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书章节条目体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6-02-02张凤雨

广西地方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子目体例志书

张凤雨

(河北省武强县地方志办公室,河北武强,053300)

志书章节条目体式的探索与实践

张凤雨

(河北省武强县地方志办公室,河北武强,053300)

目前第二轮志书编修,章节体与条目体相结合的体例结构已经比较普遍,但在二者的结合上呈现一种错综复杂的状况,使之结合效果不能尽情发挥。章节体与条目体结合的最主要意义,在于取章节体的著述性优点和条目体资料性优点,实现体例结构的取长补短。以编章节目条目5个层级为基本框架,内容层级少的事物门类及篇章为编章节条目4个层级;以条目为最底层写作单元;并且全书正文统一这种格局;条目名称以变体字空一字与正文相连。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志书著述性与资料性的统一。

志书;章节体;条目体;结合

第二轮修志以来,许多志书采用了章节体与条目体相结合的体例结构。但在章节体与条目体的结合上,存在着形式不同、层级混乱、错综复杂、盲目随意的状况,致使二者的结合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科学严谨的程度。究竟如何做到两种体例有机的结合,形成更加适合“资料性文献”的体例结构,是志书采用章节体与条目体相结合体例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章节体与条目体相结合的基本特征及其意义

(一)章节体的基本特征

章节体“可理解为篇章节目体的简称,而不是主张以章为志书的最高层次”[1]梁滨久.志书章节体与条目体的融合.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10期.,是指志书采用编(篇)章节目子目孙目等这样一个系列结构。它最显著的优点特征是适用于著述性,具体表现为:一是层级清晰,秩序井然;二是逻辑性强,有利形成整体;三是层层统属逐步扩展,各层级(或大部层级)有过渡铺垫文字,有益于志书著述性;四是有利于记述清楚事物的内在逻辑性、系统性和兴衰起伏的规律性。不足之处主要是体现资料性不充分。志书以保存资料见长,而章节体结构志书,纵向层级一般为编(篇)章节目4个层级,还有的到子目孙目5~6个层级,而实际上许多篇章到节或目为止,形成到节或目最广泛,目及以下有很大程度的收缩,形成上齐下不齐和两头尖、中间宽状况。其中有的是事物内容有深浅、广狭的区别和篇目层级差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编纂者掌握上的差异。由此出现底层结构参差不齐,形成中间层级资料臃肿、深层级资料不够状况,直接影响志书资料性功能的发挥。

(二)条目体的基本特征

历史上志书编纂体例并不存在“条目体”之说,所谓条目体应为纲目体,类似于条目体结构形式,如《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明清许多省通志及州府县志也采用这种体例。第二轮志书仍有采用这种体例的,如《栾城县志(1993~2005)》等。纲目体志书从篇目到内容大多分为四个层级(也有5个层级的),“一级为栏目,二级为类目,三级为分目,四级为条目。”[1]刘朗:《志书章节体与条目体的比较研究》,《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9期.新编年鉴也属于这种体例结构。其主要特征是条目分类、条目类型基本相同,文体与写法也基本一致,所以被人们称之为“条目体”。这种体式结构的优点:一是以条目为基本内容单位和写作单位,资料性强,信息含量高,与志书资料性要求相一致;二是条目取舍和编写具有灵活性、独立性,适应事物的复杂性、多样化,条目体能较好地记述和反映;三是便于检索,可将所有条目题目纳入检索系统中。不足之处:一是条目之上层层虚设,条目体层级和条目间分别没有综述或综合性文字的过渡铺垫,严重伤害志书的著述性;二是结构松散,事物间有机联系不够紧密,整体性不强;三是条目体的各个层级以字体字号相区别,远不如章节体的排列序号醒目直观,不方便阅读。

(三)志书章节体与条目体相结合的意义

志书也是一种著述,它是经过编者对原始资料的取舍、加工、归纳、整理后完成的;同时资料性是志书的首要属性,是地方志书一切属性的基础。章节体与条目体的结合与运用,即整体框架为章节体,取其结构严谨、著述性强的优点;结合利用条目体资料性强的长处,补其章节体资料性弱、条目体著述性差的缺点。在资料性和著述性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情况下,达到著述性与资料性的统一。

二、目前志书章节体与条目体相结合的状况

虽然许多地方志工作者认为章节体与条目体相结合有许多好处,都在积极探索二者结合的方式方法,但从目前出版部分章节条目体志书看,有的坚持了一定的原则或方法,但不一定科学;有的在二者结合上杂乱无章,五花八门,没有什么原则与规律。

(一)编章节目与编章节目条目体

以编(篇)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目以下根据内容需要,或设或不设条目,不一概而论。如《富宁县志(1990~2010)》第二章“交通”章下设“公路”“水路”“铁路”“交通设施”4节,其中“公路”一节下设“衡昆高速公路富宁段”“国道323线富宁段”“省道”“县乡道”“乡村公路”“村村公路”等目,其中“衡昆高速公路富宁段”“国道323线富宁段”“乡村公路”“村村公路”等目,内容单一,目中记述即可完成,以目为基本单位记述;而“省道”3条、“县乡道”15条,则各设条目记述。[2]农应忠:《章节条目体结合形式分析及运用》,《广西地方志》2014年第3期.

(二)编章节目子目条目体

章节条目体的结合完全按志书结构层级划分,条目一律出现在孙目层级。如《平泉县志(1993~2005)》第十一编“第三产业”第三章“银行业”第五节“银行业务”第三目“工商行业务”第二子目“贷款”其下设“工业贷款”“商业贷款”“技术改造贷款”“住房贷款”“清理不良贷款”5个条目。其他无孙目层级内容的篇章门类或到节,或到目,或到子目,一律不采用条目形式。

(三)章节体与编章节目条目体

章节条目体的结合完全按志书结构层级划分,条目一律出现在子目层级。如《滨州地区志(1979~2000)》第十三编“工业”第八章“石油工业”第二节“开发”第一目“开发队伍”下设“胜利石油管理局滨南采油厂”等8个条目。其他无子目层级内容的篇章门类或到节,或到目,一律不采用条目形式。

(四)条目分别出现在节、目、子目之下或不设

条目分别出现在节下、目下、子目下,还有些篇章根据内容记述需要而不设条目。这类条目体内容比较丰富,却也不是章节条目体全面结合。如《衡水市志》第四编“城乡建设”第七章“县城与县级市城区建设”第一节“冀州市城区”下设“规划”“建设”两个条目;第五编“基础设施”第一章“铁路”第一节“线路”第一目“国家干线”下设“石德线”“京九线”等条目;同编第二章“公路”第一节“线路”第二目“现代道路”第一子目“国道”下设“307线衡水段”“106线衡水段”等条目;而第一编“政区建制”第三章“行政区划”第一节“中华民国时期”第一目“衡水县”等十一个目,未设条目。

根据管线纵剖面图,拟在桩号2+769.16处设置1个双向调压井,直径为25 m,高为17 m,初始液面高度14.32 m。在桩号0+892.25处设置一个单向调压井,直径为6 m,高为10 m,液面高8 m。事故停泵后,泵出口阀的关闭规律为两阶段关阀:0~11.7秒关80%,11.7~90秒全部关闭。

(五)在条目中又下设子目

形成条目在中间。如《藁城县志(1986~2005)》第二编“自然环境”第三章“土壤植被”第一节“土壤”第二目“土壤分布”第一条目“土壤称带状分布”,其下设“1.褐土带”“2.潮土带”“3.滹沱河”等3个子目。这种情况在第二轮志书中时常见到。

(六)章节体、章节条目体并用

在一部志书中,有的部类是章节体,有的部类是章节条目结合体。如《正定县志(1986~2005)》第三十一章“第一产业”等为章节目子目孙目体;而第三十三章“第三产业”等为章节目子目条目体。

(七)章节体与条目体不是全面结合

从所见30余部第二轮志书章节体与条目体结合情况看,或多或少都是部分结合部分不结合。以节层级及其以下结构为例,大体有四种情况:一是节下一段综合记述文字,既无目层级又无条目层级;二是节下为目,并到此为止,再下没有层级设置;三是节下设目,或再设子目,再下为条目;四是节下设条目。从总的情况看,名为章节条目体结合的志书,没有条目的篇章或多或少,几乎没有一部志书全部篇章是章节条目体相结合的志书,或二者结合体例贯穿整部志书正文,形成部分篇章是章节条目结合体例,部分篇章仍是章节体,因此失去了结合的意义或使志书资料性发挥不够。

三、章节体与条目体相结合的探讨与尝试

第二轮修志以来,有些志书虽然采用了所谓的章节条目结合体,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好二者结合的问题。笔者在参与编修《武强县志(1988~2007)》中,也采用了这种体例结构形式,并基于上述认识和考虑,力图较好地解决二者结合的问题,在编写中坚持了以下几点:

(一)以编章节目条目5个层级或编章节条目4个层级为基本框架

以中篇体志书为例。从目前出版部分志书看,有的篇章结构到节为止,形成编章节3个层级,有的到目(或条目)为4个层级,有的到子目(或条目)为5个层级,有的到孙目(或条目)为6个层级。根据市县志书一般记述事物深度和广度的需要情况看,出现有三种状况:一是到节结构层级太少,没有展开,资料浮浅,形成概括性平面化记述;二是到孙目层级太深,记述的多是过细的资料,超过了志书整体内容的记述深度;三是志书的结构层级多少固然有事物内容、篇章结构的关系,但也不乏组织编排上的因素。如从专业内容记述上说,农业篇比工业篇复杂,应多一个层级;从篇章结构上说,一般独立门类的编,因是从编开始,应少一个层级,而合并门类的编是从章开始的,应往下多一个层级。但掌握在节下或目下(4~5个层级)为条目,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

(二)以条目为记述单元,占据在各个篇章的最底层

以条目层级为志书篇目结构的最小单元,是横排门类的最后一个层级,也是志书的基础组成单位。表现为所记述地情事物的发展阶段和矛盾的各个侧面的最小方面、单位。它是志书篇目“纲举目张”至范围最大、层次最深的底线,是志书内容的“塔”底,志书“资料性文献”的核心。

(三)条目体格式问题

一是各条目要有一个准确简明、醒目朴实的标题;二是条目名称采用变体字或黑体字,后错一字格书写正文,这样既醒目又紧凑;三是不用【】表示,“条目加方括号,是辞书、年鉴、百科全书等工具书的传统格式。新方志无论是哪种体式条目都可以不加方括号,这样以示新方志的条目与辞书、年鉴、百科全书中的条目在书写格式上的区别”。[1]于平天:一部以全新面貌问世的志书——品评〈丰宁满族自治县(1941~2000)〉》,《中国地方志》2006年第10期.四是不能再加冒号,已经变体字了,无需两种形式表示;五是条目名称不必单独占一行。

(四)《武强县志(1988~2007)》的篇章结构

笔者参与编修《武强县志(1988~2007)》目前已完成评审稿。中篇章节条目体结构,24编、111章、342节、1368目、5208个条目,总计120万字。基于上述认识和想法,在体例结构上:一是除卷首概述外,于64个门类的编或章设置了综述。二是绝大部分章节目下层层设置综合性文字,分别综述概括其题目包含内容。三是保障条目层级的基础地位,坚持在这个层级上横分细目到位,将综合内容的具体事物尽量设条立目归属到条目层级记述。四是保证志书结构、内容的“塔”形状态。由高至低、由浅入深形成逐步扩大、深入状态。其中综述层级5万字(卷首概述8000字,门类综述每篇平均800字),占志书总数的4%;综合层级35万字占29%;条目层级60万字占50%;附件层级20万字占17%。五是事物内容较简单和对于篇目层级少的专业门类保留两头减掉中间层级,在节下不设目,直接出条目。

总之,章节体与条目体相结合,既加强了志书的宏观调控,保障了志体必要的逻辑严谨,同时强调条目信息的价值、含金量的覆盖面。上述情况是我们在第二轮志书编修实践中的探索与尝试,不足与欠科学之处难免。意在抛砖引玉,使之在此基础上会有更科学的研究成果,使志书质量不断提高。

K29

B

1003-434X(2016)05-0019-04

猜你喜欢

子目体例志书
浅谈陕西省2004 年消耗量定额中的换算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通风空调工程造价控制实务分析
谈编译出版《西藏七大艺术集成志书》藏文版的必要性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概述”是一本志书的概述还是一地总貌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