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人兽共患病防治现状与建议

2016-02-03池丽娟马继红张存瑞马世春

中国兽医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布鲁菌人兽狂犬病

徐 一 , 魏 巍 , 池丽娟 , 马继红 , 张存瑞 , 马世春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 北京朝阳100125)



我国人兽共患病防治现状与建议

徐 一 , 魏 巍 , 池丽娟 , 马继红 , 张存瑞 , 马世春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 北京朝阳100125)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畜禽及其产品的流通日益频繁,动物疫病特别是布鲁菌病、结核病、狂犬病、包虫病等重要人兽共患病呈现抬头趋势,不仅影响畜牧业生产并已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越来越多的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布鲁菌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包虫病、狂犬病、马鼻疽等人兽共患病疫情形势和防控状况,以及对畜牧业生产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防控措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防控政策和建议。

1 基本情况

1.1 布鲁菌病呈全国性流行 2000年以后,畜间布鲁菌病流行逐步向全国蔓延,2011年全年动物布 鲁 菌 病 发 病 数 达 到 最 高 峰,同 比 增 加 了158.35%,人间报告病例38 151例,疫情范围涉及28个省份的946个县,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相比,病例数上升170多倍,为近50年来历史最高。

近3年,虽然动物布鲁菌病发病数量和新发疫点数有所减少,2013年发病4.3万头(只),2014年发病2.9万头(只),但个体发病率和血清阳性率仍维持较高水平,目前,我国动物布鲁菌病发病数量较多的有内蒙、新疆、陕西、黑龙江、山西等,以前没有布鲁菌病的南方省份如四川、重庆、浙江等省(市)目前血清阳性率也较高。人间布鲁菌病疫情与畜间疫情同步,主要分布于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北方地区,近年开始逐渐向农区及南方省份扩散。

1.2 奶牛结核病病牛数量较多 国外奶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提高每头牛的单产,奶牛总数却下降,而我国主要依靠增加奶牛数量来提高奶产量。随着奶牛数量的增加,奶牛结核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并呈现常年散发特点。近3年,奶牛结核病阳性率有所下降,维持在0.09%~0.13%,但由于近年我国奶牛数量增长较快,加上扑杀不及时,实际病牛数量呈增长趋势,严重影响奶牛业的发展,对人的健康构成威胁。

1.3 狂犬病免疫率不高 人感染狂犬病病毒后100%死亡,几乎不可救治。我国狂犬病的流行范围不断扩大,人间狂犬病发病数量和死亡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人狂犬病的传染源主要为犬。20世纪80年代,动物狂犬病流行处于高峰期,进入21世纪,城乡养犬数量明显增加,狂犬病疫情也随之大幅升高。人狂犬病的发病数与动物狂犬病的发病数呈正相关。我国狂犬病免疫接种率很低,平均免疫覆盖率不到20%,边远农村地区免疫率更低。2014年全国有6个省37个县137个乡281个村发生狂犬病疫情,病犬484只。

1.4 包虫病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流行严重 通过对近三年全国流行数据及回顾性调查分析,家畜棘球蚴病平均阳性率:2011年牛2.84%,羊5.44%;2012年牛3.85%,羊2.99%;2013年牛2.46%,羊1.25%。流行范围较广,南到云南,北到新疆,东到内蒙,西到西藏,有23个省、市、自治区发现有感染病人。其中新疆、四川、甘肃、青海、西藏和宁夏最为严重。经调查,2010年高发流行区主要传染源犬的平均感染率高达40%,牛羊感染率高达30%;人间人群平均患病率为1.08%,四川甘孜州的石渠县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高达14.99%,是国内外罕见的棘球蚴病高发地区。目前,棘球蚴病呈由牧区向农区和城区扩散、由西北部向东南部蔓延的趋势,棘球蚴病流行区受威胁人口达6 600万。

1.5 血吸虫病流行范围缩小但风险仍在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已经有200多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血吸虫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市、区)448个县(市、区)流行。当时有钉螺面积148亿平方米,累计查出病人约1 160万人,病牛120多万头。通过投入资金防控,至2004年底,已有广东、上海、福建、广西、浙江5个省份阻断了该病传播,其余7个省血吸虫病流行范围也大幅度缩小。全国血吸虫病病人数减少到84万,钉螺面积38.5亿平方米。目前,我国主要流行区域已缩小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江苏、云南7个省,受威胁人口6 500万。2013年,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地区7省341个流行县(市、区)中,有184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23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两者占90.1%。但血吸虫病发生和流行的自然环境因素并未根本改变,血吸虫病流行的风险仍在。

1.6 马鼻疽防治成绩显著 自2005年以来,已连续十年没有发现马鼻疽临床病畜。通过定期开展产地、市场和流通环节方面的监测,消灭马鼻疽效果进一步得到巩固。2015年,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中国马属动物鼻疽状况进行了评估,评估证实,我国已达到全国消灭马鼻疽标准。据《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要求,对外宣布中国消灭马鼻疽已进入倒计时。

2 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2.1 管理方面

2.1.1 人兽共患病防治经费严重不足 20世纪80年代,国家中央财政每年投入部分资金用于布鲁菌病、结核病、牛肺疫、马鼻疽等防治工作,主要用于疫病监测,至今没有增加,人兽共患病的防控经费已明显滞后于防控需要。一是疫病防治费用不足。由于近10年来牲畜及宠物数量持续增加,分布及饲养地区范围扩大,人兽共患病特别是布鲁菌病、狂犬病已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因而所需防治费用急剧增加;二是人力成本等防治成本增加。原有的800万元及各省的少量专款远远不能适应如今规模越来越大的畜禽的正常监测、调研、免疫等防疫所需的人力、物力成本;三是每年用于扑杀性畜的费用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根据相关规定,我国奶牛扑杀补助标准为3 000元/头,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极大地影响了对阳性奶牛扑杀工作的开展,导致养殖者发现饲养的动物发病后,立即出售转卖病畜,增加了疫情的传播与扩散,大大增加疫病控制的复杂性和难度;四是流调监测经费缺乏。由于流调监测所需的检测费用不足,导致对疫情动态掌握不全面,疫情分析预警能力不够,再加上养殖方式落后,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人兽共患病的防控效果。

2.1.2 流通监管不到位,牲畜跨域流动,引起疫情扩散 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国内畜禽流通频繁,多种流通与交易方式并存。第一,在我国畜禽以非专业化市场流通为主流,贩卖者大多从非专业化市场收购,聚散为整,然后到大市场上去出售。把畜禽由小市场转到大市场。第二种流通方式是有专门经纪人、中介人,靠贩运者支撑的专业交易市场。每一个大型市场,都有几百个贩运商,他们从千家万户中收购畜禽,长途运送到市场上,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现象。因此,只有限制活畜禽长途贩运,加强检疫,把住流通这道关,才能减少和控制人兽共患病的发生和蔓延。

2.2 技术方面 近年动物疫病防控的科技投入主要针对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人兽共患病的科技投入偏低,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人兽共患病防控缺乏快速诊断、免疫、监测、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必须加大科研力度,建立敏感、特异、便捷的各类疫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研发高效、安全的布鲁菌病标记疫苗等新型疫苗和药物;深入开展各类人兽共患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研究,为消灭人兽共患病奠定基础。

3 关于加强人兽共患病防控的建议

3.1 加大专项经费投入,保证防控措施落实 中央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将布鲁菌病等人兽共患病防控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包括疫苗购置经费、检疫监测经费、培训经费、病畜或阳性畜扑杀补贴、无害化处理经费等。中央政府必须列出专项经费,加大投入力度。地方各级财政根据工作需要将人兽共患病防控经费列入地方年度预算,并保证及时到位。各级政府应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基层防疫人员待遇,改善动物防疫员的工作条件,保证此项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没有合理的资金投入,一切技术措施都很难落到实处。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和分级负担的要求,实行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落实财政经费。一是实行人兽共患病扑杀、监测、免疫、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二是与现行财政支持政策相衔接,鼓励养殖企业主动开展人兽共患病防控。对主动开展人兽共患病净化的养殖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与补贴。

3.2 完善法规政策,控制动物跨区域流动 控制动物流动是降低人兽共患病传播风险的必要前提。中央政府必须下大决心,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限制商品活畜禽的流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人兽共患病在流通环节上传播风险。按照“严格检疫、定点屠宰、肉品运输、冰鲜上市”的思路,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畜禽出台限制商品活畜禽调运的法规;对种畜,要重视流通环节中引入种畜的监管,严格检疫。加强犬类动物管理,限制犬类动物跨域流动,也是防控狂犬病和包虫病的有力措施。

3.3 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水平 加强日常监管是搞好人兽共患病防控的有效保障。要加强对畜禽饲养、交易、屠宰、加工、运输的监督管理,特别是要重视流通环节中外引畜的检疫监管。

3.4 加强科技投入,促进成果转化 先进的技术是人兽共患病防控的重要手段。防治工作科研要先行。一是将人兽共患病相关研究列入国家和相关部门重点科研计划,组织多部门、跨学科的联合攻关,研究我国不同地区控制人兽共患病传播的策略和措施,探索各类地区不同病种的防治模式;二是推动新型疫苗研发。研制更加安全、有效、有标记的疫苗及配套免疫抗体水平监测和鉴别诊断方法。三是加快新型检测技术研究。研究开发现场实用快速检测技术、高通量检测技术。四是开展全面系统的人兽共患病监测,掌握流行态势,分析流行规律,及时提供预警基础数据。五是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的防治经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我国人兽共患病防控水平。

3.5 建立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监测敏感性随着疫情的降低,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的难度反而增加,加强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预警尤为重要。为此建议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投入,设立实验室诊断标准,建立具有敏感、有效的省、市、县、乡、村监测预警体系,即以县为单位,县、乡(镇)要具备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置人兽共患病突发疫情;县级专业防治机构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人兽共患病检测技术的人员,以村为单位建立人兽共患病防控和监测工作资料档案,并有专人负责管理。

2016-01-26

马世春,E-mail:shichunma16@126.com

猜你喜欢

布鲁菌人兽狂犬病
江西省布鲁菌分离株的鉴定及分子特征分析*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打败狂犬病
美国《Emeeging Infectious Disease》2019年第8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微信素材征集
广西羊种布鲁菌病菌株种型鉴定及评价
人兽表演
抗狂犬病VHH和疫苗用于暴露后处置显著提高小鼠对致死性狂犬病感染的保护作用
某县布鲁菌病的血清学监测分析
科学看待狂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