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泛发型坏疽性脓皮病1例

2016-01-25张楚翘王萍周冬梅王莒生

关键词:坏疽溃疡激素

张楚翘,王萍,周冬梅,王莒生

(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

·病例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泛发型坏疽性脓皮病1例

张楚翘,王萍,周冬梅,王莒生

(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

中西医结合;泛发型;坏疽性脓皮病

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PG)是一种以皮肤破坏性溃疡为特征的反应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少见[1],形态多种多样,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好发于胸壁、颈、面、四肢,最常见的是下肢,以胫前最易受累。本例患者为全身泛发型的坏疽性脓皮病,临床较为罕见,通过中医药内服及外用联合西药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68岁,主因“全身反复发作疼痛性坏死性溃疡1年余”,于2015年11月16日就诊于我院皮肤科门诊王萍主任处。患者于1年前全身出现丘疹、结节伴痒,未予重视及诊疗,后皮损逐渐增多,于2014年10月就诊于当地医院诊为“过敏性皮炎”,给予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后瘙痒可减轻,但病情仍反复发作,表现为全身多发性黄豆至拳头大小红斑、溃疡,部分溃疡表面结痂,伴疼痛,遂于2015年7月~10月3次就诊于当地某西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坏疽性脓皮病”,均予以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等联合治疗,因病情仍有反复遂就诊于我院。患者就医期间未出现过腹痛、腹泻、关节疼痛等症状,近1年患者体质量未见明显减轻。既往高血压病史15年,慢性肾功能不全3年,否认肝炎、结核、输血及性病史。体格检查:神志清楚,慢性病容,双下肢可凹形水肿,心肺腹查体大致正常。专科检查:躯干、四肢散在分布多发黄豆至鸡蛋大小红斑、溃疡,臀部、双上肢、右侧小腿溃疡较深,部分溃疡可达肌层,面积最大约12 cm×16 cm;部分溃疡表面覆有厚的黑痂;并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可有恶臭,愈合处溃疡可见萎缩性瘢痕;触痛明显,四周暗红,皮温高,边缘隆起、中心凹陷。双下肢可凹性水肿,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舌淡嫩红,苔白水滑,舌下脉络可,脉滑,口腔黏膜未见明显异常。行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粒细胞0.764,淋巴细胞0.116,淋巴细胞0.86,白细胞2.55×1012/L,血红蛋白82 g/L,红细胞比容25.0%,血小板357× 109/L,血小板平均体积6.2 fL;心肝肾功系列:总蛋白64.3 g/L,白蛋白38.1 g/L,α-羟丁酸脱氢酶218.3 U/L,乳酸脱氢酶273.7 U/L,血清肌红蛋白95 μg/L,尿素 21.13 mmol/L,肌酐 254 μmol/L,尿酸 518 μmol/L,血清铁7.3 μmol/L,骨髓检查提示粒系增生伴明显左移,骨髓活检提示:造血组织增生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先后查梅毒螺旋体抗体(TPPA)、TRUST、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乙肝三对、肝功能、电解质、结核T细胞检测、抗核抗体系列、多肿瘤标志物等均为阴性。胸部CT:主动脉硬化、心影增大,左肝钙化灶,腹部CT未见明显异常。脓液真菌培养:皱折念珠菌,细菌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组织病理示(腹部溃疡边缘):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全层血管周围散在或片状的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以真皮浅层为著。初步诊断:坏疽性脓皮病。诊疗经过:患者曾就诊于当地医院3次住院治疗,曾系统应用甲强龙、强的松、沙利度胺、硫唑嘌呤、益赛普、甲氨蝶呤、免疫球蛋白及外用药物联合治疗,患者曾自行将强的松减量并停药,后皮损再次大面积复发,遂就诊于我院皮科王萍主任处,辨证为脾虚湿盛兼有血瘀,治以益气健脾利湿化瘀,并配合我院自制外用制剂红纱条(主要成分为朱红膏),具体中药内服方药如下:生白术10 g、茯苓皮15 g、陈皮6 g、冬瓜皮15 g、金银花15 g、败酱草15 g、生枳壳6 g、桑寄生15 g、干生地15 g、焦三仙15 g、猪苓15 g、车前子15 g、生黄芪15 g、蛇舌草30 g,随症加减,考虑患者曾因减量激素而致溃疡大面积复发,嘱患者继续口服强的松40 mg/次,2次/d,治疗14 d后溃疡面积明显减小,腹部及右上肢溃疡基本愈合,少量溃疡创面未全部愈合,此次治疗期间患者未服用过止痛药物,疼痛明显减轻,疗效满意。

2 讨论

PG由Brunsting等1930年首次报道,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好发于20~50岁的女性,但国内报道多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2]。PG可为特发性,但约有50%PG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系统性疾病,主要包括炎症性肠病、关节炎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3]。本例患者为特发性,未合并其他相关系统疾病。

PG是一种以慢性、复发性、破坏性、潜行性溃疡并伴有疼痛为特征的皮肤病,主要临床特征为炎性丘疹、脓疱和潜行性溃疡,急性期有明显的同形反应,可有其他器官受累或并发全身性疾病,临床上分4种类型:溃疡型、脓疱型、大疱型、增殖型,其中以溃疡型最为常见[4]。该患者起初以炎性丘疹、结节为临床表现,继而发展为全身溃疡并伴有明显疼痛,急性期具有明显的同形反应,符合PG的临床特征。但PG至今仍不具有诊断价值的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学特征,行组织病理检查的目的是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溃疡(如感染、血管炎和恶性疾病),根据以上综合分析,本例疾病符合坏疽性脓皮病[5]。

目前对于坏疽性脓皮病的药物治疗方案尚无金标准,临床上一般以系统治疗为主,主要包括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和细胞祛除法等,其中皮质类固醇激素目前是治疗坏疽性脓皮病的一线药物,免疫抑制剂可单独也可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使用,生物制剂和细胞祛除法等是新近研究发现可治疗PG的方法,在部分患者中也取得良好疗效。局部治疗作为系统治疗的辅助治疗,在症状较轻时也可单独使用[6]。PG对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治疗常反应迅速,疼痛消失、红斑减轻、原有皮损停止进展、溃疡基底出现肉芽等提示病情被控制,当皮损的活动性被控制后可缓慢减量,但如果减量过快(>10 mg/周),往往可引起疾病的复发。所以为了预防复发,有时需要长期小剂量维持治疗,而维持剂量则应因人而异[7]。该患者曾因自行将激素用量减量过快,皮损很快复发,故要注意嘱咐患者激素用量的问题。

笔者考虑患者曾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虽可基本控制病情,但皮损容易复发,且面积较前逐渐增大,出现肝肾功能的异常,故联合应用中药治疗不仅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还可以减少激素的不良反应,并能使疼痛明显减轻,所以中药的治疗不能忽视。患者属老年女性,病久不愈,体型肥胖,故脾气虚弱而致湿从中生,水津外溢,脉络闭阻,久而化热,热盛肉腐故而发病。辨证当属中医脾虚湿热,其病机关键是脾虚、湿热。故以益气健脾、清热利湿为大法,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寒热并进,予以黄芪、白术、茯苓、焦三仙以益气健脾,使气旺则血生,运化有权,气血有源则创面得以濡养而能尽快愈合;予以猪苓、车前子、冬瓜皮以利湿,并引邪从小便出,给邪以出路;湿邪日久缠绵必闭阻脉络而化热,所以在利湿基础上兼以清热,故予以金银花、败酱草、蛇舌草清热,并能透热转气,将邪气引出至卫气分;考虑患者为老年女性,体质较弱,故加入桑寄生、干生地以滋补肝肾,祛邪同时扶以正气,共奏扶正祛邪之效。同时予以我院自制外用制剂红纱条以外敷创面促进创口愈合,红纱条其主要成分为朱红膏,以往的研究证实:朱红膏有解除创面微循环瘀滞状态、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且其以凡士林为基质,具有良好的亲脂性和渗透力,还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因此,红纱条在溃疡的治疗中同时发挥了化腐和生新的双重作用。红纱条具有一定的毒性,能腐蚀组织使伤口内不正常的组织腐化枯落,对溃疡深部能起到很好的提脓拔毒作用,且能刺激创口周围的血液循环,使伤口血供充足,肉芽生长迅速,促进愈合[8]。患者在口服甲强龙基础上联合服用中药及外用红纱条7 d后,疼痛明显缓解,曾需每日口服止痛药以止痛,在服用3 d后已口服止痛药,且腹部部分创面可见愈合,分泌物明显减少,二次复诊时加大益气健脾之力,加入太子参,并将生黄芪用量增加,并大剂量运用生薏米以健脾利湿,患者诉夜间仍有疼痛,故加入元胡、白芍以止痛,患者继续服用7剂中药并坚持每日外敷红纱条后,腹部及右上肢创面已基本愈合,少量溃疡面未愈合,疗效满意,现在仍在随访中。

PG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虽然有效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目前仍缺乏具有特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虽将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作为临床治疗PG的一线药物,但临床上常出现反跳现象、导致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中医药内、外治法,根据审因论治、辨证施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对该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并能明显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应受到重视。但目前文献记载中西医结合治疗坏疽性脓皮病多以个案报道为主,临床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中西医结合治疗PG的疗效,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总结。

[1] 顾有守.坏疽性脓皮病[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10):708-709.

[2] 陈传杰,陆春.坏疽性脓皮病治疗现状与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2):175-177.

[3] 周京,程杨,刘晓峥.中西医结合治疗头部坏疽性脓皮病1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14(3):193-195.

[4] Steenbrugge F,Raaijmaakers M,Caekebeke P,et al.Pyoderma gangrenosum following trauma of the knee:a case of pathergy and review of orthopaedic cases[J].Injury,2011,42:421-423.

[5] 李春婷,宋清华,陈海龙,等.坏疽性脓皮病15例临床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5,40(9):742-744.

[6]吕君,艾茜,陈尚周,等.坏疽性脓皮病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10(6):403-406.

[7]付岚岚,刘显峰,刘凌云.坏疽性脓皮病2例分析 [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6):547-548.

[8]徐旭英,吕培文,吴承东,等.红纱条配合垫棉法治疗体壁窦道26例[J].北京中医药,2006,17(2):93-94.

R753.7

B

1672-0709(2016)05-0308-03

2015-12-21)

猜你喜欢

坏疽溃疡激素
直面激素,正视它的好与坏
宁波第二激素厂
中西医结合治疗眸慢性溃疡59例临床观察
绝经治疗,该怎么选择激素药物
延续性护理在糖尿病足溃疡及坏疽合并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都是“溃疡”惹的祸
备孕需要查激素六项吗
路艺主任医师糖尿病足治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坏疽合并下肢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溃疡生肌散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