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彬县旱地冬小麦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

2016-01-24白建莹

种子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种粮农技补贴

田 娟,李 娟,白建莹

(彬县农技推广中心,陕西 咸阳 713500)

彬县旱地冬小麦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

田 娟,李 娟,白建莹

(彬县农技推广中心,陕西 咸阳 713500)

对彬县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促进小麦发展的对策,供参考。

彬县;旱地冬小麦;生产

彬县地处渭北旱塬塬梁沟壑区、咸阳市北部,属典型的旱作农业县,海拔720~1450m,年日照时数3298.8h,年平均气温10.1℃,≥10℃有效积温3 636.4℃,无霜期180 d,光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582.3 mm,且57%的降水集中在7—9月,属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全县现有农业人口19.5万人,总耕地面积3.36万hm2,其中黄墡土1.89万hm2,占总耕地面积56.5%;黑垆土1.17万hm2,占总耕地面积34.7%;淤土0.30万hm2,占总耕地面积8.8%。水资源总量3 271.3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2 140.7万m3、地下水资源1 131.7万m3,农业用水量1 547.7万m3。

1 小麦生产情况

小麦是彬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和支柱产业。近年来,该县小麦种植面积1.73万~1.80万hm2,单产300 kg左右,总产7.8万~8.1万t。底店、太峪、韩家3个镇为该县小麦主产区,该区小麦除了留够口粮外,其他余粮均作为商品粮对外出售,销售的方式是上门收购或出售给当地的小型面粉厂。

主推品种为西农928、长旱58、运旱20410、中麦175、铜麦6号,其中西农928占种植面积44.2%、长旱58占33.5%、运旱20410占10.7%、中麦175占7.92%、铜麦6号占3.67%。

机深翻率达85%,选用良种率达90%,机械条播率达90%,配方施肥率达80%,化学除草率达85%,一喷三防率达80%,机收获率达85%。

2 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种粮效益偏低

种粮效益偏低是制约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调查,小麦生产成本需7 575元/hm2左右(种子1 125元/hm2、化肥2 250元/hm2、耕种及收获机械作业费2 250元/hm2、农药费450元/hm2、人工费1 500元/hm2),小麦常年产量按4 500 kg/hm2、小麦单价按现价1.2元/kg计算,扣除成本,加上政府补贴1 490.25元/hm2,纯效益4 715.25元/hm2。2013年小麦平均产量3 300 kg/hm2,小麦单价按1.15元/kg计算,扣除成本,加上政府补贴1 440元/hm2,纯效益仅为1 380元/hm(2遭受50年以来冬春200 d连旱、低温冻害等严重自然灾害)。由于小麦产量相对较低、种粮效益低下,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粮食安全保障构成极大威胁。

2.2 自然灾害频发

干旱、冻害等自然灾害是小麦产量不稳的重要原因。从该县降水量分析,基本可以满足小麦生产的需要。但是由于年降雨量分布不均且变幅大,冬春旱情时有发生,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轻者减产,重者绝收,加之低温冻害、干热风、冰雹等灾害频繁发生,对小麦生产产生一定影响。2013年的近200 d冬春连旱,导致小麦较上年减产2.53万t,减幅30.3%。

2.3 农资市场混乱,群众购种购肥盲目

目前的农资市场比较混乱,化肥假货多、质量差、价位高,小麦品种多、乱、杂,群众在购种购肥时主要是靠农资经营户的推荐介绍,比较盲目,影响小麦生产。

2.4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创新相对滞后,农机农艺配套措施不到位

长期以来,农机与农艺并驾齐驱、各自为政,缺乏规范协调的工作机制、同步发展的工作基础和“兼收并蓄”的复合型人才,阻碍农机化快速发展的步伐。

2.5 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后劲不足

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同时也存在后劲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种植小麦效益偏低,不如种经济作物。二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三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数量减少。由于务农不如打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大部分家庭只有1~2个劳动力。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年龄偏大且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使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受到影响,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3 促进小麦生产发展的对策

3.1 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强化基础,提高小麦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一是进一步强化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的法律法规,将基本农田保护落实到户、到田块,严禁擅自改变用途,严格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保护耕地总量平衡,杜绝乱占、滥用耕地行为发生。二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田,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小麦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提高小麦综合生产力打下良好基础。

3.2 优化区域布局,保证小麦生产面积

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小麦优生区优势,稳定面积,使小麦生产区向最适合小麦生产的单产高的塬区集中,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3.3 增强科技支持能力,提升农业科技在小麦生产上的贡献率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科研院校、推广机构应相互联动开展科技服务,大力提高农业科技的到位率、入户率及应用率。一是组建小麦科技服务专家团,解决生产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难题,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提升小麦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水平。二是要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农技推广服务的后劲。三是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重点培养一批小麦种植大户、典型示范户等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3.4 加速小麦增产技术创新步伐,提高小麦生产科技水平

一要加大小麦生产的技术创新力度,多途径投入,开展关键性技术攻关。二要建立小麦新品种引繁基地,加快优质、高产、多抗小麦品种的筛选和推广,改变小麦生产品种多、杂、乱和群众从事小麦生产以粮代种的现象;加强种子市场管理,杜绝不适宜该县生产条件的品种和伪劣种子进入生产领域。三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和推广,完善与小麦产业相配套的优质、高产、安全、节本技术体系,提高小麦单产、品质和效益。四要充分发挥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示范辐射带动效应,加快小麦生产新技术的推广。

3.5 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努力延伸小麦产业链条

一是根据“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增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在巩固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机制,完善土地流转办法,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扩大小麦生产规模经营,发展小麦生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村。二是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引导发展“龙头企业+农户、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合作社”等经营形式,推行订单小麦,延伸产业链条,使农民在生产、加工、流通环节都能分享效益,得到实惠,调动农民从事小麦生产的积极性。三是搞好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开发。

3.6 积极创新政策扶持,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在原有支农惠农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创新补贴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加大补贴力度,在农药、化肥、农机、关键技术等方面加大补贴,并且希望国家能免费为小麦生产提供优良品种。通过市场调控,降低生产成本,稳定粮食价格,使补贴政策向小麦生产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倾斜。提高补贴标准,调动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促进小麦生产发展。

3.7 成立小麦专业合作社,解决种粮难题

以镇或人口聚集区为单位,成立粮食专业合作社,实现粮食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建立农技、农机、植保3个专业服务队全程服务的服务体系。实行“统一机深翻、统一供应良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适期适墒适量机条播、统一病虫草害防治、统一抗灾减灾、统一机械收获、统一粮食收购”。通过成立小麦专业合作社,提高小麦产量,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切实解决未来无人种地的问题。

1005-2690(2016)09-0058-02

:S512.1+1

:A

2016-07-28)

田娟(1984-),女,陕西彬县人,本科,助理农艺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种粮农技补贴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画画就如种粮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创建农技推广新模式助推产业扶贫见成效①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