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孔子德育思想
——以《论语》为文本

2016-02-04谭维娜

山西青年 2016年14期
关键词:德育思想论语孔子

谭维娜

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陕西 西安 710021



浅述孔子德育思想
——以《论语》为文本

谭维娜*

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论语》是记载孔子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最全面的资料,对孔子德育思想作了细致的记载。研究孔子的德育思想应该从《论语》入手,通过细致分析“仁”、“礼”及“仁”“礼”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孔子德育思想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孔子;《论语》;德育思想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德育思想,他构建了一整套的道德范畴,这些道德规范,都有核心的价值观作为基础,分别是作为内心德性标准的“仁”以及作为外在行为规范的“礼”。

一、内在道德情感的教育——“仁”的教育

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内心道德标准中,“仁”是道德的统领,同时也是孔子德育的核心内容。孔子对“仁”的解释可以归结为三类,分别是: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为仁之本。

(一)仁者爱人

仁,亲也,从人,从二。单从字体结构上看,仁是用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而“仁,亲也”表明,人与人之间要做到相亲相爱,是仁的表现。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1]仁者之所以与普通人不同,在于他们心里的意念。仁者充满慈爱之心,心中博爱;具有大智慧和人格魅力;是善良的人。仁者慈爱、礼敬他人,他人也会用同样的方式给予反馈。仁者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立得住;想要自己行得通,同时也要别人行得通。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仁者的重要素质。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这句话是人与人之间能够互敬互爱的重要原则。“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2]每个人都想为自身谋求发展,于此同时,也要尽力帮助他人得到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以自我为先,阻碍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宽容心态,是“仁”的标准,是《论语》中对“仁者爱人”的鲜明表现。

(二)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2]

克己复礼,要分为两个层面来看,分别为克己、复礼。克己就是约束自己,不仅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更要约束内心的邪念。孔子对克己的内容也做出了大致说明,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2]意思是,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稳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

孔子要求的“复礼”指的是周礼,要求复的是道德规范,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勿”就可以看出,孔子强调的礼涉及每个人的道德修养,视、听、言、动,生活的各个细节都要符合礼的要求。一切都要按照礼的要求做,这就是仁。

(三)孝悌为仁之本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由此可见,孔子要求在学习知识之前要先尽孝道,这正好证明了“孝”在孔子心中地位之高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君子专心致力在根本上。根本树立了,道也就由此而生。孝悌,是仁的根本。

二、外在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礼”的教育

“礼”是孔子德育思想中仅次于“仁”的理念,这里的“礼”指的是周礼,包括道德、礼仪、行为习惯等多种要素。在上文中我们也指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说明,孔子强调个人的生活习惯,行为修养都要符合“礼”的要求,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渗透在行为习惯中。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2],孔子在重视文化教育的基础上,还强调个人要在礼仪方面加强自身修养建设,重视人格的完善。指出,不仅要有文化知识做基础,更要健全自身的人格修养,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仁”的教育与“礼”的教育的关系

仁和礼都是指向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而仁是处理这些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人格与价值追求,礼则是处理这些关系的规范和准则。[3]正所谓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孔子就为如何实现礼提供了价值依据,礼是仁的具体内容,二者相互包含,相互构成,在做到礼的同时,也就达到了仁的标准。仁礼结合是道德上的自觉和行为上的自控,不仅要求人们将在道德认知上高度自觉,还要求人们在道德践行上高度自控。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杨逢彬.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47.

[2]杨伯峻,杨逢彬.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14,150,56,106,160,3,1,33,5,10,9,72,112.

[3]赖志凌,王江武.从《论语》中仁对礼的建构看孔子的仁礼关系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3.

*作者简介:谭维娜(1989-),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工业大学,2014级思政部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4-0115-01

猜你喜欢

德育思想论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借鉴儒家德育思想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中职校德育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模式研究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