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区蚕桑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6-01-20胡美蓉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现状

胡美蓉

摘 要:该文介绍了黄山市徽州区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造成饲养量下滑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徽州区蚕桑科学发展对策建议。主要包括: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劳动不足途径;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基地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完善服务体系,提升产业科技水平等。

关键词:蚕桑产业;现状;对策建议;徽州区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1-08-02

黄山市徽州区蚕桑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饲养量从2006年3 622盒滑至2015年186盒,致使传统产业已几乎消失。其中有国内外茧丝绸市场动荡、农村养蚕劳动力结构变化、蚕桑生产比较效益降低等多因素作用。本文分析阻碍蚕桑产业生产发展各因素,积极突破蚕桑产业发展的限制,促进蚕桑产业稳健发展。

1 徽州区蚕桑产业现状

从建区以来,蚕桑产业一直都是徽州区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大经济支柱。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蚕桑生产比较效益降低等因素的影响,蚕种饲养量逐年下降,从以前的4镇村都有养蚕农户到目前只虹光村(石川)、翰山村、西溪南村(芝篁)3个村饲养,并且弃养严重(附2006-2015年蚕桑生产统计表)。

2 阻碍蚕桑产业发展,造成饲养量下滑原因

2.1 国内外茧丝绸市场动荡 2007年,由于蚕茧供求关系失衡、人民币升值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茧丝绸行情进入调整期。2008年又受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的影响,出口导向型的茧丝绸行业受到严重冲击,蚕茧、生丝价格出现了持续暴跌。市场疲软,价格低落,茧价一路下滑,同比鲜茧价格减50%,极大地挫伤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饲养量急剧下降,弃养现象相当严重,蚕桑生产步入低谷。

2.2 城市化进程加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程度的加强和第二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特别是徽州区为黄山市的工业强区。工业发达,工人需求量大,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蚕桑产业劳动力不足日益严重,而蚕桑生产属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季节性强,因而饲养量下滑趋势难以得到扭转。

2.3 农村养蚕劳动力结构变化 当前农村养蚕劳动力结构受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外出从业劳动力结构的共同影响,呈现出数量缺乏、结构老化、女性化、质量下降的特征。在家养蚕的都是些老人和妇女,养蚕零星分散,大户少,规模小,生产效率低,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发展。

2.4 蚕桑生产比较效益降低 在蚕茧价格急速下跌的同时,化肥、农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却急速上升,蚕桑生产成本与蚕茧价格形成了一条反比曲线,蚕农养蚕无利可图,导致蚕农主动调整生产规模,减少饲养量,甚至弃养。通过分析本区几种主要经济作物的667m2效益,从中明显看出蚕桑比较效益低下,并且该产业种养结合,风险性高,用工多,季节性强(表2)。

2.5 蚕农组织化程度较低 蚕桑专业合作社发展历史短,合作社和社员数量较少,蚕农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

3 促进蚕桑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3.1 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途径 一是依靠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省力、低耗省力化养蚕技术。推广小蚕共育,大蚕蚕台育、条桑育、省力化上簇等大蚕省力化技术,既节约成本,又缓解劳动力不足。二是分批分次养蚕,提高劳动使用率。1a多次养蚕,是解决劳动力不足,增加全年饲育量,减少投资,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徽州区根据气候特点并通过多年实践证明,每年最少可以养蚕5次,春季2次,夏季,秋季、晚秋各1次。

3.2 加快土地流转 促进基地建设 促进鼓励通过土地流转、企业投资、养蚕大户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蚕桑生产集中度;促进基地建设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以桑园面积较大、生产基础条件较好、种养水平与比较效益较高的蚕桑生产主产区为重点,积极推进蚕桑标准园建设,规模化饲养,以规模促效益,以效益促发展。

3.3 加快科技创新,完善服务体系,提升产业科技水平 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平台,发挥行业学(协)会的作用,促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优势资源的整合,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科技水平。积极探索技术推广服务新机制,鼓励和支持蚕桑教学科研单位、茧丝绸加工企业、蚕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加快科技推广步伐,完善区、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建立“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快速通道。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广泛宣传科学种桑养蚕知识,指导鼓励蚕桑科技示范户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升蚕桑科技应用水平。

3.4 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社和“一村一品”专业村镇,提升蚕桑产业化水平 积极引导、支持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技术能人、经纪人牵头创办蚕桑专业合作社,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增强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鼓励引导合作社规范发展,努力培养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蚕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使其成为带动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蚕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和蚕桑专业村(乡、镇)的示范作用,推行“龙头企业+蚕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蚕桑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订单蚕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和建立风险基金、吸收农户参股、实行二次返利等形式,实现蚕桑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加快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蚕桑产业发展机制。

3.5 积极推进蚕桑资源循环利用,提升蚕桑综合效益水平 大力发展蚕桑循环经济,推进蚕桑多元发展,把蚕桑生产与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和“生态家园”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拓展蚕桑发展领域。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等单位的密切协作,加大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力度,充分挖掘蚕桑生态、绿色功能、促进蚕沙、桑枝条、蚕蛹、桑叶、桑葚等蚕桑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形成蚕桑资源多级利用的新型生产链,提高蚕桑附加值。总结推广桑条培养食用菌、桑叶枝条加工饲料、桑园套种套养、蚕沙沼气能源等综合利用的典型经验,通过抓大户,上规模,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做大做强,积极拓展蚕农增收渠道,提高蚕桑生产综合经济效益,促进蚕业可持续发展。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现状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