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期后房型人工晶体三点固定术的疗效分析与临床研究

2016-01-30单白洋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眼科辽宁辽阳11100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5期
关键词:疗效分析

单白洋(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眼科,辽宁 辽阳 111000)



二期后房型人工晶体三点固定术的疗效分析与临床研究

单白洋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眼科,辽宁 辽阳 1110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无后囊支撑的二期后房型人工晶体三点固定的方法和疗效与临床意义。方法 对76例囊内白内障术后及后囊破裂不能一期置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或已行二点式悬吊失败者采用二期后房型人工晶体三点固定于角巩膜瓣下。结果 全部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而且人工晶体全部端正固定在同一平面视轴上。结论 该手术方法为一种明显优于二点悬吊术,特别是能使人工晶体牢固地处于同一视轴上,达到了矫正视力的目的。

【关键词】后房型人工晶体;二期置入;三点固定;疗效分析

白内障囊内摘除及各种原因使后囊破损不能预期置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目前均采用前房型人工晶体或后房型人工晶体二点悬吊固定术[1-2]。这些方法难免有不足之处。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开始对76例上述患者采用二期后房型人工晶体三点固定于角巩膜瓣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76例,男46例,女30例,年龄13~19岁4例,20~60岁44例,61岁以上28例。无晶体原因,白内障囊内摘除后40例,囊外手术致后囊破裂18例,外伤致后囊破裂8例;二点式悬吊人工晶体错位明显偏斜6例,人工晶体脱位4例。术前视力、裸眼视力0.01~0.1 36例,0.1~0.2 40例(包括部分人工晶体偏斜,脱位)。矫正视力0.08~0.1 4例,0.1~0.3 26例,0.3~0.6 38例,0.6~1.0 8例。76例中双眼1年,左眼36例,右眼38例。第1次手术至本次手术时间为3个月~15年。

1.2 方法:术前准备与一般白内障手术,均行眼科AB超检测。局麻后在6点钟与12点钟处做以弯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在角巩缘后作一舌形巩膜瓣,12点处巩膜瓣为11点至1点钟处。作相应处巩膜瓣下全层切开,先作6点钟处作虹膜根切及11点及1点钟处根部横形根部剪开。通过上方虹膜根切处贴近虹膜注入黏弹剂,充满后房,同时适量注入前房。取一带丝线的长针自6点钟切口进针经过虹膜后面通过瞳孔再从虹膜后12点钟处出针,从前房取出丝线剪断后系在人工晶体下上襻顶端,将人工晶体自上方切口入前房并使下襻贴近虹膜后进入后房,同样按上述方法将上襻从瞳孔区进入后房,拉紧6点钟及12点钟丝线,使人工晶体处于正中适合位置,缝合6点钟人工晶体襻于巩膜瓣下,调节上撑位置分别缝合11点及1点处于襻与巩膜瓣下,间断缝合角巩缝切口1~2针,冲洗黏弹剂物质,回复结膜瓣,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及地塞米松。

2 结 果

术后随访半年以上,视力0.1~0.3 30例,0.3~0.6 36例,0.6~1.0 10例。术后视力基本接近术前矫正视力,术后无并发症。4例在术后次日前房积血,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术后虹膜后粘连4例,瞳孔上移8例(术前已上移),人工晶体无偏位,倾斜,2例人工晶体表面有玻璃体小量飘动。

3 讨 论

由于某些条件原因致使失去了一期置入晶体的机会,随着条件的成熟,不少患者为达到较好矫正视力的无晶体眼,而患者不宜或不适长期配戴矫正眼镜,尤单眼患者要求更为迫切,目前最简单的方法为置入前房型人工晶体,但前房型人工晶体有诸多不足,如人工晶体的大小规格要求严格,过少可导致内旋转引起间歇性角膜内皮接触,使之失代偿[3-5]。过大可导致长期内皮接触引起疼痛,导致青光眼等症状。特别是已行囊内摘除患者,由于长期虹膜失去晶体支持,虹膜处于震颤状态,即使置入合适的前房型人工晶体虹膜震颤仍不能解决,当眼球活动时视物波动,飘浮感存在明显。为此近来主张采[6-8]。但由于相应并发症随之发生,不少患者就诊时发现人工晶体移位,前后倾斜,甚至脱落,特别在基层医院没有行玻璃体切割设备时,发现在前房在人工晶体前面有玻璃体存在,这时人工晶体实际上置于玻璃体之间,导致视力模糊,甚至复视等各种症状。人工晶体为一平面,仅凭二点固定很难使人工晶体处于同一视轴上,除非上下襻是多点嵌在角巩膜睫状沟内,才能成一面。根据几何学原理二点成线,三点成面,本院设计三点固定代替二点悬吊,这样就克服人工晶体上下左右倾斜的弊端,当然手术要求较高,为此笔者认为手术时应注意掌握以下方面:首先在准备行一期后房型人工晶体置入时,由于各种原因使大部分后囊破损,玻体突入前房在没有设备作前房玻切时,这时应放弃人工晶体置入,即使注入黏弹剂,也不能理论上认为压迫玻璃体,这时已失去作用,勉强行人工晶体悬吊,此时玻璃体仍处于活动状态,人工晶体实际上置于玻璃体中间,同样置入前房型人工晶体,也不会达到预想的目的。这时应关闭切口,1~2个月后玻璃体处于稳定静止时,而且玻璃体也回复至后房,再行三点式二期后房型人工晶体固定术会得到良好的结果[9-10]。

对无晶体特别是已行囊内摘除较久者,上方虹膜上移有时上方虹膜基本不能看到,当切开上方角巩膜时,应设法使上方虹膜部分复原,注入前房的黏弹剂应注入虹膜后,使虹膜前移,玻璃体后倾,部分虹膜根部与后房角有粘连时,应设法使针头通过瞳孔区,缓慢注入或用虹膜恢复器进行轻轻分离,这样使后房型人工晶体置入后房时有足够的位置。笔者认为此时的黏弹剂不仅能保护角膜内皮,而且可以压迫玻璃体及作虹膜后分离的作用。使人工晶体一直在玻璃体前面操作,最后被固定在同一视轴上[11-14]。

在手术时作上下方切口,特别是上方切口,由于手术后的瘢痕粘连,切开分离虹膜时容易出点,故在手术时做到边切边止血,同时应注意切口上下方应在同一平面,特别部分上方虹膜后移患者,免得人工晶体固定不在同一视轴上[15-18]。同样在缝合襻时应随时调整合适位置,不至于在固定前就没有达到正位。

本院成功地为76例患者进行二期后房型人工晶体三点固定术,达到了预期目的,笔者认为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苏克广,满克亮,克高政.二期后房型人工晶体三点固定术临床疗效分析与前瞻性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15,51(1):31-33.

[2] 吴振中,蒋幼芹.眼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71-177.

[3] 江一山,龙三太,王婷.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术的临床治疗与前瞻性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13,49(2):98-99.

[4] 李绍珍.眼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8-423.

[5] 孟晓莹,宋清雪.闭锁小瞳孔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7):67-68.

[6] 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25-528.

[7] 宋琛.手术学全集(眼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10-220.

[8] 柴立静.眼外肌移植治疗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92-93.

[9] 缪晓平,韩真真.后房型人工晶体巩膜缝线法植入术[J].中华眼科杂志,2013,49(1):22-23.

[10] 惠延年.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3-188.

[11] 陆道炎,张效房,陆国生,等.国外白内障与人工晶体手术的进展[J].中华眼科杂志,2013,29(1):9-10.

[12] 孙为荣.眼科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61-669. [13] 满江红,龙妍钰.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治疗与眼科学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1(1):51-53.

[14] 郝燕生,惠延年.无晶体囊膜支持的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植入术[J].中华眼科杂志,2014,50(1):19-20.

[15] 张效房,吕勇,马静,等.介绍一种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3,35(5):501-502.

[16] 苏宁,王倩,吴丹.白内障与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进展性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13,49(7):453-455.

[17] Kondo E,Yoshino T,Yamadori I,et al.Expression of Bcl-2 protein and Fasantigen in non-Hodgkin's lymphomas[J].Am J Pathol,2004,155(2):330-337.

[18] Ungefroren H,Voss M,Jansen M,et al.Human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s express Fas and Fas ligand yet are resistant to Fasmediated apoptosis[J].Cancer Res,2006,66(8):1741-1749.

中图分类号:R77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5-0172-02

猜你喜欢

疗效分析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胸椎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探究
腹腔镜睾丸固定术治疗小儿腹腔型隐睾的疗效分析
经皮肾穿刺治疗梗阻性肾积水的临床疗效分析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初步分析与报道
不同出血量采用小骨窗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研究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胶原酶溶解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2769例临床分析
依替米星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老年支气管扩张患者感染的疗效分析
血浆置换在重型肝炎治疗中疗效分析
以米托蒽醌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脏器毒性和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