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50例母乳性黄疸患儿的疗效观察及分析

2016-01-30常变玲河南省禹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河南禹州46167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5期

常变玲(河南省禹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河南 禹州 461670)



150例母乳性黄疸患儿的疗效观察及分析

常变玲
(河南省禹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河南 禹州 461670)

【摘要】目的 观察黄疸茵颗粒联合妈咪爱(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我院门诊确诊为母乳性黄疸的2012年1 月1号至2014年12月31号出生的患儿150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黄疸茵陈颗粒妈咪爱联合应用疗效与单纯使用黄疸茵陈颗粒疗效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联合应用黄疸茵陈颗粒及妈咪爱是治疗母乳性黄疸的最佳方案之一。

【关键词】乳性黄疸;黄疸茵陈颗粒;妈咪爱;联合应用

母乳性黄疸即新生儿接受母乳喂养后,短期内便出现黄疸症状[1]。近年来,国内母乳喂养概率逐年提高,母乳性黄疸患儿数量也逐年递增,我院门诊于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号收取、诊治了150例母乳性黄疸患儿,采取黄疸茵颗粒联合妈咪爱方案进行,以取得显著疗效,并作如下报道。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我院门诊于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号收取、诊治了150例母乳性黄疸患儿,日龄3~50 d,中位值(35±1.58)d;性别:男88例,女62例,均为足月出生儿,且患儿体质量超过2500 g。研究中,如下对象已排除:①产妇出现产伤;②头颅血肿;③新生儿有窒息史;④患儿精神状态不佳;⑤肝脾肿大,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均正常。除黄疸外无其他症状、体征。将15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中有患儿80例,其中男性患儿49例,女性患儿31例,治疗前测皮胆红素(18.5±5.5)mg/dL[(316.4±94.5)μmol/L]。对照组中有患儿70例,其中男性患儿39例,女性患儿31例。治疗前测经皮胆红素(18±5)mg/dL[(307.8±85.51)μmol/L]。所有患儿都已确诊,满足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组制定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2]中的标准,且观察其临床资料后,并未发现明显区别(P>0.05)。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黄疸茵陈颗粒(10克/包,甘肃岷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62021262,批号2012020547)1次1/3包,1天3次,妈咪爱(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由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020037,批号20120508147)用10 mL温水冲服,1包/次,3次/天,并继续母乳喂养,连服7 d。对照组只给黄疸茵陈颗粒1次1/3包,1天3次,继续母乳喂养,连服7 d。

1.3 数据统计:对研究中所涉及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本院选用SPSS20.0统计软件,其中以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选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并以(±s)代表计量数据,若2组间各项数据对照结果有差异,用(P<0.05)作代表。

2 结 果

治疗后黄疸茵陈颗粒妈咪爱联合应用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使用黄疸茵陈颗粒治疗组,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当前,母乳性黄疸整体发病概率不断上升,已给母婴预后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加强疾病防治。对于母乳性黄疸患儿,部分医师认为其症状会自行消退,因此不需治疗,但是,为改善患儿预后,更多医师强调进行积极治疗[3]。笔者通过调查后发现,由于母乳中包含着大量β-葡萄糖醛酸苷酶,能够对β-葡萄糖醛酸酯链充分分解,并且产生大量葡萄糖醛酸及间接胆红素。当间接胆红素从机体小肠组织中再吸收后,就会促使肝肠组织进行再循环,以至于加大血清组织中的未结合胆红素总量,从而引起母乳性黄疸。一般而言,如果未结合胆红素含量长时间保持较高标准,就可能会诱发胆红素脑病,所以需要积极治疗母乳性黄疸[4]。对于母乳性黄疸患儿,其治疗重点是“退黄”,临床上以停止母乳为首选,但是该手段不仅会使患儿母亲出现心理障碍,同时还可能会影响患儿胃肠组织,使其无法正常运作,除了会增加患儿的喂养不适应外,还可能会引起腹泻,所以该方案应用价值饱受争议,而选择药物治疗则可避免上述问题[5]。

母乳性黄疸发病机制之一为湿热,当母体内出现湿热症状后,会在短时间内传送至胎儿身体中,使胎儿胆道组织受堵,进而导致黄疸症状出现[6]。鉴于此,本次研究选择黄疸茵颗粒对患儿进行治疗,可达到“清热利湿”的效果,再联合妈咪爱同时使用,当药品以乳酸菌类微生物的形式进入至患儿肠道组织中后,会在其肠道内大量繁殖,并对过氧化氢进行迅速分解,除了可控制氧化还原电位外,还能形成一个封闭的厌氧环境,以加快双歧杆菌生长速率[7]。不仅如此,当药品进入至患儿体内后,会在短时间内产生作用,并建立起肠道正常菌群,并对胆红素发生作用,使其变为尿胆原,再随着患儿粪便排出体内,不仅能够降低肝肠循环频率,还能控制未结合胆红素整体浓度。除此以外,由于该方案疗效可靠,且不会出现不良反应,也不会对母乳喂养产生影响,已成为母乳性黄疸患儿治疗中的首选方案[8]。

参考文献

[1] 王卫平.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9-122.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9-220.

[3] 丁黎.双岐三联活菌并哺乳习惯改变干预母乳性黄疸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3):1018-1019.

[4] 宋超,金可.母乳喂养性黄疸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3,53(22):85-87.

[5] 王海艳,冷锋.早发、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对患儿肾功能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2):76-78.

[6] 张淑琴.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96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4,9(5):162.

[7] 安文莉.茵栀黄颗粒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50例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3,26(1):95-96.

[8] 张文贵,张凡艳,陆国梁,等.新生儿早期母乳性黄疸微生态治疗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7):2016-2018.

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5-00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