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原文化背景下的哈萨克族“黑走马”研究

2016-02-04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走马哈萨克族乐器

李 莉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草原文化背景下的哈萨克族“黑走马”研究

李 莉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草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古代起代代相承生活在草原上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哈萨克族是一个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以草原文化为依托,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马文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本文以草原文化为依托,以“马文化”为线索,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以及文化变迁三个不同视角对哈萨克族“黑走马”进行了分析、阐释。

草原文化;哈萨克族;黑走马

“草原文化是世代生息在草原上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与文学艺术等。”[1]草原文化绵延流长、世代相承,在广阔的欧亚大陆草原上,特定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不同时代、不同族群的人们以游牧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历经漫长历史时期的沉淀、演变、融合,形成了历史积垫深厚、内涵独特的草原文化。世代生息在草原上的人们与其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建立了极其深厚的感情,他们崇尚自然,相信万物皆有灵性,“以自然为本”“天人合一”是其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秉承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理念,依托草原恩赐于人类的宝贵资源,各个部族、民族在草原上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古代先民,依托草原上种类繁多的植物为食草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开始驯养这些食草动物,主要包括马、羊、牛、骆驼等,使其变为家畜。尤其是马在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既可当家畜饲养,又可作为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人类移动的速度,促进了游牧人之间以及游牧人与外界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游牧民族在与农耕民族的大规模战争中频频取胜,与其拥有大批良驹、骁勇善战的骑兵以及之后出现的马车、马拉战车等都不无关系。因此在驯养马的过程中,人们逐步掌握了马的相关知识,衍生出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马文化”。

古代的哈萨克部族游牧在欧亚草原的广大地区,其历史悠久,“起源于乌孙、康居、奄蔡的部落联盟,并混有塞种、大月氏之民”[2]。据《史记》记载:哈萨克族先民,乌孙“行国,随畜”;大月氏“行国也,随畜移徙”;康居“行国”;奄蔡“行国”。[3]各部族最终融合为一个民族——哈萨克族。从以上《史记》的记述可见哈萨克族先民就是以牧业经济为主体的,因此哈萨克人与马也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感情。其谚语中说:“马是我们的翅膀,诗歌是我们的心灵。”“马文化”渗透于哈萨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马鞍、马鞭、马奶酒、熏马肉马肠等物质文化,还有关于马的传说、诗歌、音乐等非物质文化,深植于哈萨克族以草原文化为依托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中。 “黑走马”就是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

“黑走马”,哈萨克语称为“喀拉角勒嘎”,主要指一种传统的哈萨克族舞蹈,舞蹈的核心动作是模仿“黑走马”。要领为双腿前后交叉、屈膝,重心下降,上身保持直立,形似坐于马上,身体随着音乐前俯后仰,同时前后动肩、扭臂、翻腕,舞蹈时舞者通常两两相对。舞蹈进入高潮还有舞者(多为男性)躺倒在地,以背为其支点,双脚为动力,双手继续做翻腕动作,不断原地旋转着舞蹈,舞蹈中多以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伴奏。“黑走马”是哈萨克族最为喜爱的舞蹈之一,在各种聚会及仪式场合中哈萨克族都会跳起欢快的“黑走马”,将气氛推向高潮。

当前,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文明以强劲的力量冲击着传统文化。人们的生活理念、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这一潮流也影响到了哈萨克族。一部分哈萨克族已经不再以游牧生活为主(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有些进入城市生活,与其他人一样过着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有些哈萨克族响应国家号召依据相关政策,过起了定居、半定居生活;还有一部分牧民仍然过着传统的放牧生活。众多哈萨克族生活方式的改变致使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尤其是生活在城市及城镇的哈萨克族绝大多数在更多方面接受现代文明,而对于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但“黑走马”是一个例外,它广泛流传于所有哈萨克族中,而且逐渐成为哈萨克族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一,甚至被看作是哈萨克族的一个文化符号,被更多的其他各民族人民所了解与接受。究竟其魅力何在?又传达了怎样的民族文化信息与内涵?以下本文将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文化变迁三个方面对“黑走马”进行阐释。

一、从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角分析,“黑走马” 承载、体现了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哈萨克族是我国著名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乌孙、康居、奄蔡的部落联盟,并混有塞种、大月氏及匈奴之民,其先民就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牧放的牲畜主要有马、牛、羊、骆驼,其中马最为有名。在我国古代就把哈萨克马称为“神马”“天马”“西极”,享有很高的声誉。据史籍记载,乌孙产马,月氏产马,康居亦出好马,大宛更是“多善马”[4]《史记》记载,汉武帝“得乌孙马,好,名‘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由此可见,从古代起游牧的各部族就拥有大量体格健壮的良种马。在游牧生产过程中,放牧、转场、日常生活一年四季也时时处处都离不开马,“晏会以牛马驼为,马潼为酒”。[5]哈萨克族是一个十分重视礼仪的一个民族,其人生的几大礼仪及重要时刻如割礼、婚礼、葬礼过程中也都渗透着“马文化”。在割礼前,即将举行割礼的小男孩要有“骑马礼”。婚礼中,男方给女方的嫁妆中一定有好马,招待客人之时马肉是必不可少的美食,婚礼过程中跳“黑走马”,还要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等活动。葬礼中“死者如果是男性,就将其生前乘骑的马的马尾马鬃梳成辫或剪去马尾马鬃,这种马叫‘托力阿特’,任何人不得乘骑。去死者坟上祭祀时,由死者子女或近亲牵着一起上坟。转场搬家时,备上死者生前用的马鞍,并将死者生前用的衣物等放在马背上,挂上死者的马鞭,绑上致哀的旗子,由死者的妻子或儿女领着搬迁。”[6]同时哈萨克族众多的娱乐活动也离不开马,如赛马、姑娘追、叼羊、马上脚力、走马赛等都是在马上举行的。哈萨克人认为最为贵重的马是赛马和走马,而走马又是在其生产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因此对其珍爱的程度又更胜一筹。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哈萨克族与马朝夕相处,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于是将马的形象内化于其民族文化中,形成了厚重的“马文化”,“黑走马”作为“马文化”极具代表性的内容,承载、体现了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二、从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视角分析,“黑走马”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从舞蹈动作分析

“黑走马”的舞蹈动作并不复杂,可分解为两个基本动作,第一即为双腿前后交叉,屈膝,上身直立。这一动作生动地描绘出人坐于马上的静态形态。第二即为身体随着音乐前俯后仰,同时前后动肩、扭臂、翻腕。这一部分动作则体现了马在运动时居于马上的人的状态,以及拉缰绳的形态、随马运动的前仰后合等。由此可见,“黑走马”的舞蹈源于哈萨克族自古以来传统的游牧生活,在哈萨克族舞蹈中,前后动肩、扭臂、翻腕是其舞蹈中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语汇,几个舞蹈动作就淋漓尽致地描绘、展示了哈萨克族“马背上的民族”的特性。虽然现实的游牧生活不光有表面看到的悠然自得,更多与之相伴的是颠沛流离的状态,其中的辛苦只有真正的牧人才会有所体会。但舞蹈的情绪却是欢快的,充分展现了哈萨克族人民不畏艰难、坚韧、豪爽、乐观的精神。

(二)从伴奏乐器分析

“黑走马”的伴奏乐器通常是哈萨克族的传统乐器“冬不拉”,是一种有两根羊肠弦张在梨形或铲形共鸣箱和一根细长琴杆连就的琴体之上,品位用塑料细线缠绕的乐器,一般定弦为(D-G)或(C-G),常规音域为(D-d¹)或(C-c¹),演奏时用左手指按弦,五指根据品位、音高上下左右滑动,用右手四指向下扫弹,大拇指向上挑,这样一上一下地按一定的节奏型反复演奏。冬不拉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乐器,在哈萨克族中有众多关于冬不拉的传说,它的流传也最为广泛。每一个哈萨克家庭都有冬不拉,绝大部分哈萨克族会演奏冬不拉,并且在各种时刻如聚会、各种人生礼仪中弹唱,阿肯们演唱阿依特斯等都需要拿它做伴奏乐器。但它又与众不同,因为它蕴含着哈萨克族深厚的历史积淀,在历史上,哈萨克族还有很多其他的乐器,但流传至今且被大多数人能演奏的乐器只有这一件,因此它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记忆,而当今现实也印证冬不拉在哈萨克族的很多史诗、传统、传说等的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冬不拉作为“黑走马”的伴奏乐器,既使舞蹈更具韵律感,其独特的音色也使舞蹈更具哈萨克民族气息。

三、从文化变迁的视角分析,“黑走马”既保留了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又与现代社会音乐文化发生了交集

文化的演变和演进过程被称之为“文化变迁”。文化变迁在各种类型的文化中都普遍存在,而且当今社会传媒手段愈来愈发达,广播、卫星电视、手机及网络等在全球的普遍覆盖,使得各种流行元素都会迅速在全球兴起。目前,在音乐文化领域中流行音乐是受众最为广泛的,这一因素也影响到了哈萨克族,尤其是其中年轻的群体。很多年轻人逐渐脱离了哈萨克族传统的游牧生活,走入了城镇及城市,流行音乐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某些浸透在血液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也仍然对他们有巨大的影响。譬如在城镇及城市的哈萨克族中,已很难见到完全按照传统仪式举行的婚礼,其中伴随传统婚礼的众多习俗歌更是鲜有所闻,越来越多的新人选择在酒店举行几乎全西式的婚礼,但在婚礼的进行中,“黑走马”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往往安排在婚礼的最高潮部分,所有人在这一刻都随着欢快的音乐尽情舞蹈,尽显草原民族的本色。但当你认真回味现在的“黑走马”时,会发现它已加入了当今众多的流行元素。首先,伴奏乐器发生了变化,由最初单一的冬不拉变成了现今以冬不拉为主,加入了众多电声乐器的形式,其整体感觉既有现代感,又具民族性。其次,其表演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哈萨克族传统“黑走马”主要是指舞蹈,伴奏乐器用冬不拉。但现在有些音乐人在“黑走马”的伴奏旋律之下填写了歌词,歌词有哈萨克语版与汉语版,还有些歌手在演唱时加入了呼麦的形式。而且现今再跳“黑走马”,更多时候是有乐器伴奏有人声伴唱。由此可见,今时之“黑走马”已非往日之“黑走马”,它已与现代音乐文化发生了交集。

哈萨克族文化深植于草原文化的沃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草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黑走马” 是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新时期哈萨克族音乐文化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它既保留了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又吸收了当今社会的流行元素,彰显了哈萨克族游牧民族的个性,展示了哈萨克族对待文化开放的态度。

[1]宝力格.草原文化概论[M].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2]苏北海.哈萨克族先民与匈奴的关系[M].新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3]司马迁.史记卷123《大宛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班固.汉书卷96《西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苗普生.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之《新疆图志》卷16[M].北京:线装书局,2006.

[6]贾合甫·米尔扎汗著,纳比坚穆哈穆德罕,何星亮译.哈萨克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G03

A

本文系2013年度新疆师范大学中亚研究基地资助项目“哈萨克族婚礼习俗仪式歌研究”(项目编号:040913C03)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莉(1978-),女,山东龙口,硕士,讲师,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

猜你喜欢

走马哈萨克族乐器
学乐器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写作教学中融入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策略研究
哈萨克族小学生识字策略探究
乐器
走马风化学成分的研究
走马胎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走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