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工程教育工程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6-02-03李会鹏王海彦封瑞江张健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工程能力培养

李会鹏 王海彦 封瑞江 张健

摘要:工程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阐述了工程能力的内涵和工程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从多方面探讨了工程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工程能力;高等工程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54-02

工程教育理念是近年来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理念,其强调在高等院校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工程实际、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成性。为了培养具有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6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2013年6月,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一致通过接纳我国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本文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阐述工程能力的内涵和结构,并就工程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探讨。

一、工程能力的内涵

工程能力是特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工程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实际本领和能量。工程能力的内涵包含: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思维判断与分析能力、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创造创新能力,还包括与工程相关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竞争意识、环保意识、经济意识、协作意识和道德意识等诸多方面。工程能力的内涵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深化与发展的。

二、工程能力的结构

美国工程院发表的《2020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报告指出,未来工程教育的毕业生应当具备以下11种能力:(1)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2)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3)有根据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4)有多学科团队协同工作的能力;(5)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6)有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了解;(7)有效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8)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9)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10)具有有关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11)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11种能力也是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对工程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评估标准。

2015年3月修订的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工程教育的毕业生提出如下12种工程能力要求:(1)工程知识;(2)问题分析;(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4)研究;(5)使用现代工具;(6)工程与社会;(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8)职业规范;(9)个人和团队;(10)沟通;(11)项目管理;(12)终身学习。这12条评估标准可认为是我国作为一名合格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与ABET提出的评估标准两者是大致相同的。

综上,工程能力结构可总结如图1所示。

三、工程能力培养途径

1.确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工程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类工程师。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定位、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准确地选择培养工程师的合适类型,确立真正体现面向工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使工程教育的任务由培养工程科学家向培养企业工程师转变。同时,应认识到高等工程教育所造就的尚不是卓越工程师,而只是卓越工程师的雏形,只有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才能成长为合格乃至卓越的工程师。

2.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交叉,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与行业企业发展联系紧密的工程类专业课程和前沿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和学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合作性实验。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序衔接,增强实践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应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的,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强调工程研究和综合性设计。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推广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和探索性实验等教学方法。

3.构建校企协同合作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校企联合培养与合作模式。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提出技术及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依托科研、人才培养优势,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不同的专业和专业方向。学校工程教学内容要依据企业的项目、技术进行开发,开设的实验实践项目要尽可能地贴近工程实际,同时要与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要从目前以校内实验、实践为主转变为校内外实践教育相结合,拓展校外实践教育空间,促进工程实践教育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贴近生产第一线,使学校产学研合作更具活力。

4.构设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加快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的有利保障。研究构设适应市场和行业企业要求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政策、制度、建设、管理与控制等几个层面上形成合力。需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方案有效生成制度、实践教学体系运行与完善机制、工程教育师资培养与吸纳制度、产学研合作制度、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师评价与导向机制、实践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与问责机制等。可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卓越计划”相结合,构筑适合市场需求、行业企业需要、学校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

5.打造具有工程背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提升专任教师的工程素养和实践教学水平。定期选送年青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训练,以培养具有较强现代工程意识的教师。同时,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课题,共同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使教师获得实际工程训练,把自己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内容,将最前沿的工程技术知识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之中。在注重教师工程素质培养的同时,学校也可以吸纳优秀的工程科技人才充实到工程教师队伍中,以提高指导学生工程实习和工程设计的能力。探索校企间人才“双向交流,相互挂职”制度等。

参考文献:

[1]王章豹,樊澤恒.试论大工程时代卓越工程师大工程素质的培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5):48-54.

[2]傅宇.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能力结构及其培养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6,(3):79-80.

[3]吴鸣,熊广晶.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6):54-59.

[4]洪晓波.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的构成及培养路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43-46.

[5]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6]我国工程教育标准与国际接轨.中国教育报,2013年8月.

[7]熊怡.促进专业教育国际化——培养符合新时期战略需求的工程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13,(9):16-21.

猜你喜欢

高等工程教育工程能力培养
纺织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初探
基于CDIO的网络服务配置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高等工程教育中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探讨
基于“3CE+B”模式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