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气质的书写——次仁罗布的小说创作

2016-02-04尹熙乔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罗布气质西藏

尹熙乔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高原气质的书写——次仁罗布的小说创作

尹熙乔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次仁罗布是当代西藏文坛的重要作家,他的小说蕴含着浑厚的力量感、沉重的苦难感和淳朴的道德感,对高原气质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和探索。次仁罗布以其精神力量的探索和书写,展现了他的先锋精神,体现了他对现实的关照。

高原气质;先锋精神;关照现实

次仁罗布是当代藏族作家中成就显著的一位。他在20世纪90年代走上文坛,1992年,在《西藏文学》第4期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罗孜的船夫》。此后,《朝圣者》《情归何处》《焚》《尘网》《雨季》等20余部作品相继问世。次仁罗布作品并不多,但作品取得的成就却不容忽视。2006年,《杀手》获第五届西藏珠穆朗玛文学艺术金奖;2007年,《界》获西藏第五届“新世纪文学奖”;2010年,《放生羊》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12年,《八廓街》获“《黄河文学》双年奖二等奖”;2015发表长篇《祭语风中》,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广泛关注,好评如潮。2016年,更是有新作《九眼石》与读者见面。次仁罗布是当代藏族作家中成就卓著而又有独特风格的一位。

次仁罗布的作品大都以西藏因子为基础:西藏传统僧人、碧霞寺的金刚杵、格萨尔说唱艺人、天葬台上的送葬师等,这些是他描写的对象,也是他创作的生命之源、力量之始。西藏这片肥沃的土壤,滋养他的创作。作为一个民族责任感极强的作家,次仁罗布有着深深的民族责任感和厚重的使命感,在创作中,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写风格——高原气质的书写。高原气质包含浑厚的力量感、沉重的苦难感、淳朴的道德感和浪漫的诗意感。

一、浑厚的力量感

次仁罗布的文学源于西藏,他不仅描写西藏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宗教文化,还书写生活在雪域高原人们的精神气质。

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源,作为一个生活在“世界屋脊”上的民族,千百年来,它的一切,犹如珠穆朗玛峰一样,既令世界瞩目,又使人们一向感到神秘莫测。西藏,因为神秘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宗教文化给西藏的神秘披上一层面纱;藏族文学作品也总是以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姿态出场,在西藏的“新小说”中表现尤为明显。藏族文化与宗教密不可分,藏族人民美好的精神品质和宗教文化的熏陶也是紧密相连。次仁罗布将这样一种看似神秘的面纱恰如其分地层层剥离。放生羊只是年扎老人为了祭奠亡妻的一种普通救赎方式;天葬台在旺扎老人看来,既是此生的终点,也是来生的起点。《度亡经》只是让亡魂不至于迷失。特殊的地域环境孕育了这样一种文化,这样一种信仰。当那层神秘、变幻莫测的面纱摘掉,是这个民族淳朴、善良、坚忍的一面。在作品中,他将西藏文学中的民间故事穿插其中,将藏族人民美好向善的精神品质凸显得淋漓尽致,将文学的根扎进本民族的文化之中。这是民族文学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民族作家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当代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次仁罗布在文学创作中将一种历史的、民族的使命感置于其中。表现出的就是一种浑厚的力量感。

次仁罗布曾说:“这部作品(《祭语风中》)是为了完成一个心愿,之前,还没有一个藏族作家全方位地展现这段历史,反应巨大的历史变迁中最普通藏族人经历的那些命运起伏,来表现整个民族思想观念是如何发生转变的。叙述是为了给读者一个交代,也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祭语风中》讲述了晋美旺扎由一个还俗僧人到天葬台葬人一生的故事,整部作品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涉及西藏和平解放、民族改革、文革时期以及改革开放等西藏社会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幅风俗画卷,更是一部心灵的成长史,一个关于民族的历史。宗教、神话和传说点缀了整部作品。次仁罗布将藏族文学中浑厚的地域、宗教、文学紧密融合,将国家、社会以及历史融为一体,将高度的民族责任感融于创作之中,显现他对整个地域的文化传承,对文学的理解和态度,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作家身上最重要的使命感和力量感。

二、沉重的苦难感

总的说来,次仁罗布的小说有两个重要的主题:苦难体验和道德善良,苦难和善良是次仁罗布小说中的内在价值。

次仁罗布书写爱情的困扰,关注女性在婚姻家庭的生存困境,描写在苦难中的坚忍,感悟在经历苦难之后的释然。在次仁罗布笔下,苦难是坦然,苦难是坚韧,苦难是得到救赎的途径,苦难是经历之后的超脱,苦难面前永远有一种不屈服的精神。每一个遭受苦难的人,并不自怨自艾、放弃抗争。苦难是为了得到精神上更高的追求,在次仁罗布的笔下,总有一个像米拉日巴一样的苦难人物形象,面对生活的各种困苦压力,总是坚强不屈。

《尘网》中的跛子,误入尘网三十年,也在尘世中劳累困苦了三十年。尽管如此,他依然坚守着自己活下去的信心,在苦难的生活中,支撑他走下去的是爱,始终相信爱能够战胜一切。《绿度母》中阿旺拉姆回忆父母的遭遇,她明白人世间的苦难,亲人的背离让她加深对苦难的认识,可是诵完度母经,平静地离开,没有一丝伤感和怨恨。在苦难中学会更加坚强,在苦难中明白如何更好地去爱。用苦难来书写人格尊严和道德夙愿,用苦难反映不屈的精神力量,用苦难加深对爱的理解。

在次仁罗布所有作品中,当属《雨季》中旺扎经历的苦难最为深重。先后经历了小儿子的离开、妻子和耕牛的离开、大儿子的离开,父亲最后也在雨季离他而去。整个故事发展让人觉得心痛得不能呼吸,亲眼见着家人一个个离去,最后只剩下旺扎老人一个人孤零零活着。不同于《活着》中的福贵老人牵着老耕牛凄凉的结局,在故事结尾处,笔锋一转,“唯见莲花座上的菩萨凝视着他,旺扎真切地看到菩萨眼里满满的泪水,那泪水滴答掉到他的心头”。最后“他把所有的苦难都给忘记了。”次仁罗布笔下的苦难人物,更多表现出来的还是对苦难的承受和不屈的品格表现,在经历苦难之际,仍不忘善的初心。旺扎一家人原谅撞死格来的司机。经历丧子之痛之后依然用一颗仁爱之心去宽恕。经历苦难后的善良显得更加难能可贵,苦难只是一种经历,善良的品质才是作家真正的追求。这也正是作家心中的精神信仰,用一种对生活质朴的态度、博大的爱,来包容苦难,超越苦难。在苦难面前,强调的是人的生活状态,这是次仁罗布小说炼狱式体验的一个方面,这和西藏传统的宗教文化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炼狱到升华,最后获得救赎。这也正是在西藏这片土地上生存的藏族人民心中美好的精神追求。

三、淳朴的道德感

书写道德上的善良是次仁罗布小说中的另一个主题。次仁罗布的小说之所以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是因为他小说中蕴含着美好的道德。读次仁罗布的作品,我们感受的是温暖、满满的爱意。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我们读到太多的冷漠和无情,对现实血淋淋的揭露让我们麻木地认为文学作品就是用来揭露社会现实的,冷漠到让我们忽略了文字是有温度的。次仁罗布用一种充满爱的道德叙述,让读者更加容易走进他的文学作品,感受到有温度的美好的道德。

藏族的文化气质孕育了次仁罗布的小说创作,善良、宽恕,坚持、坚忍、向上是他在作品中追求的美好品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物质财富增加了,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水平却不与之相匹配。次仁罗布在他的作品中,呼吁善和心灵的美是做人的底线。《前方有人等她》中的夏辜老人对自己子女行为的无奈与痛心,最后与老伴阴阳相隔地对话,让她多次想起“心善道路宽”,她相信前方那个善良的老伴一直在等着她。可这样一种美好的精神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被湮灭。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却不知道怎么去爱人,去宽容人,人们的道德沦丧,沦丧到不知道如何去爱人的程度。善良、诚实、有爱、温顺,这不应该是个别人的行为,而是每一个人都值得拥有的最纯洁、最美好的品质。

次仁罗布将笔触涉及一心向善、坚守精神阵地的老人,他们用行动告诉年轻人,在追求爱自己的同时,也要心存大爱,还心灵一份宁静。在创作过程中,对最普通民众的生存境遇进行思考和追问,这是值得每一个青年去思考的问题,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留下的美好品质还剩多少?还有多少人舍得城市的繁华,去坚守内心的那一份美好?等待夏辜老人的是前方的美好,罗孜老人孤独的背后是对精神家园的坚守,那么等在年轻人的前面是什么?我们还在守候我们的精神家园么?

次仁罗布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关怀的作家,他不仅关照写作气质,还注重对写作技巧的探索与创新。在雪域高原这片圣洁的土地上,次仁罗布接触了很多经典藏族作品,《米拉日巴传》《仓央嘉措道歌》《旬努达米》以及八大藏戏等,这些传统的文学作品对他来说是坚实的厚土,长期的民间体验是他创作的源泉 ,雪域高原的土壤和溪流滋养着他的高原气质。次仁罗布的民族关怀是由内而外、全面细致的,民族性是其作品中的最主要特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源,在次仁罗布的小说世界中,人物是有灵魂、有信仰的,这种信仰是植根于民族文化、不容动摇的。同时,他在创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在作品中凸显叙述策略和方式,在文体风格和叙述语调中体现他的内在心性和气质类型。

四、高原气质的书写

评论家施战军曾经这样说过:“在内陆的先锋写作已经余绪飘散的时候,藏区这个先锋文学的渊薮,依然强劲地活跃着。从小说叙述本体出发来探照人心灵世界的‘先锋派’作家群,目前,次仁罗布就是其中最为醒目的代表性作家。”“我们必须对先锋进行重新命名,先锋并不只是代表艺术的前卫性,它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上站在时代最前列的人,先锋不仅是艺术的,更是精神的,他们是一些有勇气站在时代最前列的为存在命名的人。”次仁罗布之于西藏文学,或者之于当代整个少数民族作家而言,是先锋的代表。他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模式,每一部小说都有探索,每一个故事都有创新。有出现在《绿度母》中的次仁罗布,有《杀手》中巧妙的故事情节,放弃了单纯的杀手复仇的古老桥段,司机在梦中帮杀手报了仇。次仁罗布在小说之路的探索过程中除了艺术手法不断进行大胆革新,在内容上也大胆突破,思想深刻。

他的新作《九眼石》,首先表现的是一个内地老板和拉萨平民之间在物质层面的差距:李国庆在因身体出现的“状况”而无尽烦恼时,旦增达瓦却在为父亲卖掉祖传的九眼石愧疚不已。其次,表现内地和拉萨两个地区的价值取向的不同,悲悯精神和法律意识的冲突。次仁罗布将这两种冲突集中表现在两个人对待杀人犯的态度上,西藏深受佛教思想中悲悯精神的熏陶,内地在价值取向上追求的是法制。次仁罗布作品思想的深刻性由此可见。他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区、不同信仰人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伦理道德反应了不同社会、阶级、集团和个人在道德判断上的差异,反映了民族、文化、社会环境、宗教信仰等的不同,道德标准也不同。所有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与任何事实相联系,而且没有任何客观根据。善、恶的价值判断只是表达个人赞成或者不赞成的情感。伦理判断不具有任何客观效准,他只是情感的表达,不说明任何事实。个人有个人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情操,要问哪个是正确的,都是没有意义的”。

次仁罗布在创作过程中同样以现实主义的创作姿态拉开了西藏世俗的帷幕。他的小说直面欲望的现实,更葆有神性的维度。在这个新潮迭涌的写作环境中,坚持写实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写实性应该是文学创作过程中最困难的一种创作方式。如何将现实用一种恰当的方式讲述,在这过程中,偷不得一点懒,它要求叙述得客观、真实、合情、合理,让每一个阅读到作品的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在次仁罗布为数不多的作品中,绝大多数都是对现实的观照,直面现实、揭露现实、反思现实。这个社会的浮躁让人很难平静下来只关注传统,回归传统。然而次仁罗布是冷静的,他的创作没有随波逐流。

当然,一个作家所展现出来的作品风格必定与他的内心气质相同。次仁罗布的文学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气质有着高原气质的粗狂,但是也有属于作家本身的细腻。他巧妙地将整个西藏社会发展中历史的和现实的问题相融,同时将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以一种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来。所以说,次仁罗布的小说既是一幅西藏的风俗画卷,也是一部民族优秀历史。

[1]次仁罗布.放生羊[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5.

[2]次仁罗布.祭语风中[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5.

[3]谢有顺.先锋就是自由[M].济南:山东出版社,2004.

[4]次仁罗布.九眼石[J].民族文学,2016.

[5]石毓敏,杨远.二十世纪西方伦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I207

A

该论文为西藏民族大学高水平班阶段性研究成果。

尹熙乔(1991-),女,辽宁丹东人,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罗布气质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罗罗布的狂想曲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西海岸新气质
神奇瑰丽的西藏
罗罗布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罗罗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