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核心作用

2016-02-03庾庆华袁丽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高校教师

庾庆华 袁丽霞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高校的基本任务和国家战略需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中存在的问题,着重强调高校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中作用和地位。从高校教师应注重教学,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和改善师生间关系等方面展开讨论,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作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科研训练;高校教师;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67-02

实现创新的关键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要求高校对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由全面发展人才转变为创新型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把创新精神作为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重要素质[1]。而在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科研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SRT)是高校针对在校本科生开展的科学研究训练项目,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一项课堂外科学研究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2]。对学生而言,收获的不只是科研成果,更是珍贵的系统的科研训练和成长经历[3]。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保证。然后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由于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压力大等原因,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中,阻碍了创新性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本文就如何充分挖掘并发挥高校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展开讨论。

一、教师应重视教学,形成教学和科研相长的模式

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是高校教师的第一职务。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重研究、轻教学的现状,导致大量教师认为其可有可无,不影响其职称晋升,从而远离讲台,轻视教学工作。教师对于教学任务的敷衍影响其教学效果,导致学生听课效果差,进而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改变其局面需重视两个重要因素:高校管理制度和教师自身素养。

高校管理制度向科研的倾斜,不仅抢占教学资源,而且政策性的诱使高校教师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入科研中,从而忽视教学工作。目前高校职称晋升制度和工资收入都与科研工作密切相关,而教学质量却经常被忽略,难免迫使教师工作重心偏向科研。本质上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增长的两种教学活动。科研能够保证教学质量,使教师能够不断地把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书本之外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反之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阅读文献,深入分析的过程产生的新观点和新思维也是科研积累的过程,同时课堂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质疑又促使教师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认识到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两者并不冲突的本质,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在制度上做到科研和教学的平衡,才能真正的保证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师自身素养是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为人师者,不仅应有渊博的知识和孜孜的求知精神,更应注重自身修养。为人师者应先正其身而后育人。目前卑俗的快餐文化和利益化的社会环境导致教师心态的浮躁,进而影响学生趋于急成和追求功利性,严重污染创新性人才的成长的土壤。教学是一份良心活,教师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去培养学生,像是一晚冰凉的井水抚慰学生略显浮躁的心态。开展科研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过程中,平静的心态是成功的起始点。有意识的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重视教学工作,充分挖掘学生的求知欲,是教师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保障。

二、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发挥科研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

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保障环节,是我们教育制度改革摸索中的一个成功經验。科研训练能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索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是一种复杂的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扩充、修改和整理知识的活动过程。科学研究的最主要的两个特点就是探索性和创造新性。探索性主要是把未知的客观客观事实和现象变成已知的,把知之甚少变为知之甚多,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而创造性是从事前人从来未做过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技活动,发现新的自然现象,揭示新的自然规律,创造新的科学理论,发明新产品和新方法,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和灵魂。高校学生在开展科研训练中,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意识到科研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

科研往往是曲折的。研究者走的从来都不会是一条“找题目—建立假说—整理注释—撰写及修改研究报告”的直线进程,真实的研究过程是不断反复往返的[4]。科研训练能培养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甚至失败时,自己去探寻失败经验,开辟创新思维去解决难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完善健康的人格。

教师在开展科研训练中应亲自以身示范的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而不是简单让研究生指导本科学生开展已经立项的课题。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所说“做科学工作最使人感兴趣的,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恐怕不如说是问题的形成。正确地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教师应从提出问题、查阅文献、形成假说、构建方案到确立课题中充分细致到让学生意识到科研的乐趣和作用。如科学选题的第一原则就是创新性原则。树立创造性思维观念,去做前人或他人未曾研究过,或虽有研究但尚未解决,需要进一步探索、补充、修改的问题。这也正是钱学森关于教育的两点宝贵建议: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教师应从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作为出发点,在开展科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己意识到通过科研培养的创新思维在今后工作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三、加强师生间交流,消除师生隔阂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和学生在年龄和思想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差别,以及传统的师生关系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导致师生交流的隔阂,已成为创新性人才成长的藩篱。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在不断地改革探索中,但目前“填鸭式”的大班教学依然是高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需求,造成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土壤养分贫瘠。因此,加强师生间交流,有利于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培养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加强师生交流的必要因素。高校教师应多采用互动的教学形成,让讲台变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舞台,教师主动“走下讲台”,邀请学生主动“走上讲台”,教师应该由讲授者变为共同参与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互动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课后自己去查找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在课堂后去演绎解释。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于探索未知的强烈兴趣,创新思维能够得到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学生往往能给教师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反之促进教师创新思维的提高。因此,教学模式的改变对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同等重要,是相辅相成的重要因素。

四、教师应发挥教学改革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创新能力包含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前者是非智力因素,即强烈的求知欲、敏锐的创新意识、勇敢的开拓精神和坚定的科学态度等;后者主要是智力因素,包括逻辑方法和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及各种创新技能[5]。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学习已有的科技文明成果,注重对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急需创新,在教学改革中高教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充分发挥教师较高的素质和学术水平,促使教师热心教学,富有责任感,善于运用新方法、新手段进行创造性的教学。高校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专题和案列循循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科交叉培养,跨学科教育和综合化课程教学改革适应当今学科发展趋势,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此外,目前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更要求高教教师要积极走出国门,与国外教育和研究机构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应具备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和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承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4,22(2):123.

[2]陈坤杰,张伟林.大学生科研训练教程[M].安徽:合肥工業大学出版社,2010.

[3]Deng,D.,Xu,C.,Sun,P.,Wu,J.,Yan,C.,Hu,M.,Yan,N.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Z]. Nature,2014,(510):121-125.

[4]布斯,等,著.研究是一门艺术[M].陈美霞,俆华卿,许甘霖,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5]姚聪莉,任保平.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9):91-94.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高校教师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兼职行为规范化的路径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