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超声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16-01-31杰,梁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医学学科培训

于 杰,梁 萍

(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100853)

◁新视点▷

介入超声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于 杰,梁 萍

(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100853)

介入超声学是现代微创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具备精准、微创、实时、安全、便捷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众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作为新兴学科,要求从业医师具有集临床、影像、工程、物理、信息于一体的多专业综合知识技能,规范培养具有跨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制定规范化教学内容、设立系统化教学方法、建立标准化培训流程和构建全面一体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介入超声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超声检查,介入性;教学方法

介入超声学是在现代超声影像的实时引导下,通过穿刺等操作完成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一门学科。上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介入超声技术日趋成熟,它与临床的完美结合日益受到临床医生和病人的青睐,在不断完善和提高的基础上,介入超声技术目前已成为内、外、妇、儿等众多疾病微创诊疗的主要技术。然而,作为一门朝阳学科,有限的临床应用难以如同经典的内外科规范、成熟,如果其发展道路不正规、无体系,势必带来临床稳健运行的安全隐患,最终导致充满生机的新兴学科在患者中失去信任,在同行中失去地位,从而前途渺然,逐步衰退。同时,该学科又具有集临床、影像、工程、物理、信息于一体的复杂技术构架特征,故而导致对人才素质要求较高,规范培养具有跨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1 介入超声学人才培养现状

1.1 介入超声学发展现状及专业人才素质现状

随着医学知识和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当代医学被划分为三个分支学科:内科学、外科学和介入医学。随着微创介入治疗概念的逐步深入人心,介入医学正在以微侵袭、疗效好、恢复快等优势取得迅速发展。该新兴学科主要包括介入放射学和介入超声学,它们在中国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学科。介入放射学占据其中的60%,介入超声学占据30%,而其他相关临床学科包括肿瘤学、消化学、肝胆外科学、泌尿外科学等则占据了介入医学的10%。董宝玮、陈敏华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创了超声介入肿瘤学在中国的应用[1-2],目前拥有大于20 000名从业医生且以10%的速度呈逐年递增趋势。在过去的30年中,介入超声学在中国得到飞速发展,这主要得益于以下4个方面:新的影像诊断和介导设备、器材的研制与开发;介入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和应用、治疗领域不断拓宽;肿瘤发病率近十年快速攀升,临床需求量剧增;有关临床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介入超声医师的从业数量不断增加。然而,介入超声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合格的介入医师必须具备超声及放射影像诊断、临床医疗基础知识和介入操作技能三方面的能力。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先经过五年临床专业教育,再接受三年影像专业培养,最后到临床内外妇儿各科和影像科室轮转后开始接受介入技术培训,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介入超声医师。而目前的从业医师中70%~80%来自于影像学专业,20%~30%来自于临床专业,新从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等“学院型人才”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不足,90%以上缺乏影像-临床-介入的一体化培训[3],目前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介入超声医学对复合型特殊人才的需求。

1.2 介入超声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体系的局限性

作为一项新兴的诊疗技术,不同于传统的临床学科专业独立、知识集中、技术成熟,介入超声技术临床应用30年,成为独立学科也仅有5年历史,知识和技术体系在逐渐完备,没有现成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可以借鉴,精湛的技术需要人员的应用和推动,复杂的技术构架特征决定了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临床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任重道远。多学科交叉的新兴技术对于人才培养要求苛刻,国内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合理使得人才培养难度增加:①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技术,涉及影像学、外科学、肿瘤学、内科学、病理学、解剖学、物理学、工程学、信息学等多领域的知识,目前缺乏综合的规范化教学大纲。②作为一项微创技术,理论与操作结合紧密,实际操作经验性强,需要多临床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并能通过仿真模拟操作提高技能,目前缺乏系统化特性化的培训方法。③作为一项具有广泛应用潜力的诊疗技术,教学对象背景复杂(包括超声科、放射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学科医生)、技术更新发展快(设备、技术理论、应用领域),缺乏系统的创新性培养模式。④学科涉及多专业综合知识技能,目前教学集中侧重于影像和穿刺操作技能,未能将理论指导、实践操作和考核建立标准化的培训流程。⑤超声显像技术由于其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应用成熟等优势已在我国城乡广大医院普遍开展,但超声引导穿刺技术相对较新,需要对仪器性能、人体解剖、操作技术、病人评估具有全面系统的认识,介入超声医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尚难以达到如超声检查技术一样普及。⑥随着医学工程学的蓬勃发展,介入超声新技术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仪器设备均更新较快,由于我国各地医疗水平和医疗设施的分布不均衡性,应努力做到及时传递、更新、交流新技术临床应用经验,以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本团队在国际上第一个将介入超声开创为独立学科的同时,自1990年开始全国介入超声教学工作,在保持介入超声技术国际领先的同时,注重该学科的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立。经过2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建设了较为全面的介入超声临床培训基地,实现教学理论体系、培训方法、培训模式、培训流程的多重创新,逐步解决了上述人才培养难题。

2 介入超声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2.1 构建开放型、多元化、全方位的规范教学体系

构建教学大纲、基础理论、临床实践、科研能力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多学科、全方位介入超声教学平台体系:①注重理论教学质量。理论教学质量的把关是诸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基础,由于缺乏综合的规范化教学大纲,超声诊断教材不够实用,内容观念落后、图片欠清晰,对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介入超声新理论、新技术涉及不足,不能满足专业人才教学的实际需要。我们根据学科发展和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先后组织撰写了系列教材,包括国内第一本介入超声基础教材《临床介入性超声学》,该书已成为国内公认的学习介入超声基础的必备教材;国内第一本介入超声新技术专项教材 《超声引导微波凝固治疗肝癌》,该书最早系统地阐述介入超声国际前沿技术——超声引导下肿瘤消融治疗,在学术论文及教材专著中多次被引用;受邀Springer出版社编著英文教材 《微波消融实体肿瘤》和 《影像引导肿瘤治疗》,奠定了该技术在国际的成熟地位和影响力;编写超声医师培训丛书《妇产科超声》,成为实用性强的专题性权威读物。②注重教学内容的灵活生动性。抽象的理论讲授,使学生倍感超声知识的枯燥,对各种疾病的声像图表现和介入操作要点也缺乏明显的感性认识,只能凭空想象。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将各系统疾病的解剖、病理、超声图像的特征性表现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简短脏器视频的插入,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且本团队编写制作了国内首套介入超声临床操作教学光盘,集知识讲解和技能演示于一体,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大大提高。③规范行业行医标准。自1998年,与中华医学会联合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介入超声学习班,在不断总结、创新的基础上,撰写了16本学习班教材,同时通过组织参与中华医学会消融规范化培训班,制定系统规范的临床教学大纲和国家微波射频消融指南[4],并在国内建立介入超声病例书写模板,规范介入、影像、内外科医师、研究生、进修生的临床实践教学和行业行医标准。

2.2 开创系统化特性化的教学方法

以项目形式组织教学,组织学员完成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训练项目,形成创新性教学工具。①针对目前国内缺乏系统特性化培训方法的问题,本团队在国内率先研制了新型训练模型——介入超声三维虚拟演练系统及穿刺仿真体模,新型训练模型的建立,为学员提供了直观、仿真的训练工具与环境,摆脱了依靠离体猪肝、苹果等进行粗线条演练的困境,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建立了理论学习、操作观摩、基础模型训练、离体动物训练、仿真模型训练、临床操作训练等全面的标准化培训方法。②建立手术实况与介入影像实时转播演示教学系统,实现手术室与教学室高清图像与语音的实时传递,既保证了学员实时了解操作老师的技术思路和实施方法,又保持了介入室的清洁度,减少了患者感染率。

2.3 建立完整的标准化培训流程

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操作与考核同抓、专科与全科共管,建立完整的标准化培训流程。①开展多学科联合教学查房,推动实践与教学一体化。介入超声技术集临床-影像-介入综合知识于一身,尤其是围介入期对于适应证把握、并发症处理和预防都需要多学科知识指导,术中操作技能也需要外科微创技能和无菌素养培训,定期开展多学科联合教学查房有利于提高从业医生的综合素质[5]。②遵从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病例讨论制度、抢救工作制度、会诊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规范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谈话告知制度、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保证年轻后备力量形成规范医疗风气。③通过理论指导->模拟操作->模拟考核->实践操作->实践考核闭环教学方法,夯实介入医生的临床基本功,并建立起缜密的疾病诊疗逻辑思维,标准严谨的培训流程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

2.4 建立临床研究与应用融合发展的全面一体教学模式

积极推进与国内外教学、科研、医疗单位的深入合作,提升人才临床研究和应用水平。①针对缺乏系统的创新性培养模式的问题,开展国内外的广泛合作,创建了“请进来、走出去”的系统的创新性培养模式,通过组织和参加国内外授课质量较高的大型学术会议,将国内外该领域的专家请进来授课,保持技术的国际前沿性,临床专家与教学师资一体化,提升人才临床研究和应用水平。②积极推进与国内外教学、科研、医疗单位的深入合作,通过本单位技术骨干走出去,开展多中心合作,在国内多家有需求的医院建立手把手的临床应用基地和教学示范基地,通过集中培训与平时即时联系指导,确保长期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组织多中心临床研究,促进临床研究与应用融合发展。③临床技能与科研创新一体化,通过临床需求指导科研创新,科研创新转化临床应用,不同疾病从“怎么治”提高到“为什么这么治”,让思维模式从临床实践中萃取、升华,继而转化到基础研究工作中去提出相应的理论,进而改进临床工作,完成一个周期,使某一疾病的诊疗水平螺旋式上升提高[6]。并注重进行基金申报、项目实施、论文写作等综合教学,推进创新型科研能力培养,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本团队通过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开创性建立了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填补了介入超声人才培养没有规范化教学内容、没有标准化培训流程、没有系统化特性化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体化培养模式的 “四无”空白,培养了大批以综合临床技术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人才,缓解了我国介入超声技术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衡的窘况,对推动我国微创医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1]陈敏华,董宝玮.超声引导细针活检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87,3(3):161-164.

[2]林本耀,董宝玮,李吉友,等.胆囊癌超声引导下经皮针吸细胞学检查[J].北京医学,1982,4(4):225-226.

[3]杨瑞民.浅谈介入医学的人才培养与学科管理[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07,20(10):945-947.

[4]Liang P,Yu J,Lu MD,et al.Practice guidelines for 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microwave ablation for hepatic malignancy[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3,19(33):5430-5438.

[5]雷寒,王智彪,白晋,等.微无创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9):877-880.

[6]宫剑.创新型青年医学人才培养教育之我见[J].科学中国人,2011,17:76-77.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rventional ultrasound integrated talent training mode

YU Jie,LIANG Ping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853,China)

Interventional ultrasou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ine.Because of its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sion,minimal invasion,real-time,safety and convenience,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including internal medicine,surgery,pediatrics,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at present.A new discipline requires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nd skills on clinic,imaging,engineering,physics,information,the standardized training compound talents with cross major skills is urgent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building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e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interventional ultrasound in the aspects of compiling the normalized syllabus,setting up systematic teaching method,establishing standardized training methods and constructing innovative cultivation patterns.

Ultrasonography,interventional;Teaching methods

R445.1

A

1008-1062(2016)04-0285-03

2015-03-26

于杰(1978-),女,山东潍坊人,副主任医师。E-mail:yu-jie301@hotmail.com

梁萍,解放军总医院,100853。E-mail:liangping301@hotmail.co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01436和81430039);北京自然科学基金(7144246)。

猜你喜欢

医学学科培训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医学的进步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超学科”来啦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