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里翻译规范下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翻译对比——以徐志摩和陈良廷译本为例

2016-01-29

学周刊 2016年34期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可接受性徐志摩

徐 华

(大连大学,辽宁大连116622)

图里翻译规范下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翻译对比——以徐志摩和陈良廷译本为例

徐华

(大连大学,辽宁大连116622)

运用图里的翻译规范对徐志摩和陈良廷翻译的五篇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英译本进行系统的对比,总结出各自的初始规范,翻译方式都是“全译”,徐保留了原作的所有风格,忠实原作细节,总体倾向于充分性;陈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原作等效,总体倾向于可接受性。研究发现,徐志摩运用欧化的白话文,谐音、直译等,并且陈良廷灵活运用了音译、注释等多种翻译策略,遵守两位译者所处时代的翻译规范。

翻译规范;短篇小说翻译;翻译策略

一、引言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新西兰裔英国短篇小说家,被誉为“英国的契诃夫”。所创作的短篇小说被视为“短篇小说体裁史的里程碑”。她的作品色彩鲜明,行文简洁流畅,充满诗意和散文化。徐志摩是第一个译介曼斯菲尔德的人,共翻译曼十部短篇小说。陈良廷,当代资深翻译家。20世纪80年代,他翻译曼的《一杯茶》《罗莎蓓儿惊梦记》等十篇小说译文。本文着重研究两位译者翻译五篇曼的短篇小说《一个理想的家庭》《一杯茶》《刮风》《苍蝇》《金丝雀》,对其二位译者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翻译规范(translational norms)是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提出的一个系统的翻译理论。基于翻译规范理论的文学翻译对比研究,能更好地显示出各个翻译文本的差异。本文不在于评析两个译者的译文孰优孰劣而是在分析异同的基础上,同时将原文与译文做比对分析,并探索两位译者是如何选择翻译策略遵守各自所处时代翻译规范。

二、理论框架

“规范”的概念是翻译研究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它是翻译研究的一个转折点。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难免会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制约。图里在不断地翻译实践研究和探索科学的、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文学翻译模式——翻译规范。在《翻译中规范的性质与作用》一书中,图里强调:翻译是译者的决策过程,在实际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翻译规范在起作用,译者主要受到三类规范的制约,即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初始规范(initial 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翻译规范可作为徐和陈译本对比研究的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译本对比分析

(一)初始规范

指译者的总体选择。制约译者在忠于源语还是忠于目的语的两极之间进行选择,前者称为充分性(adequacy),后者称为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若译者选择忠于原文,译文就是充分的;若译语文化规范占上风那么译文就是可接受的。然而没有一个译本是完全的倾向于充分性或者可接受性。对比研究发现:陈的译本更倾向于忠于目的语的可接受性,而徐的译本更倾向于忠于源语的充分性。

(二)预备规范

它指翻译译本的选择。预备规范由“赞助人”决定。徐的译品的赞助人是北新书局,“主要发行新文艺新思潮书籍,嗣短期内出版书籍风行全国”。胡适、鲁迅等五四新文化巨匠支持其发展,周作人担任主任编辑之职。徐的译品当然也得到了权威的认可,才得以出版。陈译作的赞助人为上海译文出版社,其目的是让读者可以了解到二十世纪世界译坛影响较大的优秀作品。徐和陈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出版商的影响。

(三)操作规范

它指影响文本结构,包括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徐译本体现中西交融构成新的语言风格,充满诗的旋律,巧妙地再现原文的语言,符合五四时期操作规范;语言平实,凝练,偶尔带有方言(少量吴语),有意使用不规范语言来达到翻译文学的真实性效果,形成自己的操作规范。陈译本语言准确通畅,灵活变通,富有文采,对原文的语言形式进行美化,遵守当时的翻译规范。(1)篇章——语言规范。其影响译文的微观结构,比如词汇选择、修辞等。徐志摩措辞简单自然,不矫揉造作,讲究修辞。徐译文尽量反映原作者的风格;而陈译用词恰当具体,讲究文采,对原文的语言形式进行美化。以《金丝雀》为例,原文...ItsurprisesevenmenowtorememberhowheandI shared each other’s lives.徐译为“我到现在还觉得顶怪的,当初我们俩怎么的共同过居,顶和事的。”徐运用的方言“顶”,读者可以看懂的是“很”“非常”的意思。只要忠实完整地传达原文的基本信息,这种译法就是可取的。相比之下,陈译为“现在想起那时我们相依为命的情景,还觉得奇怪。”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和原文相吻合,符合中文小说的表达习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基本信息。(2)母体规范。它影响译文的宏观结构,与完整性有关,包括原文的分割,段落的删节和重置以及注释增加等。徐和陈都按照译文结构进行翻译,未进行改变。此外,徐并没有对译文进行注释。这符合当时的翻译规范。陈采用译注,起到了很好的翻译补偿作用。例如,陈译《金丝雀》中,繁缕:草名,野生,茎细长,叶对生,卵形。

四、结语

翻译规范打破了传统上的“等值,正误,好坏,对错”等标准评价翻译作品。它是一个描述性的、动态性的翻译研究。本文运用翻译规范对徐和陈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徐保留了原作的所有风格,忠实原作细节,总体倾向于充分性。陈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原作等效,总体倾向于可接受性。徐运用欧化的白话文,谐音、直译等和陈灵活运用了音译、注释等多种翻译策略,顺应了各自所处时代的翻译规范。

[1]陈良廷,郑启吟,等译.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2]芒迪著,李德凤等译.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许均,穆雷.翻译学概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4]徐志摩著,韩山石编.徐志摩全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5]杨柳.翻译诗学与意识形态[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张敬亚]

G64

A

1673-9132(2016)34-0050-02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4.025

徐华(1992—),女,汉族,辽宁省阜新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及实践。

猜你喜欢

曼斯菲尔德可接受性徐志摩
法律论证理论对提高裁判可接受性的启示——基于“昆仑燃气公司案”的分析
花牛歌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注重裁判理由的可接受性——“寄血验子”案的法律解释分析
国外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研究述评
短篇小说研究的创新之作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研究》评介
小评《徐志摩论》
论指导性案例制度的冗余与亏空——兼驳“同案同判”与“裁判可接受性”
曼斯菲尔德新西兰系列小说中的自恋人物
判决书叙事修辞的可接受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