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的感激

2016-01-25陈静

书屋 2016年1期
关键词:男主人陌生身份

陈静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二十世纪初发表伊始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近百年来,同名话剧、电影盛演不衰,文学批评层出不穷。它何以具有如此经久不衰的美好魅力呢

小说叙述了一个女人默默爱恋邻居男人一生的故事,临终留下这封她回顾自己一生的痴情告白。其痴绝之处在于,对于那个男人来说,这个邻家小姑娘,一个偶遇的少女,一个夜总会的情人,他孩子的母亲,始终只是一个“陌生女人”——这是一场没有回应、没有善终的单恋,但是女人却从始至终都深爱他、等待他、感谢他。

叹息之余,我们不禁细思:这样的爱情为何还能让一个女人心怀感激呢?

一、爱的缺失

在男子R出现之前,她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没有爱也没有恨。她看自己的生活是“阴惨惨、乱糟糟的一团”。太糟,又太平静了,以至于她对生活感到麻木、淡漠、没有感情,也意识不到一个清晰的自我。

她没有朋友。学习平常,又颇有心气,看不上“多少有点变坏的女同学”,想必也没有同学能看得上这么一个渺小的她。

女孩的母亲是一个寡妇,失去丈夫的同时也陷入了贫穷,贫穷的同时也失去了身份和话语——没有姓名,胆小怕事,“深居简出,不声不响”。生活得没有滋味,没有色彩——郁郁不乐,总是穿着悲戚、阴沉、可怖的孝服。

母亲没有给过她爱和温暖——她从来也不吻她的女儿,偶然的亲近也让女儿觉得“非常忸怩”。母女间缺少交流,彼此不了解、也不理解对方。二人之间的隔阂清楚地体现在日后发生的事情中:母亲根本没有看出女儿坠入爱河之后的种种异常表现,在她看来,女儿阻碍自己再婚是“脾气倔强、固执己见、心眼狠毒”的表现,并强行把女儿拉离了爱慕对象所在的城市。

没有什么美好的事物值得她去追求,没有一个生命可以让她依恋,没有人关注过她的内心,没有人真正关爱、赞赏过她。她也因而不信任任何人,不向任何人敞开她的心内。她才十三岁,可是年轻的生命好像已经快要凋谢——就在此时,爱情成了她生命的源泉。

二、爱的呼唤

随着R的靠近,女孩的生命渐渐被唤醒。

R的男仆率先出场,他“对所有的人都客气得要命”却又“不因此降低身份”,这深深冲击了女孩在此之前对于“客气”和“身份”的认识:对人客气则意味着低声下气,没有身份;有身份地位则意味着傲慢无礼,看不起穷人。在这之前,因为贫穷,母亲和她都活得无声无息,不被人关注,更别提尊重和善待,她甚至还被凶狠粗野的邻居所打伤。而这位男仆竟把她寒酸的母亲当作有身份的太太一样尊敬,对她这个瘦小的“小毛丫头”也“态度和蔼、神情严肃”。这让她感受到了受人尊重的巨大喜悦,让她喜欢,又敬爱这个男仆——仆人尚且如此,男主人又该如何呢?

上等的男仆和声势浩大的装潢活动已经勾起了女孩的好奇心,甚至吸引了她所有的注意力——因为她本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她所见到的都是破旧和穷酸,她已经习惯了周遭没有色彩的一切,门口发生的所有新鲜事都可以成为她注意力的寄托,更何况这事情恰就发生在她家的对门,一天一天地看在眼里,还“叮叮当当”响个不停。

这种与日俱增的关注和好奇,在见识到男主人的书籍之后达到了一种极致——各种奇特别致的物件、大量各国语言的书、世界各地的艺术品,它们暗示了男主人是一个“懂那么多文字,那么有钱,同时又那么有学问”的人。财富和修养尤其是后者,它真的可以俘获一个贫穷、无知而又内敛、纯情的十三岁少女的心,产生一种“超凡脱俗的敬畏之情”,更何况她本就爱慕知识——仅有的十几本便宜的书,她爱若至宝,读了又读。至此,女孩已经从感官的、被动的关注变成了精神的、有意识的热盼——男主人到底什么样子呢?

他缓缓不肯出现,而他出场的缓慢、滞后、波折正不断地挑逗着女孩的好奇心和与日俱增的热切盼望。她不断猜想着,终于想象了一个漂亮老头的形象——它又与女孩真正见到的男子R的年轻俊朗形象形成了一种反差和惊喜,一句亲昵的“多谢,小姐”,加之上述种种“铺垫”,共同促成了这场付诸终身的“一见钟情”——哦!一个温文尔雅、才华横溢的作家,一个在大世界里声名卓著、受人尊敬的人物,一个年轻潇洒、个性开朗的二十五岁青年,一个温柔多情、荡人心魄的男子。

三、爱的给予

她的生命激情一旦被唤醒,便一发不可收拾。她形影相随、巨细无遗地观察、品味这个男人的一切——他每一个眼神、表情、姿态,他走过的地面,他抚摸过的物品,他的访客、朋友;她看穿他明亮而又阴暗的双重性格,欣赏他从车上一跃而下的可爱姿态,她能读出他眼神中的柔情蜜意,她沉醉于观看他寓所内的每一件设计,她享受静静观望着他的每一个时刻。她死心塌地、倾尽一生来思念他、追随他,她甘心、幸福地为他忍受地狱般的痛苦折磨。

这个男人爱不专一、薄情寡义、从来也没有正眼看过她一眼、从来也没有认出她来,但她偏偏爱他,品味他,欣赏他,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一生。她对R没有抱怨,只有无尽的爱意和感激。在她对当年“自我”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激情澎湃,也能感到她的不安、惊慌、颤抖、地狱般的痛苦以及无助的申诉。但是,在她临终之际的“自我”中,她不断地重申:我不抱怨你、不责怪你。“你并没有勾引我,欺骗我,引诱我——是我自己挤到你的跟前,扑到你的怀里,一头栽进我的命运之中。我永远永远也不会的,我只会永远感激你”。“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理没有忧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在呼喊着“我感谢你”、“我爱你”。

如此一味地等待、给予!她难道不想被爱么?她想。她始终渴望被他看见,被他注意,被他认出来,被他所爱,她不止一次地在心底呼唤着:“认出我吧!认出我吧!”可是很多次的相遇相亲,她都不肯亲口向他吐露真心。而只是不断地叹息着:“陌生,可怕的陌生啊!”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自卑,她还不忍打扰他的平静生活。但更重要、更具本质性的原因是:他到底是谁?R?谁都可以是R。就像这个始终没有姓名的陌生女人一样。他们从来没有认识过,从来不曾真正地交流,因而那只以肉体结合而生的孩子也注定要死去。R始终都是女人臆想中的“男人”,是她“永恒的梦”。既然是梦,就无法实现,也不必实现,而只需去追寻。

看似“舍身忘己”,其实女人始终都没有丢失自我,相反,她的一生都为“我”所驱使。不同于受传统妇道观念束缚而从一而终的忠贞女性,也不同于为了“好太太”的称号而放弃自我的家庭妇女,她对爱情的专一、奉献出于她的自由意志,源于她最本能、放肆、极端而又真诚、纯洁、热烈的生命激情。

看似没有回应、也没有善终,不公平,也不值得,但是谁又有权评价另一个人的幸福呢?人生一世,都要走向死亡,每一个生命都终将“一无所有”。女人临终的自白告诉我们,她度过了非常快乐、充实的一生。如她所说,“人间称之为名誉、耻辱的东西,对我来说纯粹是空洞的概念”,所以她不在乎去卖身,不在乎伤害一个个深爱她、对她有恩情的男人,不在乎一味地给予而不被回应。财富、地位、权力、名誉,圆满的家庭、婚姻,朋友的情谊,轻松愉快的心情……世俗和他者所认为的一切幸福、公正、羞耻,对她而言都没有意义。“我这一生实在说起来是我认识你的那一天才开始的”——其实是她一生之美好,她美好的一生,从认识他开始,也是从认识“我”开始,直至死亡。

故而她感谢爱情的原因在于:给予爱的同时,她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爱情理想,而不为了得到男人及其附带的任何东西。我爱你,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她的世界、她的一切意志所在,她的理想、她的幸福,她的“家”,她一生的归属。因为爱,她的生命才有所依附——她再也不怕那无所事事的淡漠了,她再也不怕“置身于人群之中”的孤独了,她一生都在品味爱情的苦樂,咀嚼生命的滋味。

猜你喜欢

男主人陌生身份
人最怕:深交后的陌生
熟悉的陌生词(四)
熟悉的陌生词(三)
熟悉又陌生的“”
勤俭匾
跟踪导练(三)(5)
杯子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防止再来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