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北古水道简析

2016-02-02赖井洋

神州民俗 2016年23期
关键词:桂阳连江连州

赖井洋

(韶关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粤北古水道简析

赖井洋

(韶关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粤北古水道是古代流经粤北地域、沟通岭南岭北的水路交通要道,它沟通岭南路北,连接珠江与长江水系,在古代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及文化、移民等方面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对粤北古水道的探析有利于科学认识“一带一路”的历史作用及现实意义。

浈江 武江 连江 粤北古水道

粤北古水道是指古代流经粤北地域,沟通岭南岭北的水路交通要道。粤北古水道早在秦时便已得到开发利用。公元前223年(秦始皇24年)秦命尉屠雎率60万大军灭楚。接着兵发南越,屠雎战死,旋遣任嚣、赵佗统领5万士卒,分三路平南粤,其中,一路越大庾岭,下浈水;一路过骑田岭,下连江;一路过萌渚岭,下贺江、西江,三路并进,抵达番禺,平定南粤,并设南海、象、桂林三郡,第一次把岭南并入中央政权的版图。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元鼎五年),汉武帝命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湟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浈水;一举平定南越王相吕嘉之乱,并设南海、苍梧等九郡。秦汉平南越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大规模移民的过程。可见,浈江、连江古水道不仅开发的早,而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粤北古水道除浈江古水道、连江古水道外,还包括武江古水道,它们与陆上通道一起共同构成了粤北古代的道路交通网络。了解它们的历史状况,探析它们在对接海陆丝路、沟通了岭南岭北的社会交往,促进了岭南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南来车马北来船”的浈江水道

浈江古称保水、始兴水,唐嗣圣元年(684年)在其上游设浈昌县(现南雄市),改称浈水。浈水,由源自江西信丰的昌水,流经南雄乌迳,于湖口汇源于梅岭大人寨之浈水,至南雄城南汇源于百顺帽子峰的凌水而成,至韶关城南(沙洲尾)与武水合为北江,为北江上游之主要干流,全长211公里,集雨总面积7554平方公里。今韶关人多称之为东河、东江、浈江。

古代的浈江,河水清澈、水流宽广,是天然的内河航道,历代诗人为浈江写下了生动的诗句。“清风何习习,五渡何悠悠;且饮修仁水,不挹邪阶流。”南朝齐始兴内史范云之《三枫亭饮水赋诗》,描写了河水清澈、河道深广的浈江古水道。而明代诗人杨万里的《二月十二日南雄解舟》,“昨夜新雷几地鸣,今朝春涨一篙清;顺流更借江风便,此去韶州只两程。”更是把浈江水道描写的淋漓尽致。

浈江古水道则是指由浈江干流对接北江水路的通道,它自南雄乌迳新田墟码头,下通韶关、番禺,入珠江。浈江古水道,通航时间早、通航能力大,是沟通岭南岭北的重要通道之一,而与浈江古水道上游联运的路上通道,便是乌迳古道与梅关古道。

《汉书》载: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平南越吕嘉之乱,兴兵五路,征讨南越。其中,汉武帝“命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湟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浈水。”杨仆奉诏后,率楼船水师溯赣江至南安,弃舟渡岭,在浈、凌两江汇合处造船练兵,备战一年多,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3年)冬楼船水师下浈江,与伏波将军会师石门,进军番禺,一举而平吕嘉之乱。杨仆的楼船,高30余米,船队要负载五万水师,可见,当时浈江河的深广与宽阔。

从现有资料及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南宋前的移民经浈江水道南下记载很少,至宋移民情况记载得多,其中,罗贵事件是典型。

南宋初,珠玑巷人由于胡(苏)妃事件而引发的惊恐、闽、粤、赣、湘边的社会动乱,南迁至珠玑巷移民的增多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了罗贵率33姓97家珠玑巷人的南迁。罗贵一行,“以竹结筏,浮浈水而下,至连州水口,遇风伐散,溺毙男女无数,至广属香山县黄角大良,各投土人草屋安歇,分寻居住,成聚落焉。”[1]由此可知,浈江古水道成为了古道尤其是宋后中原移民南迁之路。

唐代,自开元四年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新路后,浈江便成为沟通岭南岭北,连接长江、珠江的主要航道了。它将海外及广东的“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瞻江淮之求”。

宋代,由于西北陆上丝路为西夏等部族截断,南方的水路,在对外经贸文化交流更显重要。对于浈江水道,韶州籍北宋名臣余靖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在《韶州真[浈]水馆记》中说:“凡广东、西之通道有三:出零陵下离水者,由桂州;出豫章下真水者,由韶州;出桂阳下武水者,亦由韶州。无虑之官峤南,自京都沿汴绝淮,由堰道入漕渠,溯大江,度梅岭,下真水,至南海之东、西江者,唯岭道九十里为马上之役,余皆篙工楫人之劳,全家坐而致万里。故峤南虽三道,下真水者十七八焉。”[2]而在《望京楼记》中则说:“广之旁郡十五,韶最大。在楚为边邑,在越为交衢。治城居武水东,贞水西。……,唐、汉之西都(指长安)也,由湘衡而得骑田,故武水最要。今天子都大梁(指开封)浮江淮而得大庾,故真水最便。骑田虽乘驿旧途,而王官往来太平水道,是以风亭、水馆、高台、上舍徙在真水。”[3]可见,浈江古水道自古就是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它比之骑田古道要繁华得多。

随着商业的发展,水运日益繁忙,船筏来往如梭,码头设施也逐步完善起来了。明嘉靖年间,南雄县城至乌迳来往船只有500余只。南雄至韶州、广州的客货运输更为繁忙,为此,州城沿河设有五大专业码头:一是盐码头,专供盐船使用;二是龙蹲阁码头,多为上方(浈江上游)客商船只起卸货物;三是大码头,四是青云门码头,这两个码头贴近闹市,最为繁忙,主要为行栈使用;五是木码头,专供竹木商使用。然而,由于码头的长期使用及战乱,河道与码头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进一步发展南北的商贸交流,清同治六年(1867年),南雄直隶州重修州城沿江原有的盐码头、龙蹲阁码头、大码头、青云门码头、木码头;新修码头五座,即:猪码头、顺水码头、槐花门码头、皇华门码头和回栏门码头。从而使南雄水路交通更加顺畅。这些码头的修建极大地推动了南雄水上运输业的发展,由此,也产生了专营运输的行业,解放前夕,全城就有7家。自宋至明清,浈江水道上的南雄,商贸繁荣,对此,清初诗人朱彝尊,道经南雄时所作的四首《雄州歌》中,就有一首就是对此景的描写:诗曰:“绿榕万树鹧鸪天,水市山桥阿那边。蜑雨蛮烟空日夜,南来车马北来船。”“南来车马北来船”真实地表现了浈江古水道的繁华与繁忙。

二、“武溪何毒淫”与武江水路

武江,古时称虎溪、泷水、武水(也有称肆水、三泷水、虎水、乐昌水),唐时改名为武溪。武溪发源于湖南临武县三峰岭北麓,流经湖南省的临武县、宜章县、郴县、桂阳、汝城等五县和广东省的乐昌、乳源、曲江,沿途有人民河、斜江河、高安水、腊水河、水东河等5条支流注入,于韶关市区沙洲尾与浈水合流,是北江上游的重要干流,干流全长260公里,集水面积7079平方公里。今韶关市人多称之为西河、武江。

关于武溪,郦道元《水经注》中载:“武溪水出临武县西北桐柏山,东南流,右合溱水,乱流东南迳临武县西,谓之武溪。”又记:“武溪水又南入重山,山名蓝豪,广圆五百里,悉曲江县界,崖峻险阻,岩岭于天,交柯云蔚,霾天晦景,谓之泷中。悬湍回注。崩浪震山,名之泷水。东至曲江县安聂邑东,屈西南流。泷水又南出峡,谓之泷口。西岸有任将军城,南海都尉任嚣所筑也。嚣死,尉佗自龙川始居之。东岸有任将军庙。”[4]此记,大体说明了武溪流向及其险峻的情况。

而欧阳修在《集古录》卷三《后汉桂阳周府君碑》也记:“武水源出郴州临武灵鹫石,南流三百里,入桂阳。桂阳真水、庐溪、曹溪诸水,皆与武水合流”,“韩退之诗云,南下昌乐泷,即此水也。”[5]险峻湍急,俗称为“泷”,武溪有三泷之险。伏波将军马援南征过武溪,曾作《武溪深》,曰:“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渡,兽不能临。嗟哉!武溪何毒淫。”由此,可见武溪之凶险。为了进一步加强南北之联系,“嘉平三年(174年)前,桂阳太守周憬募民疏凿武溪,夷高填下,迄安聂(在今韶关市区武水西岸),商旅称便。”[6]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二记:“当时东岭未开,入粤者多由此二道。”[7]此二道,一为仁化之城口古道,二为武溪水道。所以,屈大均又说:“盖自宜章而下。三泷水最湍急,舟可两日至韶。”可见,武溪水道自古就是南北的交通要道,而与武溪水路联运的路上通道则为乐宜古道和西京古道。武溪水道西岸(今乐昌城西南1公里处)曾建有任嚣、赵佗古城。

秦汉征南粤,曾以武水为道。武水道以险峻出名,其中以昌乐泷为著,“舟上者与石争,下与水争”,可谓“一片风帆乱石边”。东汉时对武水及其附近的陆路进行了数次整治。东汉建武年间(25-55年),桂阳太守卫飙凿山开道五百里,列亭传,置邮驿;章帝建初末年(83年),大司农郑宏开零陵、桂阳峤道;恒帝时(148-167年)桂阳太守周昕开凿武水“六泷”(寒泷也称韩泷、金泷、白茫泷、垂泷、梅泷、腰泷),整治险滩、江中顽石,使武水航道相对平直,商旅抱布贸丝交易而至,南海诸地的珍宝,象牙、犀角等也由此北运。东汉时的武水道,商贸往来繁忙。武溪水道在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之前,曾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但因其险峻,梅关古道开凿后,南北交流则多由梅关古道起着沟通作用。

三、连江古水道与湟川三峡

连江,古称湟水、洭水等。其发源于广东省连县星子圩磨面石(亦有说是连县三姊妹峰),干流长275公里,集水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流经连县、阳山、英德3县,至英德县连江口注入北江,为北江最大支流。清《嘉庆一统志》载:“黄连水在(连山)厅南。旧志:‘山在连县南四十里,产黄连。’”故连江因源头有产黄连的山得名。

古时,来自湘南各地农副产品输出和对食盐及广货需求大都以连州为中转站。从湖南至连州有三条石板路:一由衡阳、永州、江华等地经清水、西岸至连州;一由湖南嘉禾、道县、新田、宁远等县经丰阳、东陂至连州;再一由常宁、衡阳、桂阳、祁阳、临武县翻越茅结岭至荒塘坪、星子至连州;再一条由郴州、资兴、耒阳、宜章越过凤头岭到达大路边、星子至连州。物品运输主要靠人力,往来的挑夫日计数百人至上千人。他们把产自湘南的花生、花生油、茶油、莲子、百合、冬菇、豆类、药材、生猪、活鸡运到连州,顺道挑回食盐、火水(煤油)、火柴棉纱、布匹等。物资的转运在连州得到完成,连州也就成为了陆路与连江古水道对接的枢纽。

连江古水道自连州至英德连江口,河长181公里,沿岸多高山峡谷,坡陡流急,滩多水浅,有大小险滩139处,且河道宽窄深浅不一,通航困难。古时连江古水道,上行船只主要靠纤夫拉或人工撑。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采取措施改善连江河航道状况。1958年前对航道重点地段炸礁疏航,能通行10-15吨木帆船。至1972年,国家投资6000万元,先后在连江上建造了11座梯级渠化船闸,使连江成为中国第一条梯级渠化河道。正常情况下,连州南下广州顺水行程约5天,返上逆水7天左右。至2003年,连州外航道(连江)仍然为境内水上运输的重要通道。

连江古水道不仅商贸繁忙,且多胜景,其中以湟川三峡为著。湟川三峡位于连州市连州镇与龙潭镇之间,全长1多公里,分仙女峡、楞伽峡和羊跳峡。两岸风景烂漫。唐代诗人刘禹锡贬任连州刺史,留下“剡溪若问连州事,惟有青山画不如”的诗句。清代进士林华皖,康熙六年任连州知州时留下《连峡行》“谓连峡之殊,尤瑰异卓绝者龟岩。历相九州名胜,罕有伦比,即以连峡与巫峡同观,亦岂夸美”等。

四、北江水道

浈江、武江于韶州沙洲尾汇成北江,北江干流通航是粤北地区通向珠江、走向海外的重要通道。历史上,自秦已降,曾多次对北江航道进行整治,自汉代开凿骑田岭路和唐代凿通大庾岭路后,已成为中原沟通岭南、通往海外的重要通道,也是海陆丝路连结的重要纽带。

据《广东省志·水运志》载:“北江是秦汉时期广东对外交往的一条重要水道。虽然航道滩险很多,但比经西江、过灵渠、出广东要缩短很多里程。秦汉时期,入粤多取骑田岭山道,从桂阳(今广东连县)下湟水入北江顺水而下,或从湖南郴县下武水进入北江南来。其中武水一道,虽有六泷之险,但它是湖南郴县至广东曲江县的捷径,自东汉起便屡加疏凿,建武二年(26年),为方便官府公差来往,桂阳郡太守卫飒便首开此道。汉桓帝(148-167年)时期,桂阳太守周昕再次疏凿武水,整治六泷之险,进一步方便了商贾往来和货物流通。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江航道已成为广东与岭北的主要交通要道,人员和商货来往都很繁荣。”[8]北江水路的开通和改善,对秦汉经略南越,推行郡县制,实行直接统治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对广东水运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当然,粤北古水道还包括如墨江、锦江、南水、滃江、新丰江等诸多支流,它们也是构成粤北古水道的重要部分,在此不一一赘述。总的来说,粤北古水道是政治军事之道,也是文化传播之道,它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岭南社会的发展,也使得中原文化远播海外。

〔1〕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编.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史话[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P17;

〔2〕〔3〕黄志辉.武溪集校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卷五P117;

〔4〕郦道元.水经注[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P290;

〔5〕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 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卷十P1127;

〔6〕韶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韶关市志[M]. 北京:中华书局,2001:P24;

〔7〕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P32;

〔8〕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水运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P33。

book=3,ebook=8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项目:“粤北古道的历史功能及其现实价值研究”(GD15DL12)阶段性研究成果。

赖井洋(1964--),广东韶关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桂阳连江连州
福州市老促会到连江拍摄电教片
明德砺行 臻于至善——福建省连江尚德中学简介之二
神奇的连州地下河
陶铸在连江领导革命斗争的故事
历史桂阳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