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约军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6-02-03张倩赵科义向红军吕庆敖雷彬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张倩 赵科义 向红军 吕庆敖 雷彬

摘要:结合我军目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指出了军校研究生创新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问题的解决途径,从教学模式、知识结构、导师作用及研究生考评机制等方面构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策略及措施。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43-02

强调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是国家和军事人才战略发展的客观需要,尤其是本世纪以来,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军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为此,各军校的研究生教育机构积极贯彻总部的要求,大力推进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理论及实践中取得了较大成绩,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步提高,学科水平整体跃升,创新成果持续涌现[1]。但研究生教育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而这些问题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大的绊脚石,在某种程度上将制约我军新军事革命的速度和进程,应予以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

一、影响军队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从长远来看,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我军的军事变革,但长期以来培养目标的模糊性、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化、教育模式的滞后性等均制约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毕业后的研究生到达任职岗位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用人单位想要的综合素质的人才缺乏,而研究生也对自己的新岗位缺乏信心,更谈不上创新了。作者根据近年来协助指导研究生的一些情况,总结了目前研究生创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因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教学模式单一。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按照研究生的入学时间来开展的,第一年基本上为基础课,第二年为专业课,第三年实践等。而研究生的生源来历却不尽相同,有部队考入的,有地方大学考入的及院校直读的等,其个人的基础完全不同,比如部队考入的其军事素养、对装备的了解程度要远远高于地方入学的,而地方入学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视野开阔,但对军事理论及军事技术欠缺,因此,他们入校后关注的焦点不同,需要提升的能力也不同,而现有的研究生教育依然遵循着本科的教学模式,前两年仍以课堂讲授为主,个性化研讨性的小班教学开展的进展缓慢,研究生学习仍然属于填鸭式,其学习目标不明确,主动性较差,从而影响研究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

2.知识结构不合理。21世纪军队承担的作战和非作战任务种类繁多,对研究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研究生不仅需要通晓军事理论与技术,还需要具备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2],由于历史及体制方面的原因,军校的研究生教育往往自成体系,与地方优秀的高等院校互动较少,这种长期的自我封闭的教育结果往往导致研究生学科的前沿知识、专业研究方法以及人文社科知识的缺乏,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研究生综合素质偏弱,创新意识淡漠,创新能力不足。其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方面弹性力度不够,对研究生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可供研究生选择的课程门类及优秀课程较少,尤其是跨学科的知识获取途径不畅,军队院校的封闭性导致了其只能在该校选择课程门类,而边缘学科的交叉性较差,而创新却往往出现在交叉学科,长此以往就会抑制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3.导师认识上存在误区。现在的导师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课题,在招收研究生上,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导师认为是招一个学生完成课题研究,往往是导师有什么项目,研究生干什么课题,写什么论文,研究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对军事装备的认识来考虑各种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研究生思维的懒惰性,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种导师对研究生教育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影响到研究生综合能力素质,尤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研究生考核機制不完善。现有的研究生考评虽然在制度上较完备,详细的考核指标可以较好的掌控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在一定程度上却限制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比如,作者协助指导的一名研究生对武器装备的某个问题非常感兴趣,之前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选题时仍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由于其选题的前瞻性及新颖性,加之保密的要求,他不能发表论文的核心内容,因此也就无法确保发表足够的高质量文章,而研究生毕业考核又要求他必须发表一定数量一定质量的论文,而且要和论文相关。这种矛盾就造成了该研究生为了能够拿到学位,而选择了另一个毕业风险低的方向来做,因此,该研究生的创新主动性及探索性均受到打击。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三年到四年的研究生生涯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研究领域甚至改变他的一生。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改进措施

1.改变教学模式,重视远程教育。科学技术能极大地改变教育的实施方式,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研究生的远程教育技术对研究生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远程教育可分为军内和地方高校两种类型。首先,建立军校和部队、相关科研单位联合培养的远程教育中心,通过设计高效的远程指导方式和使用各种支持工具,使研究生和导师能够不断跟踪武器装备的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从而保证研究生教育高度的国防相关性,这样才能使得研究生的教育更贴近部队,贴近实战,才能使得研究生及时了解装备情况,作战情况,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基础。其次,建立军校和地方优秀的高等院校的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教育模式,使得军校研究生坐在军校的教室了就能够参与地方院校的名师教学活动,可有效的提升研究生的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其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2.调整知识结构,组建跨学科导师组联合培养。军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本上采用的是导师负责制,但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目前部分院校的研究生采取了导师组的方式来培养研究生,但由于研究生管理上的需要,基本上研究生的培养还是以教研室或系为单位,其学科跨度不大,这样的培养模式就限制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新形势下对研究生的要求往往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跨学科研究是最容易实现创新的地方,跨学科学习本身可以冲破传统束缚,有利于研究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因此,要重视研究生的跨学科学习和跨学科研究,特别要重视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这就意外着研究生与导师一对一的这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因此,为适应实战要求和创新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需要大跨度学科导师组的联合培养方式来保障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如今的单打独斗的方式,这样才能扩大研究生的知识视野,开阔其研究思路,培养其探索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

3.加强导师创新能力培养意识及能力素质建设。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跟导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因此,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水平的可靠保证。建立完善的导师遴选制度、导师考核及聘任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导师的质量,但却无法保证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因为这跟导师的创新观念有很大关系,我们往往重视各个层次教员的培训,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导师的培训和教育,因此,要加大对导师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引导和培训。导师考核和遴选过程中要重视导师是否具有创新教育的意识,是否重视研究生的能力培养,要完善导师的停退制度,要不拘一格选用年轻干部,尤其在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因为这个领域是年轻人的天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我军急需的信息化战争下的高素质人才。

4.完善研究生考核机制,建立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考核办法。根据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而不是简单的细化研究生的考核指标,要重视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研究生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建立综合的评判机制,比如对于那些确实无法发表文章的研究领域,可采取相关领域院校、科研院所、装备研制及使用单位的顶级专家进行盲评,且送审样本量足够大,结合国防发明专利授权情况等多种评价方式来评判军校研究生论文的质量,而不仅仅局限于发表文章的数量及档次。

总之,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及能力素质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导师团队的辛勤栽培、学员自身的刻苦学习及院校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随着军队院校改革的深化,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必将更上一层楼,我们也必将探索出适合于军校研究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江宁,程晓东,贡健.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9):5-9.

[2]孙丽曼,孙德强,周力.军械工程学院高教研究资料[Z].2011,283(7):4-10.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