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名老党员的执着追求

2016-01-26李颖罗怀刚

共产党员·下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全村党课党校

李颖+罗怀刚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开原市下肥地镇东下肥村,苏景胜是全村的“宝儿”。他自幼身有残疾,5岁时左眼失明,作为当地中心校的一名普通教师,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工作到1991年才退休。退休在家的苏景胜本应颐养天年,过上退休老人的悠闲生活,可他根本闲不住,还出人意料地萌生了一个想法:“新农村建设正搞得红红火火,村里党员也很多,但大家对党的知识了解不多,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农业科技、市场经济都知之甚少。我想办个农民党校,给村民讲讲党课。”苏景胜的想法立刻得到村干部的大力支持,村部会议室临时改成了农民党校的授课地点,学校的废旧桌椅修过后也派上了用场。开课前,苏景胜又是到图书馆查资料,又是写备课笔记。1997年6月25日,“农民党校”正式开课,全村88名党员全部走进课堂……

时光荏苒,一眨眼苏景胜和他的农民党校一起走过了18个年头。为了让党员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他采取集中讲授、深入党小组辅导、直接到田间地头宣讲等方式,用农村“大白话”向农民党员和群众讲解中央的惠农政策、党的理论、党史党章、涉农法律法规、文明新风建设、子女教育等知识,累计上课200多次,受众1万多人次。这一切都是没有任何报酬的,可苏景胜始终热情不减。一些党员群众评价说:“苏老师讲的党课一听就明白,听着就‘解渴。他的课里有‘东西,而且这些‘东西全都是村里的事。”原来,苏景胜上党课讲的虽是党的理论知识,但却能把现实生活融会贯通,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农村科技、农民致富信息、子女教育等内容都让村民开眼界、受启发。

为适应新形势,苏景胜也在不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及时组织学员开展学习活动,把农民党校办得更有活力,更具实效性。走进苏景胜的家,迎面就是一柜子的书和资料,全都是他自费购买的。他平时还注意搜集报纸、刊物上的文章,剪辑保存的资料有一人多高,编写教案达40多万字。他经常一大早出门去市图书馆查资料,有时还要把当乡村教师的儿子找来帮忙整理资料。由于劳累过度,苏老的眼病更加严重,腿脚也不如当年利索,可他依旧乐此不疲。

不仅自己竭尽全力宣讲,苏景胜还组织身边的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老军人成立了“五老”讲师团,为农民党校的学员们授课。在苏景胜的带动下,农民党校的成功经验已在开原市全面推广,党员群众来到农民党校学知识、学本领、长见识,领导干部来到这里察民情、体民忧、解民难,农民党校成为了党员干部与群众间的“连心桥”,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更成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阀”。如今,东下肥村的村民收入有了较大提升,村域经济、人居环境等方面也得到了较大改变,过去单一的玉米种植转变为集苗木、烟叶、柞蚕、果树于一体的多种产业模式。越来越多的党员群众走进农民党校,学员们不仅通过学习惠民政策和实用技术发家成为“致富能手”,还带动其他村民致富。

“你看你的那些学生都当了老板,都有钱了,你还过着这么俭朴的日子,你心里平衡吗?”总有人在苏景胜面前提起这样的话题。

“他们都富了才好呢,一家富不够,一组富也不够,要是全村、全镇人、全市人都富了,我就更高兴喽!人生在世,总要有所追求,有所拼搏,有所作为,有所贡献。虽然已经84岁了,可我乐意给大家讲课,用全部精力回报党和人民。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幸福日子,就是我的执着追求。”苏景胜的回答热烈而真诚。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村党课党校
B站UP 主停更,游戏成“全村”希望
《党课开讲啦》节目为讲党课“打了样”
全村唯一收件人
乡村党课可以这样上
央企党校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乡音党课”可以多一些
《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库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
办好一处书屋改变全村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