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东运河古桥设计地域性特征和聚落环境的解构研究

2016-02-01赵旎娜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古桥水系桥梁

赵旎娜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浙东运河古桥设计地域性特征和聚落环境的解构研究

赵旎娜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浙东运河是大运河流域中桥梁资源较为丰富的水域。本文以浙东运河水系的古桥梁群为例,运用聚落环境对桥梁设计进行地域性解构,通过水系关联、地貌气候、人文特征等一系列分析来解读浙东运河古桥梁的设计形态特点,在此基础上全面考量浙东运河古桥设计的地区性特征,从而揭示其设计、选址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为浙东古桥梁的进一步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

浙东运河;古桥梁;地域性特征;聚落环境;解构

一、古桥设计与浙东运河水系关联性

《越绝书》云“山阴故水道,出东郭门,直渎阳春亭,去其五十里”,浙东运河水系水网密布,河湖众多且支流庞杂,水文环境极具江南特色。以山阴故水道为基础的大运河浙东段,东西流向的水道沟通了南北向的河流。交错联通着错综复杂的水陆交通,于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就成了情理中事。

(一)水路交通依存关系

浙东运河沿岸古桥严格按照河道水系布局选址,和水陆交通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首先运河水系遍及沿岸乡村市镇,沿岸海拔低,地势平缓,极大的降低了架桥成本和难度,故而石制桥梁成了连接水陆交通的首选。其次运河支流交错,水网繁密,河流交汇处以十字、丁字、井字三种类型为主。因此桥梁多设址在多条河道交汇处,以均匀的间隔密集地架设在河面上,连通两岸的街道。这样设址可以使桥梁发挥最大的使用功能,形成现代立交桥式的联通功能。如绍兴府河上的府桥,宋宝庆《会稽续志》云“府桥在镇东军门外蓬莱馆前,……守汪纲乃命更造尽易,……桥既宽广,翕然成市,遂为雄观”。

(二)沿河地生态环境的融合关系

首先桥梁设计要考虑许多自然与社会因素,以保证所建之桥安全稳固,并发挥最大的效用。浙东地区大部基本属于平原地区,很多河流水量小,水较浅,河道窄,因此桥梁设址时并不局限于中下游地带,随行就势选择地势舒展、水流平静之处,保证河道内的固态漂浮易通过避免对桥体产生较大的冲击,以免桥梁建筑受损影响使用寿命。同时考虑到桥梁和沿河生态环境的充分融合,注重桥梁落坡方式的多样性处理。在街市水巷或是大道旁,为了使桥与周围的环境相衔接,往往采用主桥两侧八字落坡或单侧转角落坡,使得落坡桥面与河街平行相接就不会给河街交通造成障碍,典型的如绍兴的八字桥。即使是一般的左右直通式落坡,也往往根据周边地形或河道深浅变化,使左右落坡桥面长短不一,阶梯数不等,以达到经济实用的目的。

(三)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的兼顾

首先作为凌驾于水面之上主要建筑,浙东古桥是沿岸各陆地的连接纽带。设计造型时或采用复合立交款式,或而采用小跨度低高度的设计,最大限度的利于水上桥市和水面船市的同时运行,以便将其实用功能发挥至极致,更是促进了沿岸商业贸易的繁盛。其次浙东运河古桥梁的造型设计也极为注重装饰美感。浙东运河沿岸多为石桥的建制,就地取材的石料便于制作成多空的多孔石拱桥或石梁桥。桥梁造型设计时多设计成宽厚稳重的桥面,挺拔秀美的石桥墩和潺潺流动的江南河道水面形成一种力与美对比美感。而在平坦的田野和水道中多以拱桥突兀而起,如同平原中最秀美的起伏曲线,柔美而不实张力。又如沿岸中数量最多的折边拱桥,从远处遥望桥身与倒影,远看整体造型如满月柔美,近看折边刚直硬朗,体现了视觉的多重体验式美感。

二、古桥设计与浙东地貌气候及生产生活关系

浙江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浙东运河沿岸丘陵和冲积平原为主,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湿润多雨,河流资源丰富且水流平坦,但水涝等自然灾害略频繁,导致植被覆盖茂密但根基不牢,土壤松软及水土流易明显。因此,浙东运河水系古人设计桥梁时必须要充分考量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因素,选择合适地点进行设计建造。

(一)整体设计与地域自然环境系统的契合

浙东运河的古桥梁营造工艺成熟,设计理念较科学。桥梁建造之前建造者们都要严谨地考虑到桥梁周围的地质地貌,勘察河道周围的土质、植被环境及就近可用石材质地等等。以保证所建之桥安全稳固,并发挥最大的效用。为求桥基稳固,一些桥尽可能直接将桥墩安在沿岸岩石上;或者选取根系牢固,植被繁密,不易水土流失之处。其次沿岸古桥建筑多是因势利导,追求实用、坚固、简省。如拱梁组合桥以及梁堤组合式桥是对桥梁通航与排水的统筹规划做了充分考虑。拱桥便于通航,梁桥一般是多孔用于排水,依据河道水况,在水深处架设拱桥,水浅处架设梁桥。梁拱的配合的桥梁则依河道地形及河水深浅而长短变化不一,为了桥上行人通行方便,为桥下的航行和排水提供相对科学合理的功用。

(二)桥梁设址和浙东运河水系生产生活规律的反应

江浙地区自宋以来繁华富庶,经济发展迅猛,除了和当时的地理位置、政治环境开明等原因密不可分外,更是和江浙地区百姓辛勤劳作,积极发展商业息息相关。因此,浙东古桥建造之初基本按生产生活习惯选址。因此运河上连接田间地头的古桥多设址在视野相对开阔,采光效果良好的地理位置,避免了因晚归跨河过桥时易落水的隐患,充分考虑到了江浙地区百姓的生活习惯和勤劳致富的价值观。其次浙东运河水网纵横,沟渠水道四通八达。日常生活中家家户户门前沿河,以舟楫代步,驰骋在家乡的水域或田间劳作,或走亲访友,或开展商业活动。据此日常交通出行情况,沿岸架设桥梁大致考虑寻找相对人口密集处,商业交易地,或者在水面宽阔便于舟楫停歇处架设大型综合型桥梁,将桥梁其使用功能发挥到极致。

三、古桥设计是地域性格和人文素质的折射

形式各异的古桥是运河文化最为丰富的一部分,是解读运河的最佳注脚。桥对于生活在浙东运河沿岸的人,是连接当地人生活的“节点”,是聚集当地人,浓缩生活场景的场所。如古运河研究学者夏刚草所言:“运河沿岸的古墩、古庙、古塔、古桥、老街以及街市的繁华景象、市民的生活习俗,犹如长幅画卷般展示在人们面前。”

(一)古桥形态与水乡居民审美理念

首先古桥形态折射水乡居民内敛婉约的审美理念。浙东运河水系的古桥梁无论设址设计还是营造装饰都严格遵循建筑物不能凌驾与周围环境之上的理念。力求实现建筑物和建造地自然、人文环境的相互映衬作用,达到两者之间相谐成趣的积极效果。其次浙东运河水系古桥梁的设计体现了地域心理暗示特征。对于江浙水系的环境特征,最直观的视觉形象即为“小桥流水”,有着温婉柔美的气质特征。正是因为“河岸边的建筑没有具有压抑感的高度,距离河道中的人也不远,这样尺度的空间令人有被庇护的亲切感,随之也形成了散落岸边的各种小型河埠的跨河小桥。”潺潺的水流上远近疏密、高低错落的各式桥梁正是沿岸百姓的环境归属感和情感载体的综合体现。加之江南特有的梅雨等含水量极高的空气特质,加深了人们朦胧敏锐、纤细流畅的审美倾向。在此审美心理影响下,浙东运河沿岸桥梁造型的构成形式简约。古桥在整体结构上多营造幽静典雅、玲珑通透的意境和氛围,塑造出浙东运河水系古桥梁群均衡规范、典雅大气具有一定形式感、设计感和自然人文环境巧妙融合,独树一帜的整体形象。

(二)传统风水民俗文化和桥梁文化关联

造成绍兴古代桥梁外观简朴质素、构型充满自然机巧的建筑风格的原因,很可能是江浙地区历代以来形成的以民间力量为主兴修桥梁的风俗。在浙东运河沿岸,桥梁作为一重要的交通和水利设施,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意义已经超越了其物质形态本身。水乡的乡风民俗崇尚建桥修路,视之为善举。每有动议,则四方响应,民众出钱出力,尽其所能。古朴淳厚的民俗与大运河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相得益彰的。因为乐善好施于个人是修身养性、笃行君子之道;于家族则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当然唯有古运河沿岸水网密布的现实与民众的热心相碰撞,修路架桥才以无形之力渗入人们的意识与行为中,积淀成为一种真正的民俗。

四、总结

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三大主要河段之一的浙东运河段,自东向西而行,穿越众多自然河流,为维持不同区域的水位的并使船只能够通过,运河中修建了数量众多,形式各异的桥梁。如今这些古桥早已淹没在日益繁华嘈杂的都市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如同历史深深的镌刻一般,古桥静静伫立在运河沿岸,随着水流潺潺,人们会发现古桥散发出的那种静谧的美丽,朴素、优雅,耐人寻味。正是因为浙东运河沿岸古桥的设计,注重选址的科学性和设计的合理性,从而实现桥梁建筑美学和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充分融合,突显出鲜明的地方环境美学特征,至今仍然成为建筑桥梁研究的重要财富。

[1]夏刚草.《大运河无锡段历史悠久,特色缤纷》,《江南论坛》[J].2010(3).

[2]朱铁军.《江南古桥四维环境透视与衍生共进体系构建》,《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6(1).

U443;C913.31

A

2016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有形与无形——文化线路视域下的浙东运河水系古桥梁设计美学和遗产构成研究》(项目编号:16NDJC124YB)研究成果。

赵旎娜(1982-),女,浙江绍兴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学。

猜你喜欢

古桥水系桥梁
古桥古韵 灵动灵渠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句子也需要桥梁
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古桥研究概述
高性能砼在桥梁中的应用
环境友好的CLEAN THROUGH水系洗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