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清照与陶渊明诗词中酒的意象*

2016-02-04郭婉蕴

山西青年 2016年14期
关键词:李清照陶渊明诗词

郭婉蕴

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论李清照与陶渊明诗词中酒的意象*

郭婉蕴

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中国文人大都崇尚诗酒人生,李清照与陶渊明,分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以诗酒著称的几位诗人之一,他们之间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却都爱酒,他们的每首作品都有着诗酒话人生的真意,不管是借酒消愁也好,借酒祝乐也罢,酒是他们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他们在诗词中也喜欢用酒这个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本文主要从他们的诗词中探讨这两位嗜酒文人精神内涵的异同。

关键词:李清照;陶渊明;诗词;酒

一、李清照词中酒的意象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从她现存的45首词作来看,竟有23首涉及饮酒,占总词量一半之多。李清照引酒入词,借酒抒情,表现自我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我们从其中不仅可以读出她的天真烂漫,也能看到她的孤独寂寞,还能看到她的苦痛之愁。这一切情感的变化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其个人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早期家庭生活条件优裕,教育开明宽松,于是她饱读诗书,较少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造就了她率性自然的风格,使得她这一阶段的词作语言轻松活泼,主要表现其快乐与闲适的生活。这可以通过她的酒词反映出来,例如: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作者醉酒醉得逍遥自在,找不到回家的路,误入了荷池,惊起了鸟儿词中充分体现出李清照性情中真实的一面,整首词充溢着活泼、欢愉的情趣。又如另外一首: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其二)

作者看见风雨起,酒意一来就喝上了,早上刚醒,丫鬟来卷帘子,不关心别的,却只为“雨抒风骤”、“绿肥红瘦”。足以看出词人对花的惋惜和为花而醉,体现了其纯净的心灵和娇憨的小女儿情态。

李清照在她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与赵明诚志同道合,生活舒心顺意,但是好景不长,赵明诚结婚不久就要外出求学,李清照不得不与丈夫分离,于是便将一腔相思之情寄予酒,借酒来减轻自己的孤独寂寞。此时的词作便多了一丝淡淡的忧愁,例如: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柳。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诉衷肠》)

酒在这时对李清照而言已成为她的伴侣,深夜醉酒,迟迟没有卸妆,对丈夫的相思,造成李清照的独处时的寂寞。又如: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需闭。宠柳娇花寒食近,

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愁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垂帘四面,

玉栏杆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

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念奴娇`春情》)

这首怀人之作的对象便是作者的丈夫赵明诚,作者醒来后的先是觉得景色萧条,想通过作词排解心中的苦闷,却又招来闲愁,本来是想倚栏杆的,此时栏杆也懒得倚靠,被子变冷了,香炉中的香也已烧尽。总之作者酒醒之后,一切都觉得无聊,原因就在于丈夫在别处,充分显示出作者想要借酒来表达闺中孤寂的幽怨,酒成了她缓释心中忧愁的一味良药。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宋氏南渡,这一系列人生命运的剧变,彻底改变了李清照的生活,特别是赵明诚的死,给了她沉重的打击。经历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李清照更是把酒当成了心灵的慰藉,不过这时的酒,更多包含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对苦难的斗争,不再一味的把心思全部沉浸在闺阁的哀乐上。这时的词作如: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

重重灾难使得李清照一个弱女子孤独无依,只有借酒来自勉,自励。作为一位坚强,豪放的女子,她将自己的身世、感情融入酒中,渗透进词里的每一个字。

李清照的一生都未离开过酒,她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命运变迁结合在一起,酒不仅是词人心中情感的寄托,更是她的心理写照,酒这一意象在李清照的词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美。

二、陶渊明诗歌中酒的意象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将酒这一意象融入诗中的诗人,平生嗜酒,且一饮必醉,从他现存的一百四十二首陶诗中,提到酒的就有五六十首,并且他还作了《饮酒》组诗,由此可见,酒对陶渊明的人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陶渊明生活在一个阶级矛盾非常尖锐的时代,少年时家境败落,而当时社会又非常重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所以他很难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他于二十九岁进入官场,曾出任江州司马,镇军参军,彭泽令等,都是一些官职较低的职位。他早年所作的诗篇便强烈表现出对当时世俗社会的憎恶之情,如: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饮酒十三》)

这首诗以醉者同醒者做比较,表现出两种对人生不同的态度,在对比中,诗人愿醉而不愿醒,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心中的激愤之情。

陶渊明出仕时看到黑暗腐朽的社会,满腔抱负得不到施展,正直孤傲的性格使他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毅然辞职不再为官。他人生的这一阶段便有了借酒寓言的诗作,例如: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扶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饮酒》其八)

诗人松树旁饮酒,看到东园里的青松在凝霜前后的境遇,本是非常普通的自然现象,却使诗人联想到了门阀士族统治下社会黑暗的现实,表达了自己归隐乡间的愿望。

陶渊明在归隐田园后,过着怡然自得,诗酒自娱的生活,这个时候他的生活仍然离不开酒,例如: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其一)

诗人居住在偏僻遥远的乡村,不与外界互相往来,他高兴地自斟自酌,采摘自己园中种的果实来吃。没了尘世的喧闹和烦扰,生活自在又自得。陶渊明这一时期的饮酒诗中还有不少表达与乡邻朋友之间真挚情谊的诗作,如: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移居其二》)

诗人有酒招引邻人,没有官僚阶层之间邀请拜会的虚礼,语言纯粹质朴,生动地写出了其与友人之间兴致勃勃、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陶渊明晚年的躬耕生活困苦潦倒,精神上的痛苦,只好通过饮酒赋诗来排解。例如: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咏贫士其二》)

这首诗便是陶渊明晚年饥寒交迫生活的真实反映,这时酒便成了他的心灵寄托,诗人渴望在沉醉中求得片刻的快乐。

陶渊明的咏酒诗与他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是分不开的。酒对陶渊明的诗歌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诗人悲时饮,喜时亦饮,借酒言志,既有愤世嫉俗的情感,又有怡然自得的情怀。

三、李清照与陶渊明诗词中酒意象的同与不同

李清照和陶渊明作品中涉及酒的词作大约占总数的一半,两人都是借酒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李清照作为一位大家闺秀,没有受到封建礼教对女子情感的束缚,她的酒词大胆吐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如:

暖雨清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萁,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蝶恋花》

读者可以从中读到饱满而真挚的感情。体现出她词作特有的抒写心理细腻,敏感的特点。陶渊明则用酒来追求心灵中的一片净土,在酒中可以摆脱一切名利的束缚,回归本真,例如: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欢。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恋,酒中有深味。(《饮酒》十四首)

陶渊明在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他与酒融为一体,表现出自我情感之真。这是两位作家词作中的相同之处。

总而言之,李清照和陶渊明的词作中都充满浓浓的酒意,这与他们的人生态度,审美趣味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清照由于生活环境宽松,不受社会礼教束缚,借酒来表达情感便酣畅淋漓,使我们看到一位真实的古代才女的形象。陶渊明浓重的政治情结使他总要借酒来对政治现实发表意见,所以表现的较为隐晦,将酒融入自己的诗文中,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1]褚斌杰等编.李清照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4.

[2]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评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舒红霞.宋代女性文学审美论[J].陕西师范大学,2000.

[6]周广友.陶渊明的性情说[J].首都师范大学,2006.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4-0025-02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语言学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JSJYLX-029);南阳师范学院stp项目;南阳师范学院spcp项目。

猜你喜欢

李清照陶渊明诗词
你好,陶渊明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如梦令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