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张志公先生的语文教育新思潮

2016-02-04原冰霄

山西青年 2016年14期
关键词:新理念民族创新

原冰霄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 焦作 454981



浅谈张志公先生的语文教育新思潮

原冰霄*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焦作454981

摘要:张志公,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他与叶圣陶、吕叔湘二人并称为语文教育界的“三老”,是我国20世纪语文教育界公认的泰斗级大师。张志公先生以一名资深语文教育家的身份,经过长期地对语文教育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得出了一系列的关于语文教育的改革方法与政策,这些方法和政策不仅具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而且还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具有着鲜明的超前发展意识。

关键词:张志公;新理念;民族;创新

一、语文教育的性质

(一)语文教育的科学化

所谓语文教育的科学化,简而言之就是指,在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对语文教学的规律有清楚的认识,并时刻按照这一规律进行教学。这一观点是张志公先生在对语文教育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尤为推崇的一点。他也曾明确地提出,科学化是改革语文教育的核心部分,它具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必然性,它代表着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的发展给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所必需的条件。当我们在对语文教育的科学化特征进行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要学会根据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潜藏的规律性,进行认真地研究和仔细的探索。如若想要更好的获得新的语文教学规律,我们必须要把前人的教法仔细研究、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性,然后结合当下的教育教学发展趋势来有所取用。

(二)语文教育的现代化

关于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提出,张志公先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史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不但是时代发展下语文教育的新兴产物,更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还是语文教学自身理论建构的必备条件。语文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涉及到教学方方面面的实战型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师资队伍都要紧密地跟随着时代的发展步伐,主动积极地将语文教育的每一点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接轨,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实现语文教育的现代化。

(三)语文教育的致用化

语文教育的致用化就是指,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着重强调和体现出语文教育学以致用的目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语文教师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自己的教学过程与自己的教学目标没有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接收到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设定。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从根本入手,端正教育思想、遵循教育规律,从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问题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进行行之有效的改善。

简单来说,语文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和致用化,是当下语文教育改革过程中首要问题,和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这三点,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科学化是改革的核心,现代化是改革手段,致用化是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语文教育的性质、目的、和根本原则

(一)语文教育的性质

1.在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地揭示语文工具性的丰富内涵

早在1948年,张志公先生在其学术著作《语文的发生和初期语言的发展》中,从语言发生的角度明确的指出:“语言不过是人类的工具之一,只要人类的大脑能够发现这一工具,那么他必然会将其使用,而且因为生存的需要非用不可。1963年张志公先生在《说工具》一文中,给语文的工具性做了一个明确的界定,他认为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和思想学习的一个重要媒介手段,人类如果想要更好地学习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就必须要使用语言,通过语言不仅能够学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更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完成各项工作。

2.与生产工具和其他学科相比,突出语文教育工具性的本质特点

同样作为工具,语文的工具性与其他类型的工具存在着鲜明的差异,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第一、两者的作用不同,生产工具是用于生产一定的物质材料的,可语文并不能够用于生产,它只是人们用来交流思维和思想的工具。第二、两者所面临的对象也是不同的,生产工具它面临的对象与其之间是分开而语的,但语文工具就不同了,两者之间是有着不可划分的细微联系。

(二)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

对于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目的历来都是众说纷纭,各持己见。张志公先生针对这一现象曾有过一段极为精辟的论说,他明确的提出了语文教育目的的三个“不在于”:即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大量的交给学生有关自然或者是有关社会的知识,这些知识点是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来承办的;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交给学生太多的文学理论知识或者是文学创作技能,因为简单就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只是简单地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报纸。能够简单的完成不同类型文体的写作;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还不在于教给学生过多的政治理论思想观念,因为这是政治课要做的功课。

(三)语文教育的根本原则

在对语文教育的原则的具体阐述过程中,张志公先生始终都提倡着“文道统一”的原则,所谓文道统一就是指在进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关注语文这一学科自身所具备的工具性,对其背后所涵盖的道理也须有深刻的认识与见解。在进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不仅包括了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这一交际工具,更要让其明白语言背后蕴含的人文性知识背景。

三、张志公先生语文教学新理念

(一)阅读训练观

关于阅读,张志公先生曾明确的提出建立“我们自己的阅读”的观念,他认为,就从阅读本身来谈,它就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通过阅读我们所获取到的不仅仅是思想情感上的影响,还包括了心灵上的美的熏陶。阅读带给我们所需要的多种多样的知识,让我们在精神上得到最大化的享受与充实。

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阅读教学担任着语言教育、知识教育、思想教育、思维训练等几个方面的重任。这一观点的提出就严格要求我们教师在给学生上阅读课时,要将这一系列的目标通过切实的实践很好地体现在教学活动当中。

为了更好地将阅读教学训练的效果体现出来,张志公先生有一套传统的阅读训练的规律:(1)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汉字与阅读的关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地意识到汉字与阅读之间的微妙关系,应该充分地利用汉字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有利因素。在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常常会因为生僻汉字而望而却步,教师和家长常常会因此而忽视和小看了学生的阅读量。其实针对这一情况的出现,早已有科学的方法做出了合理的解释:根据科学研究统计,得出结论在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学生如果能够熟练的掌握了常用的2000个汉字,便可轻松地覆盖住一般读物的90%的词汇量。3000字可以覆盖95%,3500字则可以覆盖99%。从以上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汉字的量并没有给阅读带来实质性的障碍,因此张志公先生做出结论,他指出之所以有许多的中学生甚至是大学生在以后的工作或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阅读量远远不够实际的运用,其根本原因并非所学的字不够,其本质原因是因为其阅读能力的缺失,要想彻底摆脱掉类似情况的出现,我们必须要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有效训练。(2)扬长避短的阅读能力训练观:由于汉字在阅读过程中担任着根本和实质性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会学生适当地去扬长避短。所谓避短就是根据学生的识字量而言的,对于学生识字量的学习和积累,教师必须要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去加以防范。在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巩固和加强好学生的基本识字量是尤其关键的,绝对不可以让学生因为汉字的难以记忆而进一步剥夺和打消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要教导学生学会根据上下语境间的关系来猜出文章想要表达的含义,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语文工具书、字典、词典等。关于阅读书籍的选定,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这些书籍的选列并非一定要根据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标准,教师可以结合着自己的单元教学内容来进行推荐。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课堂之上的学习是有趣和精彩的,那么课下延伸性的学习和探索也将会是充满吸引力的。

(二)写作训练观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一样,是语文教学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十分复杂且艰难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张志公先生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态度与习惯:学生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十分不好的态度:一是不喜欢写作文,而且从心底里害怕写作文;二是对待写作文的态度是草率、马虎、不严肃认真的。会出现这两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每一条都是值得教师去推敲和改进的。教师必须时刻怀抱着一个明确的评价学生作文的尺度来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而且这一尺度必须严格符合每一阶段的作文教学的目标,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点为最终目标。再者,教师在出命题作文的过程中。(二)、扎实抓好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在开展写作训练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的问题就是学生基本功的练习。张志公先生认为,在写作训练之初,字、句、篇章的有效练习对今后的写作是很有帮助。其一,字的训练,在读书写作的过程中,凡读书有困难,写作文笔不通顺的现象出现,大多数都是被一个难题困住了,那就是认识的字太少,不够用,因而才导致学生抓耳挠腮。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学生的识字量,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左右逢源。其二,句的训练,学生的句理表达能力是学生思维和逻辑能力的最好体现。学生的思维逻辑不清晰,写出来的句子间肯定没有很好地衔接。因而写出来的文章常常会出现读不下去的困窘。为了能够有效地避开类似现象的出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强化练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好词好句,一定要通过细心的讲授,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句子的含义,以及句与句之间包含的内在联系。

综上所诉,我们不难看出张志公先生对于语文教学以及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是有着密切的关注和重大的建树的。他从最基本的角度出发重新阐述了语文的民族性、科学性、现代化、以及语文教育的致用性。根据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提出来自己的观点和相应的解决办法。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身为教师的我们要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认知水平,积极有效地吸收张志公先生针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每条建议,使之同自己的自身情况相结合、相适应、创造出更加新颖且行而有效的方法来更好地建设我们的语文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张志公文集》[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2]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

[3]施平.《论张志公语文学科性质的思想》[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

[4]张红顺.《中国现当代语文教育的拓荒与探索》[J].广西师范大学,1995.

[5]曾洁.《关于语文教学本体的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2001.

[6]傅金丽.《培养高中生自主阅读能力的》[J].沈阳师范大学,2007.

[7]杨予平.《试论师范生语文素质教育》[J].平原学师范学院,2004.

[8]余昊东.《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实践》[J].云南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原冰霄(1993-),女,汉族,河南焦作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4-0050-02

猜你喜欢

新理念民族创新
我们的民族
新理念实干 高质量作为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现代调解的新理念与新思维
多元民族
国外兴起长寿新理念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新理念下再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