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东宁市苹果蠹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要点

2016-02-02王庆波王久林林明极郭金洪

中国林副特产 2016年2期

王庆波,王久林,林明极,郭金洪

(东宁市果树蔬菜管理总站,黑龙江东宁157299)



黑龙江省东宁市苹果蠹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要点

王庆波,王久林,林明极,郭金洪

(东宁市果树蔬菜管理总站,黑龙江东宁157299)

摘要:果蠹蛾在我市1年发生2代,越冬成虫在5月上旬开始出现,5月下旬为越冬代成虫发生与产卵盛期,是第一次药剂防治关键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出现第二代成虫及产卵期,也是药剂防治关键期。树干绑草、绑麻袋片、旧衣物和瓦楞纸能有效诱引作茧幼虫,有利于集中消灭。

关键词:苹果蠹蛾;老熟幼虫;树干涂白;杀虫灯

从2006年以来,在东宁市果园发现危害比较严重的苹果蠹蛾,为了稳定果树生产,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控制了检疫性害虫的再次侵染和蔓延。现将苹果蠹蛾在我市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要点简述如下供参考。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mm,体灰褐色而且具有紫色光泽,翅膀后部有深褐色椭圆形斑纹。卵椭圆形,扁平,长径1.1~1.2mm,半透明,中央呈黄色,卵孵化前中央出现红色圈,卵多产在果实胴部、叶片及嫩枝上。幼虫体长14~18mm,头黄褐色,体红色。蛹黄褐色,体长7~10mm。

2危害性状

苹果蠹蛾以幼虫蛀食果内种子危害,被蛀果面有一个或数个虫孔,蛀孔外部逐渐有褐色虫粪便排出。严重时,可堆积相当数量,以丝连成串,挂在蛀果之下。幼虫蛀果为害,使果实失去食用价值,受害后还能造成大量落果,对产量影响很大。

3发生特点

苹果蠹蛾1年发生2代,第一代为越冬代。在我市一年发生2代,老熟幼虫脱果后在树干裂缝处、老翘皮、石头下及果园废弃物中结茧,也可在果内、包装物及贮藏室越冬。越冬代成虫在5月中旬开始出现,5月下旬为羽化盛期,果园小气候条件较好者,羽化期略有提前。成虫3~6d产卵,产卵在日落时和日落后,但高峰是在日落后,此后逐渐下降,至午夜成虫停止活动,每个雌虫产卵40粒左右,卵散产在果实和叶片上。卵期7~8d,卵孵化期开始于5月下旬,6月中上旬为卵孵化盛期。第1代若虫为害期在6月初~7月下旬;老熟幼虫7月中旬开始化蛹,7月下旬、8月初开始第2代幼虫为害果实。幼虫蛀入苹果后,在果皮下咬成一小室,并在此蜕第1次皮,随即向种子室蛀食,并在种子室旁蜕第2次皮,蜕皮后蛀入种子室内部,蜕第3次皮,此后幼虫开始脱果,转而蛀食果丛附近的另一个果实,有从果实相互接触处从1个果蛀入另一个果的现象,无论是蛀食第1个或第2个果实,都有偏嗜种子的习性。幼虫蛀果30d左右脱果。

4防治技术

4.1秋冬防治

清理枯枝落叶、落果、杂草、废弃物,刮老翘皮(消灭越冬幼虫),集中烧毁或深埋;树干涂白,主干和第一层主枝分支处,涂白剂配方:生石灰12~15份,食盐2~2.5份。

4.2夏季防治

4.2.1挂苹果蠹蛾诱芯监测成虫发生期及药剂防治。5月上旬每亩挂2个诱捕器,每隔30m远挂1个,方法是:用广口塑料盆装满水,水面离盆口约1cm,水中加少许洗衣粉,增加展着性,避免掉进盆中的苹果蠹蛾逃走。将苹果蠹蛾诱芯用细铁丝穿过固定在盆口,诱芯小头朝下,诱芯底部距离水面1cm,然后将水盆挂在树冠中,水盆底部距离地面1.5m,必须将水盆挂牢,防止左右摇摆。每天早晨检查雄蛾数量,并保证盆中足够水量,下雨天不能水满槽。当连续3天诱到成虫后,开始喷药防治,每隔10~15d喷1次,共喷2次药。用灭幼脲3号1500倍,高效氯氰菊脂1500倍,高效氯氟氰菊脂2000倍,乐斯本1500倍,甲维盐2000倍,灭多威1000倍,白僵菌300倍,除了白僵菌外其它杀虫剂都可与杀菌剂混合使用。配药时注意事项:先将喷药罐灌满水,然后药剂一种一种地用小容器调匀,再倒入大罐中并不断搅拌,喷药时也必须有专人负责不断搅拌药液。现在我们都用机械喷药,但不要使用喷枪,因雾化不好,喷不匀,要用雾化好的喷头。防治时每村屯统一时间,统一药品。为保证果品安全,采收前15d禁止使用农药。

4.2.2悬挂杀虫灯诱杀成虫。有电的果园在每年的5~9月挂频振式杀虫灯,方法:每隔60m挂1个杀虫灯,挂在树冠上方,诱杀成虫。每天傍晚开灯,第二天早晨关灯,同时清除袋内虫蛾。第一次挂灯时间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第二次挂灯时间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

4.2.3经常疏除树上被害果,拣拾树下虫果,集中销毁或深埋。

4.2.4果实套袋。寒富、宁丰等大型果进行果实套袋,可有效避免降低苹果蠹蛾危害。方法是:落花3周疏果后,彻底喷一次杀虫杀菌剂,开始套袋,袋口一定要绑紧,避免雨水、药液、病虫进入袋中。

4.2.5在树干绑草环、瓦楞纸、麻袋片或旧衣物诱集幼虫潜入,取下烧毁,每年在7月中旬和8月下旬各绑1次。

中图分类号:S436.611.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30

DOI.:10.13268/j.cnki.fbsic.2016.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