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山西省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2016-01-24山西省农业厅山西太原030002

种子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药剂玉米防控

(山西省农业厅,山西 太原 030002)

2016年山西省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山西省农业厅,山西 太原 030002)

详细介绍了2016年山西省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和蝗虫、黏虫、草地螟等暴发性害虫及保护地蔬菜重要害虫的防控技术,供参考,以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危害,为全力夺取粮食稳产增收。

山西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

1 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山西省植保植检总站组织专家会商分析预测,2016年山西省小麦病虫害总体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其中,小麦红蜘蛛在南部麦区旱垣、向阳坡地偏重发生;小麦穗蚜局部偏重发生;白粉病在地膜覆盖田偏重发生;叶锈病、纹枯病上升趋势明显;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在南部麦区存在流行风险。为有效控制小麦主要病虫危害,将损失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特制订本方案。

1.1 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小麦白粉病、锈病、纹枯病、黑穗病、赤霉病、麦蜘蛛、吸浆虫、穗蚜、麦叶蜂等病虫,防治处置率达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35%以上,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统防统治全覆盖,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农药使用量明显降低。

1.2 防控策略

坚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绿色防控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应急处置与持续治理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防控策略,针对重点地区、关键生育阶段的重大病虫进行科学防控。推广绿色防控、注重用药安全,实现农药减量控害。

1.3 防控措施

1.3.1 分区防控重点

1.3.1.1 晋南麦区

主要包括运城、临汾两市冬小麦种植县(区),重点防治麦红蜘蛛、麦穗蚜、吸浆虫、地下害虫、麦叶蜂、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兼顾赤霉病、黑穗病。

1.3.1.2 晋东南麦区

主要包括晋城、长治冬小麦种植县(区),重点防治麦红蜘蛛、麦穗蚜、白粉病和叶锈病,兼顾纹枯病、麦叶蜂和白眉野草螟。

1.3.1.3 晋中麦区

重点防治麦红蜘蛛、麦穗蚜、麦叶蜂、地下害虫、白粉病和叶锈病,兼顾纹枯病、赤霉病。

1.3.2 主要技术措施

1.3.2.1 小麦白粉病

在春季发病初期,当病叶率达到10%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一般喷药1~2次。

1.3.2.2 小麦纹枯病

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当病株率达10%左右时,进行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素A(选用高含量制剂)、多抗霉素、木霉菌、井冈·蜡芽菌等,严重发生田应隔7~10 d再喷1次。要用足药液量,对准基部均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

1.3.2.3 小麦条锈病

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烯肟·戊唑醇等。

1.3.2.4 小麦赤霉病

一是加强栽培管理。平衡施肥,增施磷、钾肥;控制中后期小麦群体数量,做到田间沟渠通畅,创造不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二是主动用药预防。南部近年赤霉病流行麦区,应于小麦扬花初期主动喷药预防,做到见花打药;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多菌灵、福美双、甲基硫菌灵、烯肟·多菌灵、烯肟·戊唑醇、肟菌·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腊芽菌等,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3~6 h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

1.3.2.5 小麦吸浆虫

高密度区要重点抓好中蛹期土壤处理和成虫期喷药防治等两个关键环节,一般发生区做好抽穗至扬花前的成虫防治。蛹期防治可在小麦孕穗期当每小方土样(10 cm×10 cm×20 cm)有虫蛹4头以上时,选用辛硫磷、倍硫磷等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毒土后浇水效果更好。在小麦抽穗期,当每10复网次有成虫25头以上,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头以上成虫时,抓紧选用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等农药进行喷雾防治。重发区要间隔3 d连续用药2次,以确保防治效果。

1.3.2.6 小麦蚜虫

当苗期蚜量达到百株500头以上时,应进行重点挑治。穗期田间百株蚜量达1 000头以上,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小麦穗期病虫害混合发生时,及时开展“一喷三防”,即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等各计各量,混合喷洒。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进行生物防治。

1.3.2.7 麦蜘蛛

返青拔节期,当平均33 cm行长螨量达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农业措施进行防治。

1.3.2.8 地下害虫

在秋播拌种处理的基础上,在返青期,当地下害虫数达1~2头/m2时,可选用辛硫磷等内吸性药剂灌根进行防治。

1.4 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1.4.1 小麦条锈病“带药侦察、早春预防”技术

实施“带药侦查、早春防治”,采取“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的技术措施,严格控制病情。

1.4.2 小麦赤霉病预防技术

晋南麦区,密切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预报,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 d以上,应于小麦扬花初期组织开展统一防治,主动喷药预防。

1.4.3 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危害的关键期,可选用合适的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合理混用,防病治虫,防早衰抵御“干热风”,达到一喷三防、省工节本和增产保产的目的。吸浆虫重发区,充分利用药剂持效期,适当前移防治时间,在成虫发生始盛期用药。

一喷三防常用农药种类如下:①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敌敌畏、抗蚜威、阿维菌素、苦参碱等。②杀菌剂: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氰烯菌酯、蜡质芽孢杆菌、井冈霉素等。③植物生长调节剂: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几丁聚糖、抗倒酯、矮壮素、赤·吲乙·芸苔等。

2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山西省植保总站会同有关专家分析预测,2016年山西省玉米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其中,一代玉米螟在晋南春玉米田以及晋北、晋中甜糯玉米集中种植区中等发生;玉米蓟马在南部、北部玉米苗期中等至偏重发生;玉米叶螨、双斑萤叶甲中等,北部局部偏重发生;以小地老虎、蛴螬、金针虫为主的地下害虫在各玉米种植区的沿河下湿地偏重发生;玉米大(小)斑病在忻定盆地、大同盆地、晋中东山以及太行山等冷凉山区偏重发生;玉米丝黑穗病在局部早播重茬低洼下湿地偏重发生。

为做好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2.1 防控目标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90%以上,病虫害总体防治效果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34%以上。进一步扩大绿色防控示范与推广面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2.2 防控策略

针对玉米不同种植区域和生育期的重点病虫害,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实施秸秆还田、种子处理、苗期害虫防治、赤眼蜂防螟和心叶末期病虫防治技术,实现农药减量、节本增效,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2.3 防控措施

2.3.1 不同区域、生育期防控重点

2.3.1.1 不同区域防控重点

中北部春播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玉米叶螨、双斑萤叶甲、地下害虫、黏虫、大(小)斑病,兼顾疯顶病、纹枯病、丝黑穗病;南部夏播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玉米叶螨、黏虫、地下害虫、蓟马、二点委夜蛾、茎腐病,兼顾玉米矮花叶病、瘤黑粉病。

2.3.1.2 不同生育期的防控重点

播种期做好药剂拌种,预防丝黑穗病、瘤黑粉病、地下害虫发生;苗期至大喇叭口期重点防控地下害虫、蓟马、玉米螟、黏虫、二点委夜蛾、玉米叶螨和病毒病、瘤黑粉病;灌浆期前后重点防控玉米螟、棉铃虫、玉米叶螨、大(小)斑病。

2.3.2 主要病虫防治技术措施

2.3.2.1 玉米茎腐病

种植抗病品种。利用咯菌腈·精甲霜悬浮种衣剂或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种衣剂处理种子,同时控制丝黑穗病、根腐病等。

2.3.2.2 玉米叶斑类病害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适时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药剂防治提倡适期早用药,在玉米心叶末期(褐斑病在玉米8~10叶期),喷施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井冈霉素A等药剂,视发病情况隔7~10 d再喷1次。与芸苔素内酯等混用可提高防效,降低用药量。

2.3.2.3 玉米纹枯病

选用抗耐病品种。发病初期可剥除茎基部发病叶鞘,结合喷施井冈霉素A等生物农药,或菌核净、烯唑醇、代森锰锌等药剂防治效果更佳。视发病情况隔7~10 d再喷1次。

2.3.2.4 地下害虫

包括地老虎、蛴螬、金针虫、耕葵粉蚧等,利用噻虫嗪、吡虫啉等药剂包衣或拌种,可同时兼治苗期蓟马、蚜虫(矮花叶病传毒介体)及灰飞虱(粗缩病传毒介体)等。

2.3.2.5 玉米螟

秸秆还田,减少虫源基数;春玉米区于春季越冬代化蛹前15 d进行白僵菌封垛,防控越冬代幼虫;越冬代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在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Bt)制剂,或用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等药剂与甲维盐合理复配喷施,提高防治效果,兼治其他多种害虫。

2.3.2.6 玉米蚜虫

点片发生和盛发初期喷施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等药剂。

2.3.2.7 玉米叶螨

及时清除田边地头杂草,消灭早期叶螨栖息场所。点片发生时,选用炔螨特、哒螨灵、噻螨酮、阿维菌素等喷雾或合理混配喷施,重点喷洒田块周边玉米植株中下部叶片背面;加入尿素水、展着剂等可起到恢复叶片、提高防效的作用。

2.3.2.8 棉铃虫

产卵初期释放螟黄赤眼蜂灭卵,或卵孵化盛期喷洒苏云金杆菌(Bt)制剂、甲维盐等。

2.3.2.9 二点委夜蛾

深耕冬闲田,播前灭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种沟上的覆盖物。药剂防治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可采用喷雾、毒饵诱杀和撒毒土等方式。

(注:玉米上登记的防治病虫药剂较少,部分药剂选择参考了小麦、棉花等作物上的防治药剂。)

2.4 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2.4.1 秸秆还田、土壤深耕和播前灭茬技术

采取秸秆粉碎还田、深耕冬闲田和播前灭茬,破坏病虫适生场所、降低病虫源基数。

2.4.2 白僵菌封垛、诱杀成虫技术

春玉米区在玉米螟化蛹前,采用白僵菌统一封垛;在玉米螟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诱杀成虫,对越冬代成虫可结合性诱剂诱杀。

2.4.3 种子处理技术

杀虫剂和杀菌剂合理混配拌种,或实施种子统一包衣。采取技术统一、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可提高防病治虫效果。

2.4.4 苗期害虫防治技术

玉米苗期,根据二代黏虫、蓟马、灰飞虱、甜菜夜蛾、棉铃虫的发生情况,选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喷雾防治。使用烟嘧磺隆除草剂的地块,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以免发生药害。

2.4.5 心叶末期施药技术

心叶末期,统一喷洒苏云金杆菌(Bt)或白僵菌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幼虫;根据后期叶斑病和玉米螟、棉铃虫、蚜虫等害虫的发生情况,混喷杀虫剂和杀菌剂(如氯虫苯甲酰胺+苯甲.嘧菌酯+噻虫嗪混合喷雾),有效控制后期叶斑病和玉米螟、棉铃虫、蚜虫等病虫。推广使用高杆喷雾机和无人机等新型植保机械,提升中后期防控作业能力。

2.4.6 赤眼蜂防螟技术

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卵盛期,每667 m2放蜂1.5万~2万头,设置3~6个释放点,分2~3次统一释放,将蜂卡或放蜂器具安放在中部叶片背面。

3 马铃薯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山西省植保植检总站组织专家会商分析预测,2016年二十八星瓢虫、豆芫菁、病毒病在马铃薯产区中等发生,晚疫病仍有偏重流行风险。为控制马铃薯重大病虫危害,特制定本方案。

3.1 防控目标

病虫防控处置率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占防控面积的3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下。

3.2 防控对象

依据马铃薯不同种植区重大病虫发生特点,确定以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黑痣病、地下害虫、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等“四病三虫”为重点,兼顾环腐病、疮痂病、青枯病、豆芫菁等病虫为防控重点对象。

3.3 防控策略

3.3.1 总体防控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进绿色防控,优先采用抗病品种、种薯处理和健身栽培等技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强化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众联防联控相结合,力争将马铃薯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阈值以下。

3.3.2 重点防控区域

包括大同、朔州、忻州、吕梁、晋中等马铃薯产区,尤其是高海拔、冷凉山区。

3.4 防控技术措施

3.4.1 晚疫病

3.4.1.1 苗期

①推广抗病脱毒种薯。②种薯处理。提倡小种薯播种,需切块的,切刀用高锰酸钾或福尔马林浸泡消毒;种块可选用噁霜·锰锌或霜脲·锰锌等药剂拌种,旱作区可用马铃薯专用浸种剂加上述两种药剂混合拌种,种薯拌药后避光晾干播种。③健身栽培。推广高垄、大垄栽培,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避免与茄科类、十字花科类作物轮作或套种,禁止与番茄轮作。

3.4.1.2 生长期

①控制徒长。在现蕾期有徒长迹象时,采用烯效唑或马铃薯专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匀喷雾控制徒长。②依据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监测结果,确定防治最佳时期。③中心病株处理。当发现中心病株时,要连根将薯块全部挖出,带出田外深埋或销毁,对病株周围50 m范围内喷施霜脲·锰锌或氟吡菌胺·霜霉威等药剂进行封锁控制。④流行期药剂控病。依据预警系统监测结果,从现蕾期始间隔期7 d喷施1~2次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丙森锌、双炔酰菌胺等进行预防;田间见病后,应立即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选用治疗性杀菌剂,如烯酰吗啉、氟吡菌胺·霜霉威、噁唑菌酮·霜脲氰、霜脲·锰锌、锰锌·氟吗啉等药剂喷雾防治2~4次,施药间隔期5~7 d,喷药后4 h遇雨应及时补喷。注重轮换用药,适当利用有机硅助剂提高药效。⑤收获前预防块茎感病。马铃薯收获前2周进行杀秧,把茎叶清理出田外集中处理。杀秧后地表喷施一次霜脲·锰锌或醚菌酯预防块茎感病,选择晴天收获。

3.4.1.3 贮藏期

入窖前剔除病残薯,在阴凉通风处堆放3 d。贮藏前用硫磺或百菌清熏蒸消毒贮窖。贮存量控制在贮窖容量的2/3以内。贮藏期间加强通风,温度控制在1~4℃范围,湿度不高于75%。

3.4.2 早疫病

①农业防治。选用早熟耐病品种,增施有机肥;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适量增施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肥;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促进植株健康。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或代森锰锌等药剂1~2次,发病较重时,用百菌清、异菌脲、噁唑菌酮·霜脲氰等药剂防治,隔5~7 d喷1次,连喷2~3次。

3.4.3 病毒病

采用优质脱毒种薯播种。生长期根据蚜虫发生情况,采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加矿物油进行喷雾防治。

3.4.4 黑痣病

①农业措施。选用干净无病种薯播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最好与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倒茬;田间一旦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带出田外较远处深埋,病穴内撒入生石灰等消毒。②化学防治。A.药剂拌种。播种时薯块用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或异菌脲)加滑石粉拌种,拌匀后直接播种。B.垄沟施药。播种时用醚菌酯悬浮剂(或异菌脲)进行沟内施药,使药物均匀附着在土壤和芽块上,然后覆土。C.苗期叶面喷雾。苗期用醚菌酯悬浮剂进行叶面喷施。③生物防治。用木霉菌或双核丝核菌生物药剂,发病期喷雾防治1~3次,或播种时用木霉菌拌种,可减轻发病。

其他土(种)传病害防治方法可参考黑痣病。

3.4.5 地下害虫

主要包括金针虫、蛴螬、蝼蛄、地老虎等。

①农业措施。A.秋季深翻地,减少越冬虫源。B.清洁田园。清除田园及周边杂草,带出田外处理,减少幼虫和虫卵数量。②物理措施。诱杀成虫,田间安放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地下害虫成虫,控制虫源基数。③化学防治。A.拌种。可选用辛硫磷拌种。B.播种、苗期毒土处理。选用吡虫啉、噻虫嗪、辛硫磷、氯氟氰菊酯、氯吡硫磷、敌百虫等与适量土壤、细沙拌匀沟施,或拌入底肥中,苗期顺垄撒入土表。C.灌根。用辛硫磷、噻虫嗪等药剂,在苗期结合灌水灌根。④生物防治。可选用苦参碱、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播种时土内施药或苗期灌根。

3.4.6 二十八星瓢虫

①农业措施。在成虫产卵盛期,人工摘除卵块。②化学防治。抓住幼虫分散前的有利时机,用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进行叶背喷雾,施药间隔期7~10 d。

3.4.7 蚜虫

①农业措施。铲除田间、地边杂草,切断蚜虫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②黄板诱杀。针对迁飞性蚜虫,可用黄板进行诱杀。③药剂防治。用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等药剂,加少量洗衣粉提升防治效果。

3.5 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

针对晚疫病,结合系统监测及田间调查结果,从马铃薯现蕾期至开花期始,组织专业化防治队,开展“统一时间、统一指标、统一技术”的统防统治,将晚疫病重发流行风险降至最低。

4 蝗虫、草地螟、黏虫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山西省植保总站组织专家会商预测,2016年东亚飞蝗(夏蝗)偏轻发生,局部有出现高密度蝗点的可能,发生面积2.67万hm2;土蝗在北部常发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6万hm2;黏虫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2万hm2;一代草地螟轻发生,但不排除外地虫源迁入,在局部造成严重危害的可能。

为做好2016年蝗虫、草地螟、黏虫等暴发性害虫防控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病虫危害损失,特制定本方案。

4.1 防控目标

4.1.1 蝗虫

飞蝗:达标区处置率达100%,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达到90%以上,生物防治占70%以上。

土蝗:达标区处置率达7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占60%以上,生物防治占60%以上;蝗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重点蝗区数字化勘测任务完成80%以上。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的目标。

4.1.2 草地螟

重发生区及时开展应急防治,控制幼虫大规模群集迁移危害,防控处置率达到90%以上,防治效果达85%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中低密度区处置率达到70%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下。确保草地螟在常发区农田不成灾、偶发区农田不造成严重危害。

4.1.3 黏虫

防治处置率达到95%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20%以上,专业化防治面积达34%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85%以上,黏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4.2 防控策略

4.2.1 蝗虫

狠治夏蝗、抑制秋蝗,中低密度发生区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等绿色治蝗技术;突发高密度发生区及时开展应急防治,科学选药、精准施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蝗区生态环境,促进蝗虫灾害的可持续治理。

4.2.2 草地螟

阻击外来虫源,控制本地虫源。防治幼虫为主,诱杀成虫为辅。加强农田周边公共地带应急防治。

4.2.3 黏虫

前期重点防治小麦上一代黏虫,控制二、三代黏虫为害玉米的虫源基数;控制成虫发生,减少产卵量,抓住幼虫3龄暴食危害前关键防治时期,集中连片普治重发生区,隔离防治局部高密度区。

4.3 防控重点区域

4.3.1 蝗虫

东亚飞蝗:重点防控运城市沿黄滩涂及内涝湖区。

农区土蝗:重点防控大同市火山群周边,朔州市洪涛山、金沙滩沿线以及忻州市滹沱河沿岸的丘陵农牧交错区和退耕还林还草区。

4.3.2 草地螟

重点防控区域为北部大同、朔州、忻州3市的农牧交错区。

4.3.3 黏虫

5月份重点在晋南麦区监测防控小麦田及相邻玉米田上一代黏虫。6月至7月份,重点监测防控中北部春玉米区二代黏虫,8月份重点监测防控南部夏玉米与中北部春玉米三代黏虫。

4.4 主要技术措施

4.4.1 蝗虫

4.4.1.1 防治指标与适期

飞蝗防治指标为0.5头/m2,土蝗5~10头/m2,防治适期为蝗蝻3~4龄盛期。

4.4.1.2 主要防控技术

(1)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在中低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在5头/m2以下和土蝗密度在20头/m2以下)、湖库及水源区、自然保护区,使用蝗虫微孢子虫、杀蝗绿僵菌等微生物农药或植物源农药防治。使用杀蝗绿僵菌防治时,可进行飞机超低容量喷雾或大型植保器械喷雾。使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时,可单独使用或与昆虫蜕皮抑制剂混合进行防治。

(2)生态控制技术:内涝蝗区结合水位调节,造塘养鱼、养鸭,改造植被条件,抑制蝗虫发生;河泛蝗区主要在嫩滩和二滩区搞好垦荒种植和精耕细作,减少蝗虫孳生环境,降低其暴发频率;在土蝗常年重发区,可通过垦荒种植、减少撂荒地面积,春秋深耕细耙(耕深10~20 cm)等措施破坏土蝗产卵适生环境,压低虫源基数,减轻发生程度。

(3)化学药剂防治技术:主要在高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5头/m2以上、土蝗20头/m2以上)采取化学应急防治。可选用马拉硫磷或高氯·马等农药。在集中连片面积大于500 hm2以上的区域,提倡进行飞机防治,推广GPS飞机导航精准施药技术,可采取隔带式防治。在集中连片面积低于500 hm2的区域,可组织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使用大型施药器械开展防治。重点推广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在芦苇、玉米等高秆作物田以及发生环境复杂区,重点推广烟雾机防治,应选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4.4.2 草地螟

4.4.2.1 生态调控技术

对越冬区,实行秋耕冬灌春耙,破坏越冬场所。种植荞麦、糜、黍等草地螟非喜食作物实行生态控制。

4.4.2.2 灯光诱杀成虫技术

在草地螟越冬代成虫重点发生区和外来虫源降落地,提前安装杀虫灯等物理诱杀工具,及时诱杀草地螟成虫,减少虫源基数。灯应安置在视线开阔、周围无遮挡物的地方;种植豆类、向日葵、苜蓿等蜜源植物较丰富的场所,安灯高度以灯底高出周围主要作物顶部20cm为宜。

4.4.2.3 挖沟阻隔和喷施药带阻止幼虫迁移技术

草地螟严重发生区域,防止幼虫从草原、荒地、林带等交界处以及退化草场向农田迁移,在未受害或田内幼虫量少的地块和某些幼虫龄期较大虫量集中危害的地块,实行挖沟、打药带、立膜阻隔的方法,防止扩散危害。

4.4.2.4 中耕除草灭卵技术

对草地螟非喜食作物如禾本科作物和马铃薯等,于产卵前除净田间杂草。对于草地螟喜食性作物如麻类、豆类、向日葵等,于产卵盛期结合中耕除草灭卵,将除掉的杂草带出田外沤肥或集中处理。要注意清除藜科和蓼科等杂草,同时要注意清除田边地埂和夹荒地的杂草,以免幼虫迁入农田危害。在幼虫已孵化的田块,要先打药后除草,避免幼虫集中向农作物转移为害。

4.4.2.5 药剂防治技术

3龄幼虫前(卵始盛期后10 d左右)选用苦参碱、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严重发生区采取药带隔离和应急防治集中歼灭,及时挑治幼虫分布不均匀的地块,注意对田边、地头、撂荒地幼虫的防治。

4.4.3 黏虫

4.4.3.1 成虫诱杀技术

①性诱剂。用配置黏虫性诱剂的干式飞蛾诱捕器,1个/667 m2插杆挂在田间。②杀虫灯。成虫发生期田间安置杀虫灯,灯间距100 m,夜间开灯。集中连片使用防效显著。

4.4.3.2 幼虫防治技术

及时防除田边杂草,幼虫3龄之前施药防治。①生物农药:在黏虫卵孵化盛期喷施苏云金杆菌(Bt)制剂,注意临近桑园的田块不能使用,低龄幼虫可用灭幼脲。②化学农药:当小麦或水稻田虫口密度达20头/m2以上、玉米田虫口密度二代达10头/100株和三代50头/100株以上时,可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喷雾防治,水稻田避免使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5 保护地蔬菜重要害虫生物防治技术方案

保护地蔬菜害虫种类多,常年发生的主要有粉虱、害螨、蚜虫、蓟马等4类害虫,一般造成损失30%以上,严重时甚至绝产。由于保护地特殊的栽培环境,化学农药降解难度大、污染严重。

生物防治技术是农业生产中替代化学农药使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为做好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5.1 防控目标

保护地蔬菜重要害虫防治处置率90%以上,害虫总体防治效果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5%以下,减少化学农药使用50%以上,提高蔬菜品质。

5.2 防控策略

针对保护地蔬菜害虫发生特点,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采取“提前预防、压前控后”的防控策略,以农业措施、物理隔离和生态控制等减少虫源基数技术为基础,天敌昆虫释放和生物农药应用为主,将害虫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

5.3 主要生物防治技术

5.3.1 利于天敌昆虫释放的虫源基数控制技术

5.3.1.1 清洁田园

前茬作物采收后及时拉秧清园,彻底清除残枝、落叶、根等,集中棚外深埋或沤肥。

5.3.1.2 生态保护天敌

棚间空地种植芝麻、苜蓿等有利于天敌昆虫繁衍的植物。

5.3.1.3 安装防虫网

在棚室上、下放风口和入口处安装40~60目防虫网,阻隔害虫侵入。

5.3.1.4 棚室消毒

覆盖防虫网后,密闭熏蒸或药剂均匀喷洒墙壁、棚膜、缓冲间1~2次。夏季休棚时,利用太阳能进行高温焖棚7~15 d。

5.3.1.5 土壤消毒

种植前15~20 d浸泡土壤(水至土面5~10 cm)进行厌氧处理,同时均匀撒施0.5~1 kg/667 m2石灰进行消毒或药剂处理。

5.3.2 天敌昆虫释放技术

5.3.2.1 害虫监测

定植后采用色板监测或目测害虫种群发生情况,发现害虫即可开始防治。

5.3.2.2 释放技术

(1)粉虱类

天敌品种:丽蚜小蜂、斯氏钝绥螨、小黑瓢虫和烟盲蝽。

释放技术:于蔬菜定植后7~10 d释放,丽蚜小蜂按2 000头/667 m2,隔7~10 d释放1次,连续释放3~5次;斯氏钝绥螨按10 000头/667 m2,隔20~30 d释放1次,连续释放3~4次;小黑瓢虫按2 000头/667 m2,隔20~30 d释放1次,连续释放3~4次;烟盲蝽按1 000头/667 m2,隔10 d释放1次,连续释放3次。

(2)害螨类

天敌品种:胡瓜钝绥螨、巴氏新小绥螨、智利小植绥螨。

释放技术:定植后10~15 d释放,胡瓜钝绥螨或巴氏新小绥螨按5 000~10 000头/667 m2,间隔25~30 d后再按20 000~30 000头/667 m2释放1次;智利小植绥螨按3 000头/667 m2,隔15~20 d释放1次,连续释放2~3次。

(3)蚜虫类

天敌品种:食蚜瘿蚊、瓢虫、蚜茧蜂。

释放技术:定植后7~10 d释放,食蚜瘿蚊按200~300头/667 m2,隔7~10 d释放1次,连续释放3~4次;瓢虫(卵)按2 000头/667 m2,隔7~10 d释放1次,连续释放3~4次;蚜茧蜂按3 000~5 000头/667 m2,隔10~15 d释放1次,连续释放3次。

(4)蓟马类

天敌品种:东亚小花蝽、胡瓜钝绥螨、巴氏新小绥螨。

释放技术:定植后7~10 d释放,东亚小花蝽按300~400头/667 m2,隔7~10 d释放1次,连续释放2~4次;胡瓜钝绥螨或巴氏新小绥螨按5~10头/株,20 d后按20~30头/株再释放1次。

5.3.3 生物农药防治技术

生物农药防治技术作为天敌昆虫释放技术的补充,当保护地害虫发生量较多、天敌控制作用暂时不足或失效时使用。使用时注意避免生物农药对天敌昆虫的杀伤作用。

通常在害虫点片发生或盛发初期施药,可选用植物源或微生物源杀虫、杀螨剂。粉虱类可选用矿物油、球孢白僵菌和乙基多杀菌素等药剂;害螨类可选用矿物油、藜芦碱、浏阳霉素等药剂;蚜虫类可选用藜芦碱、鱼藤酮、除虫菊素、苦参碱等药剂;蓟马类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多杀菌素等药剂。

1005-2690(2016)10-0105-06

:S435

:B

2016-06-30)

猜你喜欢

药剂玉米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收玉米啦!
小麦拌种防效好 药剂选择要当心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芦笋田棉铃虫药剂筛选试验探究
我的玉米送给你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油田污水处理药剂的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