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政行企共建产教融合平台培养创新性人才探索与实践

2016-02-03张玉清魏怀生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实训

张玉清 魏怀生

摘要:本研究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探索了几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建立了通过提升自身服务能力谋求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建立了校企双栖双管双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构建了“3台3化”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了“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并重的育人特色;创新了校政企共建实训基地机制;进行了“双融、三基于”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

关键词:产教融合;实训途径;专业建设;“3台3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14-03

一、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改革背景

一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行业对人才规格要求脱节的现状。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仍然大多存在技能差、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企业招不到能胜任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交换能力”不足,校企间合作层次低,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二是高等职业教育重心的改变。国家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应着力“实践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我院专业建设改革基础与优势。自2003年开设食品类专业至2006年,我院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专业师资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和基础,尤其是以校内食品模拟公司为代表的“生产和教学相结合”的新型实训模式受到学生欢迎,实训效果好,得到了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关注,并邀请专业主持人对专业进行了30分钟的解读。

基于以上背景和基础,我们成立了项目组,构建了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建设思路,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二、校政企合作模式及机制探索与实践

1.探索多种产教融合、校政企合作途径。

(1)校内“产教结合”实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模拟公司。如建立了纯净水、焙烤食品等模拟公司。模拟公司经营管理全部由学生承担,由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实施自我管理,自负盈亏。

(2)以解决实训经费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合作校内实训模式,企业提供原材料费用回收产品,如啤酒、饮料中试生产线采用该模式后,弥补了实训经费不足;

(3)以就业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合作模式,如企业提供奖学金、订单班等;

(4)“以研促产、以产带学”校企合作模式,如与山东圣世鸿大实业集团共建8000万元、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的集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山楂干红生产线和科技创新平台(食品科技研究院);

(5)校政合作共建共享型研发平台,如与青州市政府共建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研发中心,政府每年给予科研经费资助,双方将建立高端人才引进合作机制,共同吸引国内外高端现代农业专业人才来青州发展。硕士层次科研人员由青州市政府负责提供事业编制,负责解决工资福利和聘任问题;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由学校负责提供事业编制和聘任问题。新进人才由中心统一管理,作为其发展平台。

(6)集团化合作育人模式,与潍坊市食品行业协会共同组建了潍坊食品职业教育集团等。

2.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形成。我院校企合作合经历了四个层次的探索与实践:一是单纯以实习、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二是生产和教学相结合的校内模拟公司模式;三是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等形式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资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生产车间),“产教互动”打造“教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四是组建潍坊市食品职教集团,实现“校政行企”多元交互、合作共赢的共同育人目标。

通过探索建立了以提升自身服务能力谋求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有贡献才有合作,才能赢得企业支持,激发企业参加办学的内生动力。实现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融入-支撑”三步走。以自身贡献赢得多方支持,凝聚了发展合力。

首先,本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与企业共同制定了一系列校企合作规章制度,使校企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得到保障与确立,使得校企合作的管理有章可循,使得校企成为真正的“紧密型”共同体,使得校企合作既有深度又有高度地顺利开展,结出丰硕的果实。

其次,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寻求校企深度合作的切入点,建立“互融”关系,即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与山东圣世鸿大集团合作,我们以山楂干红产品技术转让为切入点,在我院教师技术指导下,新建生产车间,共建实训基地和研发平台、“双栖型教师工作室”等,使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和企业的资金优势相互融合,不仅实现了技术转化的零距离,也共同形成了具有深度融合特色的校企合作机制。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1.建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及优化机制。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在每年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第三方评价、职业技能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综合分析,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提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创新产教融合、能力递进式“3台3化”人才培养模式。“3台”是指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在食品职教集团“校政行企合作育人”运行机制下,通过搭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平台”、“证书考取平台(双证互通)”、“科技创新平台”3个平台实施能力递进式提升的育人新模式;“3化”是指通过“课程教学项目化”、“教学做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实现“基本素质培养—核心技能训练—职业能力拓展—综合素质提升”的递进式培养过程,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专长、素质和能力”,为社会输送高技能、创新型、发展型人才。

(1)“3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三个平台。一是通过搭建“实验-实训-校内外生产性实训”递进式实训平台,实现学生技能水平由“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递进式提高,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①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实训基地实验实训条件,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及专项技能训练。②依托校政企合作共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实现“校内顶岗、工学交替”,将教学与生产活动有效结合,强化综合技能训练,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实现食品检验、食品加工及质量管理等核心技能的培养。通过校内“模拟食品公司”实践教学,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在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加工、生产管理及产品检验的过程中,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得到反复强化,同时,创新、创业能力得到锻炼,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由于“校中厂”的校企共建共管性质,在培养学生方面比校外实训基地具有较大优势:在校企双方统一安排下,学生随时参与“校中厂”的建设与生产,实现“实时短期顶岗”,“全程工学交替”,能较全面的接触企业各个岗位的工作、参与企业核心岗位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学生成功进行“校外择岗顶岗”,继而“高质量就业”的有效过渡。③依托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校外顶岗、工学结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拓展和综合提升。在企业兼职教师指导下,通过企业文化渗透、安全教育等多种形式培训、多个岗位顶岗来拓展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

二是通过搭建“双证互通”平台,实现“生生有专长,人人有绝活”的培养目标。整合与优化专业核心课程,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企业生产标准,将资格证书课程、专业技能竞赛等融入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技能大赛成绩与相关课程成绩挂钩,引导学生加强技能训练,积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夯实专业技能。

三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依托校政企合作共建、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校内科技创新平台—食品科技研究院,学生参与应用性科研,在校企双方教师的带领下,在参与企业研发、技术难题解决的过程中使技术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2)“3化”—实施人才培养的三种方法。充分发挥食品职教集团作用,校政行企合作,依托“校中厂”、“厂中校”,开发以“产品”或“项目”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使“课程教学项目化”;依托“模拟公司”、“校中厂”,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依托食品研究院等校内外产学研基地,以应用型科研的开展、科技成果转让、技术服务为抓手增强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交换能力”,使其成为校企合作的新纽带,促进校企间深度合作、长期合作,以研促产,以产带教,产教融合,达到“产学研一体化”,使专业服务产业发展,产业促进专业发展,促进高素质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3.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实验→实训→实习→科研创新平台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群)要求,明确学生的知识培养目标、技能培养目标和素质培养目标,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教育相贯通,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按照“基本技能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职业能力提升训练”四个层次构建实施“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能力提升”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通过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编写指导书、考核办法、各环节质量标准等建立有效实践教学运行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顶岗实训方案、兼职教师评聘管理办法、实验(实训)管理办法、毕业论文(设计)考核评价办法等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保障实践教学环节顺利开展。

4.项目化课程改革与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建设。根据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确定的主要就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职业能力,在专业课程中甄选出以下6门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发酵技术、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感官与理化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在校企深度合作理念的指导下,将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检验技术、食品发酵技术这三门课程作为校企共建的试点课程进行重点开发。围绕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库、师资和实训条件等方面进行重点开发,并编写校企合作教材。

将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发酵技术、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检验技术五门课程开发建设成了省级精品课程,优化了课程内容、整合了教学资源。

5.双栖双管双向发展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及机制创新。一是实施校企兼职人员共管共用,使专任教师在业界真正能干活,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二是学校出编制企业出经费,引进高层次人才,共管共用,双向发展。

6.实训条件的改善途径与校政企共建实训基地机制创新。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训科研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仪器设备总值由200万增加到1000多万,目前拥有纯净水、饮料、啤酒、焙烤、果蔬加工等中试生产线、山楂干红1500吨生产线、分析测试中心、微生物标准实验室及4000多平方米的理化检验等基础实验室,建成了一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一个潍坊市重点实验室。一个步入省内同类专业前列的不仅能满足1000名在校生实训,承担2000人次社会培训,集教学、生产、科研、职业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一体的示范中心已建成,并开始发挥作用。

积极引进企业资金共建校内共享型实训基地。与山东圣世鸿大集团合作共建的投资8000万元、15000平方米的食品研究院和校内实训、生产车间成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为主体的融生产、实训教学、科技开发、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培训、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校内产学研基地,使专业对接产业,促进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了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专业建设成效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也是潍坊市重点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6门课程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

建成了校企共建的目前同类专业省内一流的校内实训、科研平台。目前已投入使用,实现年产值1亿以上,安置50名学生就业,接纳1000多人次学生实习。

教、科研成果丰硕。目前,承担省级教改课题7项,承担市级以上科研课题11项,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潍坊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获山东省教研成果三等奖1项。主编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高职教材11部,校企合作教材3部。

牵头组建了潍坊市食品职教集团,引起媒体及社会广泛关注。“产教融合”,校企共建专业、共育人才模式,先后被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省内外众多职业学校来校学习借鉴。

总之,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建立不同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是实现校企互动的有效途径;通过提升自身服务能力与企业形成共生关系,建立校企双栖双管双向发展师资队伍,才能真正形成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只有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凸顯“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并重的育人特色,才能促进专业的发展和办学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海东,郝超,周同根.“厂中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4,(17):57-60.

[2]李衔.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创新[J].商贸人才,2014,(7):220-222.

[3]龚剑.基于技术推广的校企合作双赢模式探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58-60.

[4]鈡继敏,娄开伦.校企共赢机制下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14,(17):21-24.

[5]蒋青泉,宋燕辉.校企合作共建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的管理运行机制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4,(3):98-100.

[6]周林福,黄先琪.“引厂驻校、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216-217.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实训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