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沭阳地名的语言特征及文化内涵分析

2016-02-02◎杨

江苏地方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沭阳县沭阳文化

◎杨 明

沭阳地名的语言特征及文化内涵分析

◎杨 明

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地名作为一种语言成分既是语言范畴,也是文化现象。沭阳位于江苏北部,属县级行政单位(2011年列为江苏省试点省直管县),隶属于地级宿迁市,截至2014年,沭阳县下辖6个街道、25个镇、8个乡、1个农场,474个行政村(居)委会,县政府驻地为沭城街道。沭阳地处沂沭泗水下游,临近中国南北分界线淮河北岸,地理文化兼具南北特色。沭阳历史文化悠久,地名文化内涵深厚,但是各级各类地名繁多,地名分析难以进行穷尽列举,所以文章只选取代表性的“县、乡/镇、村等”行政区划名称作为典型,以求以点窥面。

一、沭阳地名的语言特征

1、沭阳地名的音节结构

地名与其他词汇一样有单音节与多音节之分。在沭阳地名中,双音节占多数(不算通名“县、乡/镇、村等”),部分是三音节,四音节很少,而单音节地名已经彻底消失。例如:

双音节:沭阳、潼阳、桑墟、颜集、高墟、湖东、韩山、龙庙、贤官、梦溪、孙巷、怀文、虞潘、周圈、湖湾、马场、建陵、昭德、青坊、厚邱……

三音节:青伊湖、北丁集、东小店、南汤圩、胡塘桥、双条河、顺河集、蔷薇河、友谊河、南岗庄、沙河寺、黄仓庄、桃树园、司程圩、老戚庄……

其他:十字果园(社区居委会)

2、沭阳地名的词汇结构

地名的内部构成与一般名词结构基本一致。沭阳地名有单纯词构成的情况,但是极少,如“蔷薇、雷达(村委会)”。沭阳地名主要还是以合成词为主,其中又以复合式构词方式居多,附加式比较少见,重叠式构成的地名没有发现。在复合式地名中偏正式、并列式、动宾式、主谓式、补充式都存在,偏正式最多,补充式最少。例如:

偏正式:陇集、张圩、潼阳、东埠、双窑、邱庄、汪荡、姚沟……

并列式:悦来、纲要、刘徐、沈魏、冯徐、丁曹、虞潘……

动宾式:昭德、探驾、聚贤、育民、分水、扎埠……

主谓式:德胜、民主、官宜、炳来……

补充式:联合……

附加式的也比较少,比如:庙头、堰头……

3、沭阳地名的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的差异性

当某个地方有多个地名或者涉及到改地名的时候,出现地名书面和口语两种形式不一致的情况。比如,沭阳有个乡镇叫“青伊湖”,镇政府所在地是“滥洪村”,人们一直习惯称呼该镇为“滥洪”。虽然该镇官方书面名称是“青伊湖”,但是人们口头上还是习惯“滥洪”的叫法。另一个乡镇原名“阴平”,2000年正式更名“潼阳”,这是官方的名称,但是口头上人们有时还是习惯称“阴平”。一般来说,词汇是与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语言成分,词汇对社会生活变化的反应也是最敏感的,尤其是口头词汇最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但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地名的口头形式比书面形式变化要缓慢,相反更具稳定性。

4、沭阳地名的通称和特称用法

地名的通称就是通名,特称则指地名的专称或者专名。在正式场合或者官方称谓中地名往往都是通称和特称合称的,沭阳是县级行政单位,故称为“沭阳县”;青伊湖是镇级行政单位,所以称“青伊湖镇”;滥洪是村级行政单位,所以官方叫法是“滥洪村(居委会)”。在某个地方区域内地名的特称往往只用于称呼某一地点,地名的通称可通用于其他地点。比如,特称“沭阳”往往指的是县城所在地(城区一带),“沭阳县”则主要指的是整个沭阳县所辖地区。

5、沭阳地名的地域方言特征

地名往往会受到地域方言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很多地名用字具有地域方言的特点。沭阳地处江淮平原,属于南北文化过渡地带,南北文化融合使得沭阳很多地名兼具南北语言文化特色。集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但是不同地方集市却有不同的名称和说法。沭阳33个乡镇地名(不包括6个街道)中有8个是带有“集”字的,“陇集、钱集、胡集等”皆因兴“集”而成聚居地,其他村级地名与“集”有关更是众多。“我国大平原地区自然村多以庄命名,所以庄也是地形的反映”,“老庄、高庄、老戚庄、王团庄等”诸多以“庄”命名的沭阳地名明显体现了沭阳平原地形的地域特点。平原地区多打谷场,沭阳早期也有很多打谷场,很多村庄就以“场”进行命名,比如村庄“马场、王场、东场等”均是如此,这也体现了地名地域性用词特点。沭阳历史上沟河纵横,现在仍然河网密布,有些地名的产生与此地域特点有关,比如“耿圩、张圩、司程圩、后圩、范圩等”皆因围圩聚居或者围圩兴集而得名,而且这样的地名很广泛。

二、沭阳地名文化内涵分析

1、地名反映重视宗族的社会心态

沭阳33个乡镇(不包括6个街道)有13个地名是与宗族姓氏有关的,其他村级地名冠以姓氏就更是数不胜数,以姓氏来命名聚居地体现了沭阳人民看重宗族的传统社会心态。甚至,“人们的宗族观念很强, 在移民到一个新的地方时, 他们也会将宗族的观念印证到所居住的新地区的名称上”,沭阳有个乡镇叫“陇集”,据县志记载此地原名“陇西集”,是迁居此地的李姓为了纪念祖籍地甘肃陇西而取名。李姓人虽离乡但内心割舍不断宗族怀旧之情,李姓将自己旧居地名移到新地实则是将宗族观念印证到所居新地名称上,以此来延续内心根深蒂固的宗族情怀。

2、地名反映人们的文化心理

历史上沭阳地区天灾人祸不断,百姓民不聊生,内心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乡镇地名“贤官”源于镇内“贤官亭”,反映了百姓对清廉公仆的爱戴和期望;镇名“悦来”则表达了“近者悦,远者来”的美好愿望。村名“太平、丰收、健康、民主、聚贤、昭德……”也都体现了人们的各种美好愿景和期望心态。有时,地名所反映的文化心理还会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特定时代会产生一些带有特定政治色彩的地名,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政治文化意识。1966年,沭阳将“龙庙、贤官、庙头、官田、官墩、胡集、颜集、华冲、太平、阴平、茆圩”等十一个公社分别改称为“向阳、东风、新风、七雄、红灯、红旗、立新、丰收、沂涛、朝阳、前进”公社以顺应时代潮流。当然,八十年代这些地名大部分又改了回来,“七雄、沂涛”之所以沿用至今则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家乡人民英勇献身的英烈和光辉事迹。

3、地名反映当地经济生活

沭阳水路交通便利,一直以来商品经济就很发达,历史上曾经是来往盐商的重要陆路通道,现在很多乡镇名称带有“集、店、圩”字,或因兴集聚居或者筑圩兴集而成聚居地,皆可见曾经商贸繁华之景。一些乡镇地名即使没有明确集市标志,但延续进行至今逢集赶集的习俗也说明了经济生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地名反映经济生活在沭阳地名中近年则更加明显。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为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加快发展,2004年沭阳县政府对县城和开发区主要道路进行命名或者更名。县城50条道路中有37条以其他地区地名进行命名,如“重庆、天津、台州、青岛等”;经济开发区2l条道路也是如此,其中19条以浙江省市县名称进行命名。改变地名是为了迎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反之,地名变化反映了当前经济的这种发展需求。

4、地名反映地理、历史文化

沭阳自秦设县治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悠久,很多地名从古沿用至今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沧海桑田般的历史洗礼使沭阳大地地理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历史上沭阳河流纵横,湖荡遍地,现在很多湖泊河流已经消失了,但“桑墟(湖)、青伊湖、湖东、高墟、华冲、潼阳等”地名还在使用,我们仍然可以根据这些地名勾勒出沭阳大地曾经的主要地理面貌和特征。沭阳素有“虞姬故里”之称,现在境内仍有“虞溪、虞姬沟、霸王桥等”地名,可见虞姬与沭阳文化千丝万缕之联系。“沈括桥、梦溪(街道)等”则反映了沈括曾经在沭阳任职,带领百姓与天灾抗争的历史。“七雄、沂涛”则反映了沭阳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英勇抗争的历史。每个地名的背后都是有历史和故事的,透过地名可以了解特定的历史文化。

地名是文化语言学的重要范畴,每个地名都有一定的语言特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分析沭阳地名的语言特征可以从语言学角度了解地名的构成特点,探讨文化内涵可以透过沭阳地名全面认识该地的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文化。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安顺学院人文学院)

注 释

① 鞠继武:《江苏省地名语源的区域性特征》《地名学研究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9页。

②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92页。

③ 沭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沭阳县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104~140页。

④ 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05页。

⑤ 李力: 《地名文化现象透析》,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81页。

⑥ 薛光: 《沭阳县移植地名利弊谈》,《中国方域》,2004年,第31页。

⑦邵明武: 《中国地名来历类说》,《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12期,第46页。

⑧ 杨明: 《沭阳乡镇地名的来源分类及蕴含的文化内涵》《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沭阳县沭阳文化
沭阳县开展联保联防联勤联控保安全活动
沭阳县扎实开展加油站安全风险集中治理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沭阳:以“侨”架“桥”,助力侨企创新创业
年味里的“虎文化”
沭阳:一园三进士,深藏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沭阳:企村联建走实乡村振兴之路
谁远谁近?
沭阳:引领智能纺织新潮流
沭阳县中医院“做负责任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