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研究

2016-01-21杨海峰黄陈王妲妲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0期
关键词:双师素质实践导向高职教师

杨海峰 黄陈 王妲妲

摘要: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界定了高职“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针对其实践导向的培养特征,提出了搭建“四元”主体的培养平台、构建系统化培养机制、抓好聘用和考评环节、建立教师发展基地等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师素质;高职教师;培养策略;实践导向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029-02

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对高职院校的教师结构和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概括起来高职教师应该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双师素质”特征。笔者在分析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导向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旨在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借鉴,促进高职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

“双师素质”是讨论高职教师的特征与发展时无法回避的一个词语,其原型为1990年王义澄先生在其文章《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中提出的“双师型”的概念,后来在1995年颁布的《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文件中,出现了我国官方文件中最早的“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一般被解释为“双证书”或“双职称”。“双师素质”是在“双师型”之后出现的术语,“双师素质”强调素质,即教师既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素质,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素质。因此,“双师素质”的提法更具包容性,不仅丰富了“双师型”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突出了高职师资的典型特征。后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不断深入,“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逐渐清晰,描述越来越具体。2008年4月,教育部在修订后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中,对“双师素质”教师内涵进行了调整,既具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人员: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这是目前高职教育界普遍认可的“双师素质”教师的基本内涵和评价标准。

二、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应凸显实践导向的培养特征

在以上这些概念的演变过程中,“强调实践性”的本意一直没有发生变化。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师资队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不能适应社会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实践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方面,师资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教师实践能力缺乏。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师的师资来源及能力结构相对单一,大部分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教,缺乏生产实践的经历以及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生产技术革新、成果转化管理的经验。所以,笔者认为“实践性”是我国高职“双师素质”教师的重要属性,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时应凸显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特征。

三、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

(一)整合资源,搭建“四元”主体的高职教师培养平台

单靠高职院校本身来实现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势必有其局限性,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以在获得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整合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职院校“四元”主体的各种资源,有计划安排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岗位,掌握岗位操作技能,融入企业氛围,为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这样对教师人才发展提高空间。另外,同一区域的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产业特点,争取政府支持,实现校际间、校企间资源共享,共同构建构建更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对口”的高职师资培训基地,使教师培训能够真正做到教育教学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齐头并进。

(二)用整体化理念构建完整、系统的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机制

1.培训主体的多元化。高职教师来源渠道多样化,外聘和兼职教师占据了教师的很大比例,因此,有必要拓宽培训的主体,全面提高高职教师的整体素养。在继续做好专业专任教师的培训工作的同时,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提高其职业教育的基础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实现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升级。

2.培训内容的体系化。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是既掌握理论教学和科研能力,又能从事一线生产实践操作和技术服务的复合型教师群体,对于其培训的内容应更多地体现整体化、体系化、复合型的特征。笔者认为其培训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培训,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职业教育心理学等高职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的基础培训;(2)提高学历学位层次的培训,高职院校应该有计划、按比例逐步推进教师提高自身学历学位层次,这也是知识经济发展和完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需要;(3)专业知识更新,社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迫切要求高职教师加快知识更新,特别要关注专业领域内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具备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4)实践操作和信息技术培训,实践操作是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加大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和服务的力度,积累一线工作经验,同时要求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顶岗实训,积极参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到来,各种现代化教学方式纷至沓,高职“双师素质”教师自身必须能适时地跟进生产实践和信息技术更新的步伐,掌握最新的生产实践技术与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

3.培训机制的可持续化。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大体分为入职前和入职后两个阶段,笔者认为入职前的培训在侧重高职教育基础理论、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该补充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国内外高职教育比较研究等内容;对于入职后的培训,侧重专业知识更新、科研能力提升、实践操作技能、工程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内容。“入职前—入职后”的培训内容应该及时更新,互为补益,根据社会的变化和专业的设置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

(三)抓好“双师素质”教师的聘用和考评

1.完善师资队伍“准入制度”。吸引、选拔、保留高素质的“双师”资源,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进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招聘和录用;另一方面,要拓宽“双师素质”教师的来源渠道,通过外聘、兼职、混岗等多种形式,吸收行业企业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专门性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可以大大的完善师资队伍。同时,各个高职院校应该依据行业标准和自身校情,制定“双师”资格认证制度,明确“双师素质”教师的聘任标准,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考评环节应注重多元化。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社会职业需求的动态变化制定“双师素质”教师的考评标准,从“专业”要求向“职业”要求转变。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系统全面、操作性强的“双师素质”教师考评体系,应从教师的师德、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多层面展开考评,同时要充分考虑多考评主体的因素,以教师个体的自我评价为基础,以行业评价为主体,以学生评价为参照,形成对教师的综合评价意见,从而建立与实施多元化的考评标准与考评机制,形成对教师的综合评价意见。考评的多元化会大大的提高的教师的自身素质,从而提升的不仅是教学质量,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四)依托教师发展基地,外逼内引教师专业化发展

我国目前虽然在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和庞大的教师数量以及社会对“双师素质”教师的需求相比,各类培训基地仍显匮乏。这要求政府和高职院校创新思路与理念,开辟政府、学校、企业多元化的建设渠道,充分发挥三者的优势和职能,构建教师发展基地,建立起“生产、教学、科研、服务”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以生产和科研促进教学,将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为企业技术更新、产品换代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为教师获取生产一线实践经验,掌握新科技新技术提供平台;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提供基础,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依托教师发展基地,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业务特长制订教师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更使专业发展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身水平、素质提高的自觉行为,从学校的“外逼”转化为教师的“内引”,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朱孝平.“双师型”教师概念:过去、现在与将来[J].职教论坛,2008,(7).

[2]张舸,王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2,(3).

[3]盛子同.高校教师和学校取得双赢发展的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4]彭志红.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考评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6).

猜你喜欢

双师素质实践导向高职教师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校企合作是提升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最有效的途径
高职计算机专业加强企业锻炼培养教师“双师素质”的分析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