合格鲁派教义的要求。“格鲁”一词汉语意译为善规,指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格鲁派创立之初正是因为在行为上严于律己和在学习上循序渐进而有别于其它教派,在当时僧俗合污的西藏社会中犹如一股清流,并迅速取得了各界的支持和响应。寺庙没有选择在山脚,与世俗世界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维护了宗教世界的纯净;同样也没有选择在山顶,显得那么得高高在上,而是成为人间与神界沟通的桥梁,表明其普渡众生的意愿。

总的来说,两座寺庙的选址原则是相同的,它符合创造良好环境的要求,能为寺庙修建提供便利,也能满足僧侣学习生活的要求。至于那些传说是否真实存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从它们的存在可以看出某些重要人物的主观意志是寺庙选址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

三、寺庙布局

哲蚌寺与扎什伦布寺现有的建筑群是在格鲁派不断完善教派体系、巩固教派势力的几百年里逐步扩建而成的。寺庙是一个等级森严的机构,不仅仅反映在组织制度上,在建筑上也是有所反映的。高等级建筑相对的规模会比较大,装饰也会比较隆重和华丽。在一座大型寺庙中,建筑的等级基本是按措钦大殿、扎仓、康村、米村这样一个从高级到低级的排列方式。措钦,是最高等级的机构,管理组织全寺的政教事务。扎仓,就是经学院,它们相对完整独立,可以说是寺院中的寺院。康村,意为“按地域划分的组织”,大寺庙中的的基层机构,负责僧侣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管理等,通常僧人到大寺庙中都会按照来源地被安排到不同的康村学习。米村是受康村管理的更小的学经机构,只有少数康村有。而哲蚌寺和扎什伦布寺由于是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的驻锡寺,所以还有别的寺庙所没有的达赖和班禅日常起居的宫殿和其它的一些具有纪念性意义的建筑。

位于哲蚌寺西南隅的甘丹颇章,是达赖喇嘛在寺庙中的住处。甘丹颇章是由三个院落组成的一组建筑群,是由1518年当时的内乌孜宗的贵族送给二世达赖的别墅“朵恩康莫”,就是现在第三进院落的建筑扩建而来的。因为甘丹颇章的存在,寺庙只能向东扩展,所以后来修建的罗塞林扎仓、郭莽扎仓和德央扎仓都在措钦大殿的东面。

虽然哲蚌寺是达赖喇嘛的驻锡寺,但是从五世达赖开始历辈达赖都迁居到了布达拉宫,所以寺庙中没有用于纪念历辈达赖的建筑。但是扎什伦布寺就不同,它一直是历辈班禅大师的驻锡寺和居所,摆放历辈班禅大师的多座灵塔殿是扎寺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一字排开的多座灵塔殿改变了扎寺最初的布局,而将寺庙中的建筑分成了两个等级的序列:第一序列也可以称为“红色序列”,是由有着红色墙体和金顶的诸多大佛殿和灵塔殿建筑组成。从东向西依次是“确康夏”(五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殿)、措钦大殿、班禅拉让、确康吉(四世班禅灵塔殿)、官色(僧人称新宫,供班禅或达赖居住)、十世班禅灵塔殿、强巴佛殿等。这一组建筑都是清一色的红墙,昭示着寺中最尊贵等级最高的建筑都集中在此;第二序列是“白色序列”,是以米村为主的白色建筑群,这些星罗棋布的僧舍都被粉刷成白色,建筑之间的空间联系紧密而且自由多变,布局灵活组成群落。这一序列被寺内道路划分成四片,最东面的僧舍院落空间较小,形式不规则,判断此片建筑年代最早。中间两片的建筑荒废得较多,建筑形式参差,估计是新旧交替部分。寺庙最西片米村空间较大,平面规则,建筑保存较好,应该是较晚形成的。

在扎什伦布寺最西面的色庆康村和夯多康村是两个蒙古人康村,修建的时间是在固始汗时期,也就是16世纪。可见现在扎什伦布寺的东西向跨度在固始汗时期就形成了。四世班禅圆寂后紧挨着措钦大殿建立了灵塔殿,以后历世班禅大师的灵塔殿都沿着这条线向西面发展,每位班禅大师的灵塔殿也都位于山的同一高度,据记载这条线上曾聚集着七个“金顶”。当九世班禅欲建强康佛殿时,把原来的僧舍移到下面,由此可推断第一序列的建筑位置不是预留的,而是由僧舍搬迁腾出来的。可以得出扎什伦布寺的发展脉络:建寺之初中心在措钦大殿,寺庙逐渐向西发展,呈东西向带状构图。随着建灵塔殿的需要,僧舍的建设由山上搬到山下,逐渐铺满山脚,形成由点到线到面的发展。扎什伦布寺整个建筑群坐落在山坡之上,依山势的起伏而排列,建筑体量也随着山势而变化,更加体现出了山地建筑的气势和自由灵活的空间秩序。等级低的建筑位于山脚,随着地势的不断升高,等级高的建筑占据视平线的最上部。建筑单体之间依靠道路衔接、色彩的呼应、视觉上的联系以及建筑风格统一等手法联系起来。

虽然由于是两大活佛的驻锡寺,在寺庙的局部布局上有所不同,但是寺庙最初的发展方式和布局模式是相似的。格鲁派创立之后,寺庙修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体量的寺庙建筑群成为营造活动的主导,这其中的典型者就是格鲁派六大寺。随着佛教逐步吸收西藏本土文化转化为藏传佛教,寺庙的布局形式也从最初的对外地佛教寺庙的模仿转变为更藏化的由核心向外扩散的自然衍生。

在哲蚌寺,最早的僧舍都是围绕着嘉央拉康和阿巴扎仓而修建的,基本都分布在现在靠近西北角的区域。措钦大殿修建后,在它的南面和东南面又分别修建了其他的三座扎仓,加上阿巴扎仓,四座扎仓与措钦大殿形成了以大殿为中心,扎仓在四周的聚合方式。填补在扎仓和大殿之间是众多的康村和米村,将这些康村米村罗列分析可以看出,康村多围绕着所属的扎仓修建,而米村多围绕着所属的康村修建,从大殿到米村,形成了层层套叠的,以高等级建筑为中心的向四周扩散的衍生方式。同时可以看到寺庙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向山下延伸,主要建筑都是在寺庙的北部,这正是等级关系的又一体现。在藏族传统中,很早就有高等级的占据山的高处,而低等级的只能在低处的现象。就像兴盛于吐蕃时期的大型土葬墓群,往往身份地位较高的人会葬在半山腰,而身份地位比较低的只能葬在靠近山脚的地方。整个寺庙就像一个完整的组织。每个高等级的建筑就是细胞核,围绕在它周围的低等级建筑就是细胞质,穿插其间的各种小道、广场就是细胞液。这样的细胞堆积在一起形成了寺庙这个组织。这样向心的聚合形式强调了中心建筑的重要性,凝聚了周边的各类建筑。这样的衍生方式是对教习功能的强调,建筑围绕着学习活动的等级要求展开。

扎什伦布寺早期的发展也延续了哲蚌寺这种自然生长的方式,措钦大殿偏于寺庙的东面,被毁的兑桑林扎仓和夏孜扎仓的原址都在措钦的东面,吉康扎仓位于措钦的南面,三个扎仓都围绕措钦而建。措钦大殿与扎仓之间是大小各异的康村、米村。建筑群最初是围绕一栋建筑或一个院落在平面上发展起来,中心一般是措钦大殿。具备一定规模后,逐渐开始分支细化,形成若干个内部的建筑组群——扎仓,而每个扎仓建筑群的组织又是以扎仓大殿为中心发散展开的。再以每个扎仓为单位按照一定的拓扑关系发展形成了现在的寺庙布局。

五、小结

哲蚌寺和扎什伦布寺建寺选址的理念非常接近,都是以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基础,营造适于经文学习的理想环境。这也体现了佛家教义中对于“天人合一”的追求。

两座寺庙建筑布局的出发点也是相似的,可以说,代表了当时格鲁派大寺院修建时建筑布局的一般特点。在明确的等级概念下,以较高等级的建筑物为核心,较低等级的建筑依次向外围沿山体走势自由发展。一座大寺庙就像是一座小城镇,不同等级的核心建筑就是城镇中级别不等的公共建筑,僧舍等用房就像是散落其间的各类民居。浓郁的生活气息融合在严肃的经纶学习中。由于班禅取得了后藏地区统治者的地位,扎什伦布寺的功能不仅仅是单纯的寺庙,而是具有行政职能和政权象征的功能,因此建筑布局到了后期有了不同的发展,由于历辈班禅大师灵塔殿的建设,灵塔殿与措钦大殿在山腰构成了一条东西向的贯穿全寺的“红色轴线”,寺庙整体布局因而有了更明确的序列,视觉中心点更加突出。

总的来看,地域区别并没有影响两座寺庙的选址和布局,反而是相似的历史、宗教文化和政治背景使得建立于不同地域的两座寺庙有了更多的相同点。

[1]恰白·次旦平措.西藏简明通史[M].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 307-351.

[2]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93-121.

TU242

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408337)。

赵婷(1980-),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中级,硕士研究生,建筑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班禅大殿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完璧归赵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故宫三大殿之火
我给十世班禅大师当翻译
故宫三大殿探秘
《六世班禅洛桑班丹益西传》的史料价值
山东章丘兴国寺大殿考
从管理寺庙到监督寺庙*——民国时期宗教立法观念的转变
九世班禅与拉卜楞寺间的史实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