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盖州林下药材间作探讨

2016-02-04任建武程瑾孔俊杰

中国林副特产 2016年6期
关键词:林地药材

任建武, 程瑾,孔俊杰

(1.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083;2.北京市林业种子种苗管理总站,北京100029)



盖州林下药材间作探讨

任建武1, 程瑾1,孔俊杰2

(1.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083;2.北京市林业种子种苗管理总站,北京100029)

盖州市位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也是著名道地药材“关药的”产区,特别适合东北的道地药材人参、北五味子、辽细辛、关升麻、关防风、桔梗等生长。

林下经济; 林药间作; 模式

盖州市气候温和宜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5℃,降水量636.3mm,无霜期189天,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寒暑适中。植被分布带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以猫儿岭为典型山地次生林,海拔500~900m,坡度在15~35度,森林覆盖率达到87%。

林分内主要的优势树种为柞木、椴树、辽东栎、核桃楸、色木槭和黄檗(黄菠萝)。在林缘和林下分布有丰富的野生中药资源,如百合科、桔梗科、薯蓣科、毛茛科、伞形科、败酱科、蔷薇科、卫矛科的多种植物组成下层植被,这些植物连片分布,长势旺盛,这证明该地区具有适合多种经济作物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特别是林地的腐殖土,厚达30cm,为林下发展种植经济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调查发现,虽然立地条件优越,但是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和科学的抚育管理,林分杂乱生长,林地普遍经济产出不高,丰厚的生物资源并没有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推动力。所以,有必要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资源,挖掘潜力,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使繁茂的森林资源充分发挥多重功能,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林下经济模式选择

从全国范围来看,林下经济主要有10种运行模式。

1.1 林菌模式

利用氧气充足、空气湿度大、光照弱、早晚温差小、合理使用耕地等诸多条件进行食用菌的种植。

1.2 林药模式

在林下培育、经营植物药材的一种利用方式。药材与上层乔木植物基本没有种间矛盾,可以根据当地地质条件及市场需求等方面实施。

1.3 林禽模式

林地空间广阔,在许多疏林地,林斑、林窗光照较为充足,特别是一些防护林带,空气流通条件优越,利于防暑降温,适合家禽捕食的食源性高蛋白昆虫较为丰富,非常适合在这样的林下空间散养肉鸭、鸵鸟、鹅、油鸡、乌鸡、鹌鹑等;尤其是在饲料林下放养特种家禽优良品种,如在饲料型四倍体刺槐、饲料桑林下,形成林下循环经济,提供有机食品,可以获得倍增效益。

1.4 林畜模式

通常要求较大的森林面积,而且林分不宜过密或者至少疏密相间,多为成龄乔木林,可以放养獭兔、肉驴、肉牛、奶牛、羊、阿胶驴、鹿等,有效利用林下适口性饲草资源,形成循环生物产业链。

1.5 林粮模式

利用根系分布、冠层物候期、生长发育阶段的差异,在林下套种水果玉米、高粱、大豆、绿豆、赤小豆、糜子、谷子、黍子、荞麦、燕麦等杂粮,既可以省去雨季杂草疯长时节的人工费用,又可以收获杂粮产出利润。

1.6 林油模式

食用油在我国的自给率不足50%,在森林环境下生产的食用油具有绿色产品的独特优势。在不占用农田的前提下,按照生态位互补原则,科学规划,复层种植,在林下培植油用牡丹、亚麻、紫苏、花生等油料作物。因地制宜实施林油模式,在加强林地管护的同时,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1.7 林菜模式

林菜立体种植,是增加林地产出和林农收入的重要途径,依据林分类型、土壤及透光条件,选择蔬菜作物和山野菜品种,可使林地得到抚育,减少病虫危害。可以选择的蔬菜有薇菜、荠菜、蕨菜、蹄盖蕨、榨菜、黄花菜、芥菜、龙牙楤木、大叶芹、桔梗等。

1.8 林花模式

在林下培育种植花卉苗木,充分利用林下空地及资源的种模式。可以配置的花灌木有天目琼花、金银花、珍珠梅、剪秋萝、翠雀、平枝栒子、百合、鸢尾、大花杓兰、石斛、卷丹、金线莲等。通过精心设计,还可以形成引人入胜的景观,经营森林游憩、养生等生态项目。

1.9 林草模式

在郁闭度0.8以下的林地,间种一些优质牧草,可出售鲜饲草,也可放养畜禽。

1.10 林菌复合模式

对于密植的林分,冠层茂密,光合作用强烈,造成林地氧气充足、湿度大、光照暗的林地环境,特别适合培育食用菌,诸如杏鲍菇、金针菇、榆黄菇、灰树花、黑皮鸡枞菌、平菇、香菇等。利用森林抚育的下脚料,经过粉碎作为种植食用菌的主要原料,然后以用过的菌棒经过处理作为肥料用于林地生物循环。

通过从生态结构、资源利用特点、操作便利性、副效应等方面分析近年国内主要林下经济模式的优劣。可以看到,林药模式基本上没有种间矛盾,作为林业发展与中药材生产相结合的产物,林药模式迅速获得经济收益,避免了单纯林业产业周期过长的弊端,可以通过以短养长,将林业生态建设与绿色中药材生产融为一体,最终实现生态林业和现代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盖州地区属于“关药”的优势产区,因此发展林药复合经营是最为适宜的林下经济模式。

2 林下药材品种

2.1 人参

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之一。其生长的最高温度不超过35℃,最适宜的温度为20~25℃,需避免正午阳光的直射,因此人参主要生长于郁闭度为0.7~0.8的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下。

在东北人参产区,药材产品分为若干等级,人工栽培的为“园参”;野生人参为“山参”;播种在野生环境中自然生长的又称“林下参”,东北地区习惯上称为“籽海”。多于秋季采挖,洗净;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鲜根以针扎孔,用糖水浸后晒干,称“糖参”;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蒸制后,干燥,称“红参”。

人参的人工种植可以选择夏播在7~8月果实成熟时,采下立即播种;秋播在11月;春播在4月上、中旬。人参一般在种植5~6年左右可以采收,但作为“山参”来说,则是年份越久,药效和价值价格越高。

另外人参已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按照2009年5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GB/T 18765-2008)《野山参鉴定及分等质量》,林下参就是野山参,若对所属林地进行封禁,可望在仿野生栽植12~30年后,获得丰厚的野山参收益。

如果在此地培育林下参(野山参),品种为二马牙,生长年限15年,单株重量7.5g,播种20000株,保留1000株,市场价680元/株,68万元,扣除材料人力成本15万元,平均年收益3.5万元/亩。

2.2 淫羊藿

淫羊藿是常用中药,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滋阴补阳,壮阳强身。种植淫羊藿应该选择相对阴湿的立地环境,一般要求坡度小于35度,土壤以微酸性的林下腐殖土、黑壤土、黑沙壤土为佳,适宜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及果树经济林下人工栽植。

确定于郁闭度0.5~0.8的阔叶林下,按株距10cm,行距60cm,开沟深15cm,将种栽(带饱满越冬芽的1年或带部分2年生根茎)横向摆放于沟内,埋严,踩实的仿生栽培和野生分布区的抚育管理模式。依据淫羊藿的生产发育规律和有效成分积累规律, 刚入秋时淫羊藿发育最好,有效药用成分积累达到最高值,药效最强,此时为最佳采收期。确定最佳采收期为8月下旬—初霜期前,连续采收12~15年,进行更新种植。2年后的淫羊藿便可采收,淫羊藿可连续采收,但采收几年后,常会消弱淫羊藿的植株生长发育,减少其越冬芽及来年的新叶产量,同时降低总黄酮、淫羊藿苷的积累。所以经过数年不间断采收,应该换地块轮作。

淫羊藿 20元/kg,亩产300kg/年,每亩年收益0.6万。

2.3 细辛

细辛是马兜铃科细辛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著名道地性药材“关药”的主要成员,原产于东北地区森林环境。闻名遐迩的辽细辛传统上要求全草入药,因此采收期为生物量最高的夏季。细辛属于辛温解表药,性温味辛,归肺、心、肾经,能够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

细辛喜含腐殖质丰富、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以山地棕壤和森林腐殖质土为更好。栽培细辛应选择地势平坦的阔叶林的林缘、林间空地,保证透光率在50%以上。所考察地块正好处在辽细辛的道地中心产区,因此生产辽细辛这个“关药”名品,应该是稳妥之举。

辽细辛91元/kg,亩产360kg/第四年,每亩年收益0.82万元。

3 林药间作优势和可行性

总之,林药复合经营效益明显。首先,林药复合经营能避免严重水土流失、缓解土壤侵蚀,迅速增加植物多样性,从而有利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次,以短养长,能够克服林木生产周期长、收益慢的缺点,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低产次生阔叶林中种植细辛,曾有创利润为对照区12倍的先例。第三,林药复合经营将传统林业纳入产业化经营,生产形式走向集约化,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投入,客观上可以吸纳更多社会剩余劳动力,为林区人民致富拓展了新途径。

由于盖州地区本来就是以上三种药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这是当地林药间作栽培能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也是药材道地性的保证。山参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此林地栽培的主要半生物种。但考虑到栽培周期较长,可选择淫羊藿和细辛这2个经济效益较快的产品,其中淫羊藿还可以连续采收。另外山参和淫羊藿需要郁闭度较高的林下,而细辛则需要一定的透光率,因此,将山参和淫羊藿栽种在林下,而细辛在林缘,提高了林地的利用率。

2016-07-27

任建武(1967-),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生物技术与森林资源利用研究,E-mail: jianwur@163.com。

S759.82

B

DOI.:10.13268/j.cnki.fbsic.2016.06.020

猜你喜欢

林地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药材价格企稳回落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图片新闻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
林地流转模式的选择机理及其政策启示
吉林省林地动态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