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奶牛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2016-01-29胡建宏魏淑娟贾永宏

中国牛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牛场奶牛场牛群

陈 帅,胡建宏,魏淑娟,贾永宏,李 敏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2.陕西省家畜改良站,陕西 泾阳 713702)

陕西省奶牛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陈 帅1,2,胡建宏1*,魏淑娟2,贾永宏2,李 敏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2.陕西省家畜改良站,陕西 泾阳 713702)

陕西是全国奶牛养殖的优势区域之一,奶牛存栏量和牛奶总参产量均居全国前列[1-2]。奶牛业已成为陕西畜牧业的产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目前陕西奶牛养殖正处于由散养向规模养殖转型时期,奶牛产业现代化、规模化程度迅速提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本文回顾了陕西奶牛产业发展历史,指出产业存在问题,理清产业发展思路,为陕西奶牛产业快速提质增效,实现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散养向规模养殖转型提出意见和建议。

奶牛产业;现状;问题

1 奶牛产业发展历程

1.1 萌芽到缓慢发展阶段

奶牛在19世纪时被带入中国,我国奶牛饲养至今不过百余年历史[3]。1948年春,阳早和寒春赶着83头荷兰奶牛落户陕北定边县三边牧场,为陕西奶牛产业发展播下了第一粒种子[4-5]。至1949年,全省奶牛存栏仅260余头,主要集中在西安市。当时,西安市共有大小奶牛场28个,奶牛存栏220头,年产牛奶29万kg,泌乳牛单产仅3 000 kg[6]。1955年,阳早夫妇又带着1 000多头牛落户西安草滩农场,1976年以后又先后3次从美国和加拿大引进了荷斯坦牛冷冻精液2 000余支,无偿捐赠给草滩农场[4,7]。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草滩农场自己也先后从国外多次引进公牛和胚胎。到1978年全省奶牛存栏0.8万头,牛奶产量14 504 t,泌乳牛平均单产3 600 kg,人均占有奶类1.6 kg。1948年至1978年30年间,全省奶牛存栏量增加7 000余头,奶牛单产增加约600 kg,奶牛业属于家庭副业,在农业中属于补充地位[6]。

1.2 快速发展阶段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逐渐加快,乳业市场也开始逐渐开放开放,乳品消费逐年增长,带动奶牛产业快速发展。到2008年,全省奶牛存栏40.7万头,牛奶产量149万t,泌乳牛平均单产5 020 kg,人均占有奶类52.5 kg。从1979年至2008年30年间,全省奶牛存栏量增加39.9万头,单产增加1 420 kg[6]。但是这段时间里,乳制品价格战逐渐激烈,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市场发展的混乱和无序状态愈演愈烈,终爆发了“三聚氰胺”事件,全国奶牛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1.3 阵痛恢复转型升级阶段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及频繁发生的乳品安全事故,使我国方兴未艾的奶牛养殖业遭受重创。之后,频繁发生的乳品安全事件,迫使奶牛养殖由散户及养殖小区向规模化标准化的奶牛场养殖方式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转变,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在此期间,国家和陕西省有关部门也实施了奶牛良种引进补贴项目、奶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县建设项目、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高产奶牛引进项目、奶牛胚胎移植项目等一系列措施,支持奶牛产业的转型升级。从2009年到2015年的15年间,全省奶牛存栏量一直维持在45万头左右,2015年底,全省奶牛存栏45.5万头,奶牛单产达到6 400 kg,奶牛单产提高了1 380 kg[8]。

2 奶牛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2.1 存栏量基本趋于稳定

2000年以来,陕西省奶牛存栏量快速增长,2005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46万头,后略有下降,但一直保持在45万头左右。到2015年底,全省奶牛存栏45.5万头,居全国第七,其中关中地区存栏占全省的95%,陕北占全省的4%左右,陕南占全省的1%左右[2]。

2.2 奶牛品质

自奶牛品种引进陕西以来,广大畜牧工作者和养牛场、户一直致力于奶牛品种的改良和选育工作,特别是2007年陕西省纳入国家奶牛良种补贴范围和2009年实施高产奶牛引进项目以来,全省奶牛良种占有率进一步提高。2015年笔者参与对陕西关中5市10场560头1胎奶牛进行线性鉴定的结果来看,奶牛线性评分平均为:体躯结构83.79分(等级:G+),尻部79.13分(G),肢蹄78.56分(G),泌乳系统82.75分(G+),前乳房79.83分(G),后乳房77.71分(G),乳用特性79.08分(G),整体评分79.83分(G)。经过多年品种改良,陕西奶牛体型结构已趋向于纯荷斯坦牛体型结构,奶牛品种特征愈加明显,单产达到6 400 kg,较2010年增长1.6%,高出全国平均单产1 200 kg。

2.3 奶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

现代奶牛养殖业的特点是集约化规模饲养,这种饲养方式是统一管理、集中调度,从而使奶牛的养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9]。据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50头以上的规模化牛场存栏牛占总存栏量的48.61%,奶牛规模化程度的加快,使奶牛品种改良技术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

2.4 先进技术广泛应用

2.4.1 性控技术 奶牛性别控制技术是目前家畜繁殖新技术之一,可使母牛产母犊率达到90%以上,从而加快奶牛改良步伐,并在短时间内增加高产奶牛比例,快速提升养殖户的经济效益[10-11]。2006年,陕西省宝鸡市从就开始使用该项技术,已累计配种10 000多头,母犊率达到92%以上。近两年全省从澳大利亚引进的奶牛全部采用性控冻精配种,母犊率达到95%以上。目前,该项技术已在全省得到普遍认可和使用。

2.4.2 DHI技术 DHI技术对于指导牛群选种选配、改进饲料配方、分群管理、疫病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953年,美、加两国正式启动了“牛群遗传改良计划”,即DHI,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使两国成为拥有当今世界最好的奶牛群[12]。国内1992年开始引进该项技术,陕西省于上世纪90年代引入DHI技术[13-14]。近年来,陕西省奶牛DHI测定技术应用步伐明显加快。目前,陕西省已建成省级奶牛DHI测定中心,千阳县引进丹麦DHI检测设备,建立了陕西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县级DHI中心奶牛性能测定中心。目前全省参加测定牛场52家,全年连续测定8次以上的牛场38家,占参测牛场的73%,较2014年的62.7%提高了16.4%,DHI技术已成为牛场生产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度量工具。

2.4.3 TMR饲喂技术 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技术于20世纪60年代在外国兴起,使用TMR日粮可降低牛场成本,提高产奶量。该项技术是奶牛养殖业从分散饲养向规模化、集约化饲养转化的必然要求[15]。目前省内大部分规模化奶牛场都使用该项技术,已推广TMR饲喂机数百台。

2.4.4 奶牛电子管理技术 奶牛电子标识管理系统由电子标识、计算机通信、精密喂养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等组成,不仅能够为奶牛的遗传改良提供数据,也能够科学预测奶牛个体的需求,以便提出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养殖技术,这对于实现牧场的数字化、科学化和正规化信息管理提供了关键技术[16-17]。该技术已在省内逐步推广开来,许多大型奶牛场如陕西省奶牛中心、渭南浩大乳业奶牛养殖场等都使用全球最先进的以色列阿菲金牛群软件管理系统,对奶量计量、发情、疾病监测、乳房炎监测进行全程监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

2.4.5 奶牛散栏式饲养技术 所谓散栏式饲养就是牛在不拴系、无颈枷、无固定床位的牛舍(棚)中自由采食、自由饮冰和自由运动[18]。现代牧业在陕西省眉县建设的2万头奶牛场,单栋存栏奶牛3 000头,全部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散栏式工业化养牛方式,实现了全自动的TMR喂养、全自动清粪、全自动挤奶及全自动粪污处理,达到了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奶牛品质最优、管理最先进、饲喂最科学的国内五之最。

3 奶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奶业发展迅速,但和世界奶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良种奶牛不足、平均生产水平低下等方面。

3.1 良种率低,遗传改良步伐缓慢

奶牛良种覆盖率低是当前全国奶牛业发展普遍存在主要问题,这使得国内奶牛的各项生产性能指标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种质资源品质差、良种奶牛数量少已成为制约我国奶牛业发展的瓶颈[19]。

3.1.1 对公牛在品种改良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在影响奶牛效益的因素中,遗传育种的贡献最大,达到了40%,而公牛对奶牛群的遗传进展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所以能否培育出优秀的种公牛是奶牛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0-21]。但是,据笔者对陕西关中地区20多个牛场的调查,37.5%的牛场认为遗传育种对奶牛生产水平影响最大;20.8%认为营养对奶牛生产水平影响最大;41.7%认为管理对奶牛生产水平影响最大。对种公牛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是全省非验证公牛冻精大量使用的重要原因,从而导致了奶牛遗传改良进展缓慢,甚至某些性状倒退,一些缺陷性状更加明显的根本原因。

3.1.2 对品种改良的目的认识不清 现代的奶牛育种理念认为,牛群遗传品质的持续改进要继续保持,不能仅仅追求较高的产奶量,而要强调平衡育种,既要高产,也要健康,又要长寿,繁殖率还要好,世界奶业发达国家都将繁殖、体型、长寿性等一些重要功能性状纳入到选择指数中[20,22]。据调查,目前全省90%的规模化牛场未制定奶牛群改良育种计划,公牛选择随意、配种改良随机;95%以上的牛场管理人员和人工授精人员只注重奶牛的受胎率,不注重选种选配,没有对于牛群中存在的缺陷要进行分析,确定出需要改良的性状,也很少考虑奶牛的品种改良效果及后代品质的提高。不重视选种选配,改良目的不清是制约我省奶牛良种化进程又一大障碍。

3.2 先进技术设备应用不充分

3.2.1 奶牛线性鉴定工作基本未开展 奶牛体型与生产性能、繁殖性能及泌乳持续力等性状都息息相关,具有完美体型的奶牛,具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奶牛线性鉴定是正确评价奶牛经济价值的重要科学依据,做好线性鉴定工作可为奶牛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依据,没有科学的鉴定结果作为依据,品种改良和选种选配工作均处于盲目状态[23]。据调查,全省奶牛线性鉴定数不到奶牛存栏数量的8%,除了大型的国有奶牛场和参加省家畜改良站奶牛提质增效项目的试点牛场对牛群进行了线性鉴定,并根据线性鉴定的结果制定了相应的选种选配计划外,绝大部分牛场没有对牛群进行系统全面的先行鉴定评分工作。3.2.2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工作不如人意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形成的测定报告对发现奶牛场潜在问题和提出针对性措施有着重要作用,可显著提高奶牛牛群品质,从而提高牛场管理水平、牛群生产水平进而提高经济效益[24-25]。2015年,全省参加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牛场52个,参加测定奶牛数量仅占全省奶牛存栏的17%左右,还有部分牛场对测定报告和分析解读报告重视不够,对整个牛群的生产管理指导意义不大。而奶牛发的发国家丹麦、瑞典、荷兰、加拿大、美国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的奶牛分别达到92%、85%、84.5%、65.8%和44.4%[21,26,27]。

3.3 饲养管理水平落后

合理的牛群结构是牛场的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要保证奶牛场高产、稳产,牛群要逐年更新,建立合适的牛群结构,才能充分发挥出牛群生产能力[28]。

3.3.1 牛群生产结构不合理 模场正常牛群总是出于动态更新状态,但合理的结构比例一般为成母牛约占60%,后备牛(包括育成牛和青年牛)约占30%,犊牛约占10%[29]。笔者在2015年和2016年对陕西关中地区20个牛场进行调查发现,2015年成母牛、后备牛、犊牛存栏比例分别为67%、13%、20%,表现为成母牛比例过大,2016年成母牛、后备牛、犊牛存栏比例分别为47%、37%、16%,表现为成母牛比例过小,这其中固然有市场因素的影响,但也反映出牛场管理存在问题。

3.3.2 牛群胎次结构不合理 2015年,陕西关中地区20个调查场一胎、二胎、三胎以上占全体泌乳牛的比例为61%、22%、17%,2016年比例为53%、23%、24%,说明调查牛场均存在牛群产乳年限短的问题,由于生产寿命过短,奶牛终生产奶量大打折扣,严重降低了奶牛使用价值和牛场经济效益。

4 奶牛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4.1 动物疫情形势严峻

当前,国内外动物疫情日趋复杂多变,重大动物疫病病种增多,毒株变异加快,感染范围更为广泛,新型外来动物疫病种类多样,传播扩散速度不断加快,人畜共患病在人间和畜间均呈上升趋势。奶牛是一种高新陈代谢动物,自身疫病抵抗能力相对较弱,在现代化集中养殖的条件下,奶牛疫病的防控工作有较大难度[30]。加上近年奶牛交易频繁,和“两病”检疫净化工作不力,奶牛“两病”死灰复燃,有些省份和区域已经发生了多起农牧民和村级防疫员感染“两病”的严重卫生事件[31]。现代牧业宝鸡万头牧场“病牛门”事件被媒体披露曝光,布氏病近几年全球有上升的趋势,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控的任务艰巨。

4.2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奶牛属于高产动物,代谢旺盛,采食量大,因而在奶牛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随之产生大量养殖废弃物,我国畜禽养殖粪污已成为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相并列的三大污染源之一[32]。随着奶牛养殖规模和标准化水平的提升,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的约束越来越明显。据调查,全省畜牧业化学耗氧量排放占全省农业排放量的98.9%、占全省总排放量26.5%,加强畜禽污染处理和综合利用,成为奶牛产业发展中必须同时解决的矛盾之一。

4.3 生鲜乳收购价格疲软

据调查,从2014年初到2015年末,生鲜乳平均收购价格一路下滑,从4.2元/kg下降到3.5元/kg以下,降幅达到16%以上。2016年年初,奶价下跌势头得到了遏制,全省生鲜乳平均价格为2.90元/kg,虽与前期持平,但与去年同比仍下降6%,且价格差异明显,大中型养殖场奶价能够达到3.8元/kg,小规模养殖场奶价3元/kg左右,有的甚至只有2.3元/kg,有大量生鲜乳被拒收。2016年8月初,生鲜乳销售渠道逐渐畅通,西安、咸阳、渭南等地已不再有限价、限收等现象。据调查,西安、咸阳、渭南等地蒙牛、伊利等乳企生鲜乳收购价格在原来价格上普遍提升0.1~0.2元/kg,银桥、东方等乳企的生鲜乳收购价普遍增加0.3~0.5元/kg。但宝鸡个别区域生鲜乳销售渠道仍不顺畅,收购价格增幅不明显。

4.4 洋牛奶、洋奶粉的强烈冲击

2014年以后,有27个国家1686家境外乳品企业获得在中国销售乳品的许可认证,随之,进口奶粉和液态奶大幅增加[33]。来自中国奶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2015年中国液态奶进口量从1.59万t增长到46.0万t。奶粉进口量也十分惊人,2008年~2014年从10.08万t上涨到90万t,2015年有所下降,仍有54.7万t。大量的洋牛奶、洋奶粉涌入国内市场,对我国的奶牛养殖业形成巨大冲击。

5 陕西奶牛产业发展的建议

5.1 制定牛群体改良计划

制定省一级奶牛群体改良计划。结合DHI成绩、体型外貌鉴定成绩、繁殖配种成绩,建立省级高产母牛核心群,凡入选核心群的母牛除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外,牛只档案、生产记录、兽医防疫记录、外貌鉴定记录等都必须齐全[27]。针全省奶牛普遍产奶量低,乳脂率低,乳蛋白低,乳房炎发病率较高等实际情况,改良方向以生产性状(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等)为主,兼顾体型外貌性状、长寿、健康和繁殖性状(体细胞数、受胎率)等,坚定目标,通过几个改良世代的努力,提高奶牛良种覆盖率。

5.2 培育自主优秀种公牛

建议我省借鉴欧美奶业发达国家培育种公牛的成功经验,利用核心群繁育后备公牛,然后通过后裔测定选择出优秀验证公牛,并加强科技研发,尽快解决公牛后裔测定和基因组测定技术障碍,提高自主培育优秀公牛的能力。

5.3 加强培训工作,提升从业人员队伍素质

奶牛养殖行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但由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不少奶牛养殖的专业人才都放弃该行业[34]。近年来,由于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知识陈旧,人员转行流失等原因,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陕西奶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35]。各级畜牧技术推广单位要加强有关实用技术的培训,有效发挥奶牛体系岗位专家的指导作用,提高性别控制、TMR、DHI等一系列进技术的应用和转化效率,并着力解决技术人员数量短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请不来留不住的问题,为全省奶牛养殖从业队伍补充新生力量。

5.4 加强生产管理工作

以奶牛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创建为抓手,以DHI技术推广为核心,大力推广奶业先进技术,提高奶业生产水平,促进奶业提质增效。及时、准确记录各项生产数据,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各牛场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建立档案记录管理制度,配备专人负责档案的记录和收集、整理、汇总工作。通过坚持不懈的完善奶牛档案资料登记、参加DHI奶牛生产性能测试、进行牛只体型外貌线形鉴定、牛只体况评分等科学手段,正确、客观衡量和评价牛群品质,不断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

5.5 严格监管,生产安全放心牛奶

奶业生产是一项产业链长、环节多,牵涉面广的系统工程,其中养殖过程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决定奶产品最终质量好坏的关键。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原则,一是层层分级,落实奶牛场生鲜牛奶生产质量安全监管责任。重点督促养殖场户严格按照食品卫生的要求,配置鲜奶储运容器和设施;按照质量可追溯的要求,全面建立养殖档案和鲜奶销售台帐;二是严格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加强投入品的检查,严禁使用违禁药物,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三是建立督查制度。实行官方兽医包联养殖场,每个奶牛场均有1-2名官方兽医包抓,主要负责养殖过程监管;对奶牛场实行动物卫生风险评估,量化打分,分级管理,定期督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对奶站实行定期督查抽检。以保证奶牛场生产安全和奶品质量安全。

[1] 殷志扬,袁小慧. 我国奶牛养殖业布局及生产组织模式现状[J]. 江苏农业科学,2013(8):8-10.

[2] 程助国,马国际,陈帅.陕西关中地区奶牛生产性能的调查与思考[J]. 家畜生态学报,2016(3):82-88.

[3] 李国林. 规模化奶牛场产排污系数、污水存贮及土地消纳量相关技术参数研究[D].青岛:山东农业大学,2014.

[4] 依然.阳早和寒春的红色传奇[J].源流,2014(4):48-51.

[5] 李易方. 跨越半球的中国情——记为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阳早、寒春同志[J]. 中国农垦,2004(1):54.

[6] 邱昌功,邱宾.陕西奶业科技六十年(1949~2009)[J].中国牛业科学,2009(6):50-51.

[7] 庆麦玉. 陕西奶牛业群体性种质改良基础工作的开展、打算和建议[J]. 中国奶牛,2010,(2):56-58.

[8] 佚名. 陕西:现代畜牧业奏响质量效益的交响乐章[N]陕西日报,2016-2-14(8):

[9] 龙颖弘. 奶牛场疫病综合防控措施[J]. 当代畜牧,2013(20):40-43.

[10] 赵宪林,昝林森,田万强,胡建宏,王韦华. 奶牛性控精液品质检测及效果分析[J]. 畜牧兽医杂志,2013(2):21-23.

[11] 张科研. 奶牛性控繁育关键技术研究[J]. 农技服务,2016(2):150.

[12] 孙涛,苗蔚然.奶牛现代育种及DHI测定技术.今日畜牧兽医:奶牛,2012(12);52-53.

[13] 邱昌功. 陕西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中国牛业科学,2010(4):65-66.

[14] 逄国梁,邱昌功,张眉,张海荣,薛婷,冯亚强.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在陕西省应用成效调查[J]. 中国奶牛,2014(Z2):58-60.

[15] 赵晓静,高婕,崔文典.TMR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J].饲料博览,2013(8):9-13.

[16] 丁冬梅.电子标识在奶牛现代化饲养管理及动物防疫中的应用[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7):74-75.

[17] 李艳,宁素恒,赵国丽,曲立立.奶牛养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乳业,2016(3):16-19.

[18] 奶牛散栏式饲养技术模式[J]. 湖北畜牧兽医,2008(9):21.

[19] 郑可可,孙涛,张小玲,刘文浩,王洪,薛光辉.国内外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概况[J].中国奶牛,2012(7):61-63.

[20] 王雅春,孙飞舟,张胜利,刘海良,张沅.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实施10年遗传改良工作长足发展[J].中国畜牧杂志,2015(14):37-42.

[21] 侯放亮,马国际,贾永宏,魏淑娟,李敏,陈帅. 陕西奶牛品种改良现状调研与思考[J]. 陕西农业科学,2015(12):63-65+72.

[22] 于波,张洋洋.牛群结构的合理调整[J].养殖技术顾问,2014(9):32-33.

[23] 秦波,张凯,臧奇聪,靳志坚.黑龙江省某牧场奶牛体型性状的分析[J].中国奶牛,2012(8):54-55.

[24] 童建军,张海荣. 陕西奶牛DHI技术推广效果与措施[J]. 中国畜牧业,2014(8):58-59.

[25] 刘光前,卫喜明.奶牛牛群改良计划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J].养殖技术顾问,2014(2):12.

[26] 邱昌功. 陕西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中国牛业科学,2010(4):65-66.

[27] 逄国梁,邱昌功,张眉,张海荣,薛婷,冯亚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在陕西省应用成效调查[J].中国奶牛,2014(Z2):58-60.

[28] 韦人. 规模奶牛场合理调整牛群结构的探讨[J]. 中国奶牛,2011(21):42-43.

[29] 霍春玲,申春玉,聂兴泽,王海鹏.规模化奶牛场牛群结构调整的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4(3):11.

[30] 龙颖弘.奶牛场疫病综合防控措施[J].当代畜牧,2013(20):40-43.

[31] 刘福元,王文秀.奶牛“两病”持续高发原因及防制对策[J].新疆畜牧业,2014,(4):48-49.

[32] 李国林.规模化奶牛场产排污系数、污水存贮及土地消纳量相关技术参数研究[D].青岛:山东农业大学,2014.

[33] 郭庆宏.对当前奶业发展形势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乳业,2015,(1):12-13.

[34] 陈慧萍.2011年规模奶牛场从业人员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乳业,2012,(8):6-11.

[35] 陈帅,贾永宏,魏淑娟. 陕西省牛繁育员素质培训问题思考与对策[J].中国牛业科学,2014,(3):92-94.

The Dairy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Shaan Province,China

CHE shuai, HU Jian-hong, WEI Shuai-juan , JIA Yong-lin , LI Min

1)CollegeofAnimalscienceandTechnology,NorthwestA&F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712100,china;2)ShaaxiProvincelivetockImprovement,ShaaxiJingyang713702)

Shaanxi province is one of the advantage region of dairy farming,in which all the amount of cows and total milk production are in the forefront of China 。Dairy cattle industry has become one of advantageous and pillar industry of animal husbandry in shaanxi .At present, Shaanxi dairy farming is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free-range to the scale of farming.Modernization and scale of dairy industry has been improving quickly, andmeanwhile there have been som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dairy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poins out the problems in industry,and clea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for shaanxi dairy industry,and shift from quantity orientation to quality orientation,cage-free to scale transformation to put forward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Dairy industry; status; issues

2016-10-02

2016-10-12

陈 帅(1981-),男,陕西高陵人,大学本科,畜牧师,畜牧技术推广工作。E-mail: 24722454@QQ.com。

*通讯作者:胡建宏(1969-),男,陕西白水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物生殖生理调控、动物生物技术研究工作。E-mail: hjh19732008@126.com。

S823

A

1001-9111(2016)06-0005-05

猜你喜欢

牛场奶牛场牛群
洛绒牛场
洛绒牛场
肉牛舍自走式牛场清粪车的研究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内蒙古小牛群铜多金属矿的应用
与牛共眠
2013年全国16 省(区、市)规模奶牛场卫生保健与疫病防制状况调查报告
DHI参测牛场星级管理模式探索
2012年上海市规模奶牛场生产管理状况调查报告
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规模奶牛场生产管理状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