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同质化倾向的研究与改善

2016-02-03杨雪梅张雨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同质化改善措施

杨雪梅 张雨

摘要:同质化倾向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高等教育的同质化造成课程教学出现了同质化倾向。《汽车理论》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对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课程同质化倾向的具体表现和产生原因,提出避免《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同质化倾向的改善策略。

关键词:汽车理论;同质化;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52-02

一、引言

在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扩大的情况下,各高校在扩大招生规模以及大力发展建设新学科的同时,专业设置出现趋同倾向,课程内容也呈现相似特征,这实际上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相背离,并且培养出的学生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

具体到车辆工程相关专业,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院校培养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高校设置了车辆工程专业,招生规模也一再扩大,但也存在上述问题。作为车辆工程专业必修课之一的《汽车理论》,其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与汽车基本性能相关的专业知识,为学习后续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但是其教学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趋同倾向,本文以该课程为例分析课程教学同质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同质化倾向的原因分析

(一)高等教育的同质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受教育群体数量在扩大,相同教育模式的覆盖面因此也扩大。进而造成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日趋一致。在这种同质化倾向严重的教育模式背景,课程教学出现同质化倾向是很自然的现象。

(二)专业及课程体系的同质化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克尔指出“各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来发展,模仿将是毁灭性的”[1]。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专业设置追求大而全,培养目标呈现高度相似性,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对学校新优势的建立所起的作用也就非常有限。

从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角度看,往往是新办专业向已有专业学习,这使得新办专业与现有专业的课程设置呈现雷同现象。由于课程体系在建立后一般都具有较长的稳定性,又由于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专业知识结构,这就导致学生成才过程的同质化倾向。

(三)教学内涵的同质化

以《汽车理论》为例,这门课程主要传授与汽车动力学有关的汽车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由于该门课程的基础性意义,往往成为相关专业所必需了解掌握的基础知识,各教学单位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很难舍弃其中的某个部分,其同质化主要表现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的趋同性。

“汽车理论”教学内涵的在“应用型高校的宽口径招生,窄方向培养”的办学理念下,课程的课时量比原来有所减少。在课时趋少时,教学内容将肯定向具有基础性和共性需求的知识点集中,这样就更加强化了其教学内涵的同质化倾向。

此外,某些“规矩”也会刺激此类现象的发生。比如,教材的选用往往成为院校考核评估条件之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不同的专业应根据自己的专业定位和设置,自主选择专业教材。但当教务部门为了符合上级管理部门制订的某种考核标准,而选用统一的规划教材时,实际上就是为课程内容的同质化奠定了某种物理性的现实前提。

(四)教评體系的同质化

“汽车理论”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比较抽象,且具有一定工程实践性的特点。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解和推导公式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多听少思考的学习习惯,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能力。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一份试卷定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是学生放松了平时的学习,在考前临时突击,难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只关注期末考试成绩,对平时成绩的评判主要看课后习题、缺勤率,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及其创造性思维的评价。

总的来说,由于课程体系、教学内涵、教评体系的同质化,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掌握方面没有个性特色,较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三、改善措施

目前情况下,对于形成课程教学同质化的大背景是较难改造的,避免课程教学同质化的改革主要还是应着眼于课程本身。可在以下3个方面开展有关工作:教学内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评价体系的改革。

(一)教学内涵的改革

汽车的行驶性能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其他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不断在变化的,所以汽车理论教材须强调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的结合[2]。针对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编写不同的教学大纲,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增加课程的基础性和广博性是有必要的。一方面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完善教材内容;另一方面注重教学和科研的结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的技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触到新技术、新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应用型高校来说,可根据本校的特点就本专业特色和涉及的学科前沿方面可以考虑调整课时,体现差异化教学。还可以针对学生的自主需求,就同一课程内的差异性内容开展选修试验,这对课时安排会带来一些困难,但是可以开展一些试验。在教材编写时,还可以考虑把必要的讲授内容和可供学生自由选学的内容作一下区分,以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结合文字、图例、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载体,将枯燥的课程内容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可考虑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突出教学重点,强化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这方面,应可以形成足够大的自由的教学模式“创作”空间。例如,对于一些不具备试验条件的实践环节,可通过多媒体视频进行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汽车的道路试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通过录像视频播放的形式,既可以方便学生反复观看加深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节省了试验成本。

知识来源于书本,但理论还需要和实践相结合。针对《汽车理论》这门课程,有些实验设备成本高、耗时长,因此新技术新方法的引入是必然的趋势。如多体动力学Adams软件,可进行整车的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仿真模拟,模拟过程直观。可以通过Matlab软件的编程,将汽车的横摆角速度瞬态响应和幅频特性等抽象性的概念直观地展现的学生眼前,帮助学生理解。也可鼓励学生自己编程,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建立优秀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将对教学改革形成比较大的挑战,但也正因如此,也容易形成创新型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法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的增长点,值得注意。

教学过程包括教、学,以及教学互动,恰当的教学互动可以激发學生自主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被动接受”地位转为“主动学习”,启发和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发生的案例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展开课堂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如何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是体现教学模式差异性、形成教师讲授特色的重要方面。

(三)评价体系的完善

课程的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的“教”的评价以及对学生的“学”的评价两个方面,有关的评价体系是一个指挥棒,对教学过程有着重要的引导性作用。

对于教师,评价体系应引领其积极开展特色教材建设、实验资源建设,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相互协作。

对于学生,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考虑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比如,引导学生自主分组,针对选定课题查阅文献、进行讨论,形成小论文或在课堂上论述,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评价体系可以采用考勤5%+作业5%+课堂讨论表现10%+实验10%+试卷成绩70%的方式(具体占比可按照实际情况调整),这样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也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还可以考虑尝试采取多种可选的具有等价效果的考试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考核方式,如:研究或实践报告、开卷考试、闭卷考试……,等等,这样可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帮助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

(四)综合运用多种措施

在有条件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差异化的培养目标,还可以分别或综合考虑应用以下措施,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寓教于研究:通过让学生参与研究课题为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2.寓教于实践:通过让学生参与工程实践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3.寓教于讨论:通过预先设计话题使得师生间开展对抗性辩论与探讨以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4.寓教于归纳: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具有个性特征的专业化知识体系。

四、结束语

在当前高等教育出现同质化的客观背景下,对课程的教学内涵、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进行改进,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但具体的改革措施还要立足各自学校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课制宜,因材施教,力争寻求最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夏群生等.汽车理论典型中外教材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5):87-90.

猜你喜欢

同质化改善措施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分析
新形势下提升供电所供电管理水平的实践思考
浅谈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
浅析中国娱乐节目同质化现象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戏曲“同质化”现象之思考
“规培”同质化与医生“精英化”
电视相亲节目同质化中的差异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