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东丽区城市化建设发展规律的几点思考

2016-02-01余明斗

天津人大 2016年6期
关键词:东丽区东丽城市化

关于东丽区城市化建设发展规律的几点思考

“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生活”,是东丽人对十几年城市化建设历程的深刻总结,是对城市化带给东丽人幸福、快乐、自豪的高度概括,是东丽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待。这里面有着深厚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需要认真的研究和探讨。现将自己对东丽区城市化建设内在规律和哲学基础等问题的一些思考整理出来,谨供参考。

一、东丽区城市化建设内在规律和哲学基础

“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生活”,这里所说的“不一样”,是东丽人生活方式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轰轰烈烈的革命,是东丽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一部史诗、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从2004年1月东丽区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做出《关于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决定》开始到2015年十一年间,全区1600万平方米农民还迁房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累计竣工960万平方米,还迁64个村、安置农民18万人,城乡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这超乎寻常的变化依然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有着客观的发展规律。

1、东丽区城市化建设的逻辑起点。本世纪初,刚刚迈入新世纪的东丽人便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历

史抉择。一是天津市工业东移和滨海新区西扩等战略加快实施,我区成为天津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越来越多的市级乃至国家级重点项目落户我区,这给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二是随着经济功能区和城区拓展,客观上使我区自主开发的空间相对减少,仓储、运输、服装和机械制造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发展优势明显减弱,我区三级财政收入先后被西青、北辰、武清超过,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刻不容缓。三是作为大城市郊区的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性已日趋减弱,传统村庄的功能也逐步消失,特别是失去土地的农民急需妥善安置。四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任重道远。历史的人做历史的事,面对历史机遇和人民重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在进行广泛、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毅然决定实施城市化带动战略,坚持先行先试、积极实践、逐步推开的思路,在全区范围内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城市化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方式,为经济发展拓展空间,探索和开辟一条大城市郊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途径。

2、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为我们深入研究我区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规律指明了方向。生活方式是一定社会客观条件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的价值观所指导的、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全部生活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一般意义上,与生活方式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是生产方式,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后者是基础,对前者具有决定作用,而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前者对后者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我区城市化建设初期正是处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华明新市镇建设,由宅基地换房带来的“三区联动”充分体现了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即生活方式对生产方式的巨大反作用。

3、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相互作用的阶段性表现。东丽区的规划建设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相互作用,在不同发展阶段彼此消长、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每一个阶段的跨越,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整体水平都会有明显的提升。

2005年前为第一阶段,即“探索规划,实现平稳起步”阶段。期间依托空港等大项目征地撤村,规划农民还迁房200万平方米,建成75万平方米。由于建设规模不大,从全区范围看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相互作用呈平衡状态。

2010年前为第二阶段,即“规划建设全覆盖,实现快速发展”阶段。期间以新市镇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为重点,规划农民还迁房1500万平方米,建成400万平方米。这一时期,生活方式对生产方式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不仅极大地改善了迁入新市镇农民的生活方式,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为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全区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发展速度显著提高,“十一五”时期三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2.6%,于2009年提前两年实现了创百亿强区的目标。

2017年底前为第三阶段,即“农民全部还迁新居,实现成熟提升”阶段。期间基本建成约1600万平方米的农民还迁房,20余万农民搬入新居,城市化率达到100%。这一时期,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在更高水平上趋于新的平衡,二者相互促进、并驾齐驱、共同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城市化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富民惠民为目的”。2011年提出“以城市化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富民强区新实践”。一方面城市化带动战略的作用继续释放,大规模城市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拓展空间5万亩,新的城市功能定位为我区经济向高标准、高端化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五大工业园区的载体功能显著加强,优势产业发展迅速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另一方面经济转型、经济发展为城市转型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城市的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就业、收入、社保、住房、教育、医疗、出行等重大民生问题明显改善,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2020年前为第四阶段,即“深化管理,实现全面融合”阶段。期间全面完成“三改一化”,建成约400万平方米的经营性设施,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现代化。这一时期生产方式重新回归支配地位,对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区委提出“要努力夺取率先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不断开创美丽东丽建设的新局面”。“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经济的高标准、高端化带动了城市的高品质、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东丽人充分享受着“智慧东丽”新城区的美好生活。

二、人作为城市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在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相互作用中的主体地位

人作为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主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处在核心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保障群众利益,是东丽区城市化建设遵循的首要原则、衡量成败的最高标准。

1、“一切为了人民”,是实施城市化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

一是以不增加农民负担为目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实现耕地占补和建设资金平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用农民现有宅基地换取新建小城镇中的住宅。农民原有的宅基地统一整理

复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在此基础上,节约出一块可供市场开发的出让区土地,通过招拍挂实现建设资金平衡。政府负责制定政策,投融资平台负责征地、融资、建设,达到“政府不拨钱、企业不亏钱、农民不出钱”便可极大改善城乡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效果。二是以生活更加舒适为目标,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放心工程。城市化使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从分散到集中、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化,这一变化换来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城乡差别的缩小,更换来了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三是以提高城市承载力为目标,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打造高效、便捷、完善的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区城市化公建的规划面积为262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已建成114万平方米,有效地提高了还迁居民的生活品质。区政府2014年制定了“沃土计划”,三年全面提升商贸、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交通、养老、市容8个方面的公共服务和配套建设水平。市、区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蓟汕联络线、外环调整线、地铁四号线、六号线、十号线、航新路、东金路、新市镇污水管网工程等一大批项目的建成,将给还迁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和实惠。四是以“就业、增收、有保障”为目标,努力打造“四金”农民,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一为薪金。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在引进项目时将安置就业纳入招商协议,优先安置本地劳动力,搬入新区的农民有95%的劳动力靠就业获得薪金收入,我区也因此被评选为全国首批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示范区。二为股金。积极推进集体经济组织产权改革,通过参股经营、股份化投资,增加农民的股金收入。三为租金。区政府制定了《东丽区关于为征地撤村村民建设经营性设施的实施意见》,力争在2020年前建设400万平方米经营性设施,增加农民的租金收入。四为保障金。2013年区政府出台了《东丽区养老保障参保计划实施方案》,四年实现114个村(包括5个城市队)参保全覆盖。截至2015年底已有101个村落实了养老保障,剩余13个村计划在2016年全部参保。

2、“一切依靠人民”,是实施城市化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

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拥护,城市化建设寸步难行。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积极依靠群众,倾听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带着深厚的感情组织实施城市化建设。决策之前,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了群众100%参与讨论、95%支持、5%不反对的硬标准,切实尊重群众意愿。建设之前,采取“量体裁衣,订单制作”的建设方式,最大限度满足群众不同住房需求,保证还迁住宅户型合理、质量可靠。还迁之前,换房的具体办法由农民自己选择自己决策,强调公开透明,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听取村民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并张榜公布,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操作。入住之后,实施物业补贴“三年退坡”政策,为群众生活转变留足过渡时间。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工作思路,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城市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积极践行党的宗旨的成功作法,为城市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相互作用在东丽区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呈现的特性

东丽区城市化建设,在时间上是“迅猛”的,在空间上是“全覆盖”的,在范围上是“广泛”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相互作用以及上述三种因素的影响便形成了东丽区城市化的鲜明特性。

1、由于时间“迅猛”,规划引领、模式布局等政策性极强的工作更加突出顶层设计、政府主导。在模式上,通过“宅基地换房”、“城中村改造”和“依托大项目有序撤村”三条途径,将全区109个村全部纳入城市化建设进程,探索出一条从“宅基地换房”到“三区联动”,再到“三改一化”、“农村金融创新”和“社会管理创新”的“五步走”模式,实现了城市化区域范围和发展过程的全覆盖。在布局上,按照中心城区、新市镇、功能区协调发展的思路,确定了“一心两极,六区六城、两轴三带、智慧生态”的空间发展战略,构建了以“七横七纵”道路交通为核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形成“51310”城市绿地系统和“七横九纵”河道网格化体系,实现了总体布局和具体构架全覆盖。模式布局的合理规划,极大提高了东丽区城市化建设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延续性。

2、由于空间“全覆盖”,决策更加突出一致性、严肃性和公开性。我区在宅基地换房的基础上,通过与市政府相关部门协调,按照“三保一测算”原则,采取土地换保障方式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大项目有序撤村。“三保”就是保障被征地农民享有人均30平方米的还迁住宅、人均15平方米经营性小户型住宅(厂房)或7平方米商业设施、人均不低于7万元的安置补助费和15年养老保险。“一测算”就是在天津市土地区片指导价格的基础上,按照“三保”的标准测算土地整理成本实施征地。“三保一测算”确定的标准是刚性的,在全区范围内必须严格执行,坚决维护政策的一致性和严肃性,确保公平公正。

3、由于时间“迅猛”、空间“全覆盖”、范围“广泛”,致使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对个别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的问题没能及时解决。二是对个别认识不透、把握不准、解决时机尚不成熟的问题摸索解决的时间过长。三是对后城市化时期将会出现的有些问题思想和工作准备不够充分。比如:因拆迁工作不能及时到位影响工程进度、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问题,包括宏观上的大城区管理和微观上的社区管理;通过文化引领提升人们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问题;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用房问题;后城市化时期政府部门的管理服务如何适应和满足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整体水平提升后的农民新的需求问题等。东丽区城市化建设已进入攻坚阶段,对于上述以及类似问题我们要勇于面对、认真研究、及时解决。

(作者为东丽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猜你喜欢

东丽区东丽城市化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N2气流量比对磁控溅射Mo-N涂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环保工作不力 天津市东丽、津南两名副区长被免职
东丽看好碳纤维车用前景
为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基——天津市东丽区丽泽小学
中共东丽区委转发加强区人大工作和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东丽区政府开展公共机构能源资源统计培训工作
东丽区举办节能演讲大赛
天津市东丽中学“六·五”环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